也谈诗歌的生成
也谈诗歌的生成拜读斯 原先生《微型诗的生成》,有些观点不敢苟同。文章从穆仁先生关于微型诗句式的论述说起,对微型诗一二三行大作研究,“琢磨起微型诗何以生成这个不无玄奥的问题”。然而却搬出老子的《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为论据,说什么“ 道生一。道,是万事万物生成的规律,无论什么事物的生成都是从无到有,其始也微,以一标示。对于一首微型诗来说,它的生成也是从无到有,其始,即诗的原发过程,指诗情的涌动,从没有诗到想写诗要写诗,有关诗的意(主体的意识、感情等等)、象(客体的物象、事件等等)等在头脑中闪现、翻滚,其终极标示往往是想到了诗的题目或无题目,这相当于道生一的一。”这里的“道生一”究竟与“一二三行”的“一”有何关系?如果不是牵强附会的话,也只能说故弄玄虚吧!本来老子的《道德经》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其核心就是”道生万物“,道就是心,心就是道,说白了就是意识决定一切。我们平时说“诗由心生,寄乎于情”,和道家的哲理不在同一研究范畴,不必硬性撮合。按照斯 原先生的理论(且不说三行的问题),微型诗形成的第一步是”诗情的涌动“阶段,这一阶段诗人的表现是”从没有诗到想写诗要写诗,有关诗的意(主体的意识、感情等等)、象(客体的物象、事件等等)等在头脑中闪现、翻滚,其终极标示往往是想到了诗的题目或无题目“,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作品的写作冲动阶段,可是斯 原先生却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原发过程,就是客观世界在人头脑里的反映。人的认识大都来源于客观世界,只有极少的部分出于动物原始的本能,文学创作是后天的,不是本能所在,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过程,是自我情感的流露。可以这样说,客观世界的某一现象撞击了你的情感理念,瞬间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在你文化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了写诗的冲动,这才是诗歌创作的第一步。由物到心,即由物质到精神。下一步就是再由精神到物质。
以下斯 原先生的论述倒有些朴素辩证法。引用《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无论说明什么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写一首什么题材(内容)什么类型(形式)的诗?怎样组合它的意和象,以形成核心意象以及其他意象?怎样组合意象与意象,形成诗的内在结构?从正面写还是从侧面写?怎样继承怎样创新?等等问题,这所有问题都是矛盾着的,以阴阳之谓道的,都有两个方面。这时实际上就从诗的原发过程进入了继发过程,即诗的胚胎——意象的产生发展、诗的构思。“虽然与初衷”一二三行“相去甚远,但终究还是说诗的”生成“,这时应是作品的酝酿阶段。这个阶段也绝不是无中生有,随心所欲。要求作者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诗人的独特视角给世间万物重新命名,标新立意。就要综合作者本人的文化底蕴、年龄阅历、性别性格、地域风俗、道德爱好等主客观因素决定适合的语言表达。诗歌创作过程中,意象的选择和组合,意境的设置与生成,语言技巧恰如其分的运用,音韵节奏的把握和调整等一系列的文字推敲与磨合,都是作者对客观世界认识过程的升华,即由感性到理性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在精神的飞跃。
第三阶段,就是形成文字阶段,就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它的基础就是前两个阶段的”冲动“和”酝酿“,已经达到了胸有成竹,水到渠成,不吐不快的程度。作者用文字符号把语言记录下来,形成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完成诗歌的整个生成过程。当然其间由于作者认识的不断深化,免不了一次次的修改。诗歌的创作是这样,微型诗的创作也是如此。需要指出的是,一首诗歌的完成,只不过诗人创作生涯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又给下一步诗歌的创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人们对诗歌的认识又完成了第二个精神的飞跃,理性的认识进一步的加强。如此循序渐进,螺旋式的循环往复升华,以致无穷。
