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佛教简介
本帖最后由 了悟 于 2019-10-31 09:28 编辑澳洲佛教——澳洲考察见闻录
记得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开幕式上,特别宣读了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先生的贺信:“我高兴地向将于2009年3月27日至4月1日在无锡和台北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致此贺信!此次论坛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使佛教徒共聚一堂,以审视佛教在当前世界事务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澳大利亚是各种信仰的家园,宽容、互相尊重以及民主传统将这些信仰团结在一起。作为一个包容性的社会,我们支持并尊重公民维护自己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权利。在澳大利亚,为了加强诸信仰团体之间的理解,佛教社团作了大量努力,因而得到敬重。澳大利亚佛教徒联合会对此次论坛的贡献,折射出这一致力于和谐与对话的持久奉献。我向所有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与会者致以最衷心的祝愿!”作为一个年轻的西方国家,澳大利亚的总理能向一个佛教会议发出如此内蕴丰富的贺信,令我印象深刻。2009年9月16日至30日,应澳大利亚墨尔本兜率内院住持妙净法师的邀请,我有幸踏上美丽、富饶、文明、富有生机的澳大利亚,先后参访了墨尔本、阿德莱德、堪培拉和悉尼,接触了部分华人法师及相关寺院或精舍。这是我第一次到一个西方文化背景的国家参访,深有感触。2010年将在我国举办“澳大利亚文化年”,现根据有关资料,对澳大利亚及其佛教的发展作一简要介绍,并结合个人的见闻谈点感受。
一、澳大利亚概况
澳大利亚联邦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及海外领土组成。其领土面积为769.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77.9万(2009年3月)。澳居民中70%是英国及爱尔兰后裔,18%为欧洲其他国家后裔,亚裔占6%,土著居民约占2.3%。英语为通用语言。
澳大利亚最早的居民为土著人。1770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抵达澳大利亚东海岸,宣布英国占有这片土地。1788年1月26日,英国首批移民抵澳,开始建立殖民地。这一日后被定为澳大利亚国庆日。1900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澳大利亚联邦宪法”和“不列颠自治领条例”。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区改为州,成立澳大利亚联邦。1931年,澳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1986年,英议会通过“与澳大利亚关系法”,澳获得完全立法权和司法终审权。
澳大利亚全国分为6个州和两个地区。各州有自己的议会、政府、州督和州总理。6个州是: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昆士兰、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两个地区是:北部地区、首都直辖区。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国;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是世界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国;澳大利亚海岸线长达37000公里,其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第三大捕鱼区;旅游业是澳大利亚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著名的旅游城市和景点遍布澳大利亚全国,霍巴特的原始森林国家公园、墨尔本艺术馆、悉尼歌剧院、大堡礁奇观、土著人发祥地卡卡杜国家公园、土著文化区威兰吉湖区及独特的东海岸温带和亚热带森林公园等景点,每年都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
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 来自世界各地120多个国家、140多个民族的人们到此定居。自1945年以来,已有超过六百万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澳大利亚生活。如今,20%以上的澳大利亚人是在其它国家出生的,40%以上具有混血血统。移民不仅让澳大利亚维持人口增长,而且改善了人口老化。移民和多元文化为这个国家注入了活力。澳大利亚居民使用的语言有226种之多——紧跟在英语之后的是意大利语、希腊语、粤语及阿拉伯语。澳大利亚政府鼓励不同种族或民族的居民,包括土著人,在家里或公共场合象使用英语一样地使用他们的母语,也鼓励任何背景和任何民族的人们保留他们自己的文化。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各州各领地的政府甚至提供各种援助和津贴,去奖励发展多元文化的人士、团体和组织。因此, 澳大利亚人口构成的多元化趋势使其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澳大利亚文化以土著黑人文化与早期的欧洲移民文化为中心, 吸收来自近现代移民为代表的世界各地文化元素, 形成了“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并存”、“东方与西方联姻”