至于微型诗的三行体式,不过文学体裁表达格式的限定而已,与老子”一二三“的”道“,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何必想当然的拐弯抹角的生拉硬扯到一块呢,反而越说越糊涂,让人摸不着头脑。
附原文
微型诗的生成
斯 原
自微型诗兴起数十年以来,产生了大批微型诗作,也积淀了许多极有见地开人聪慧的微型诗论。近读微型诗鼻祖级人物穆仁先生关于微型诗句式的论述,以及寒山石先生有关文章,颇感有趣也颇受启发。穆仁说:“在微型诗的三种句式中,最基本的句式是二行式。一行、三行只是二行的加减、浓缩与延伸”(见穆仁《偶得诗话》)。为什么微型诗的基本行式要确定为两行呢?寒山石从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见寒山石《微型诗基本句式是两行》)。对此有论者不以为然,有的逐条予以批驳。这些未能触发我对微型诗基本句式问题的兴趣,倒是就其一二三行,琢磨起微型诗何以生成这个不无玄奥的问题。
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见《道德经》第43章)。这句话是探求万事万物生成规律的,微型诗是万事万物之一种,当然也适用之。而且由于它的一二三行与上面所说的一二三相生的原理非常贴近,遂感到老子的话好像就是针对微型诗而说的。不信容我分析如下。
道生一。道,是万事万物生成的规律,无论什么事物的生成都是从无到有,其始也微,以一标示。对于一首微型诗来说,它的生成也是从无到有,其始,即诗的原发过程,指诗情的涌动,从没有诗到想写诗要写诗,有关诗的意(主体的意识、感情等等)、象(客体的物象、事件等等)等在头脑中闪现、翻滚,其终极标示往往是想到了诗的题目或无题目,这相当于道生一的一。
一生二。无论什么事物都有两面性,“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见《周易•系辞上》)。一当从无中生出一这个事物,就开始了其自身的矛盾运动。诗也是这样,一旦有了写诗的念头,进入诗的原发过程,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写一首什么题材(内容)什么类型(形式)的诗?怎样组合它的意和象,以形成核心意象以及其他意象?怎样组合意象与意象,形成诗的内在结构?从正面写还是从侧面写?怎样继承怎样创新?等等问题,这所有问题都是矛盾着的,以阴阳之谓道的,都有两个方面。这时实际上就从诗的原发过程进入了继发过程,即诗的胚胎——意象的产生发展、诗的构思。像其原发过程一样,诗的继发过程一般也停留在诗人的头脑中,是无形的东西。
二生三。阴阳交合生成了宇宙最本源的三种事物:天地人。诗经过酝酿构思,也会生成诗之为诗的三个基本要素:一,意象——诗之基本构成和灵魂。二,意象的组合——诗之内在结构也称内形式。三,诗体——诗之外形式。一旦到达外形式,诗的生成就从继发过程进入最后一个过程,即表达过程,把诗的文本敲写出来或把头脑中的诗吟诵出来,使诗成为外化的有形的东西。
三生万物。有了天地人,就可以生成、创造出世间万物。有了无计其数的意象、各种各样的意象组合和丰富多彩诗的体式,就可以生成、创作出千万首诗来。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我琢磨的是微型诗的生成,但谈起来后只是开头说了微型诗,后来就变成了诗,把微型二字丢掉了,何以如此这很好理解,无论什么诗,无论什么文学艺术,无论什么精神的物质的事物,其生成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概莫能外。我之所以感到老子的话好像就是针对微型诗而说的,一来是由于老他的这段话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哲思的精妙让人感到亲切;二来也由于微型诗除了标题以外,最多只能有三行诗,精炼到逼近万事万物生成真理的境地。
附:斯原,原名师运山,河北省邯郸市人,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原副政委,大校军衔。任教于该院。曾兼任重庆文联常委、作协主席团委员、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新诗学会理事。已出版诗集4部、散文2部、诗学论著和影视学论著各1部、有影视新闻片、纪录片、专题片、艺术片等文本40余部被采用、放映、播出,有的由解放军总部颁发全军各部队播放、学习。另有诗、文、评论散见于海内外报刊、网络。 赞成一凡先生的观点,实事求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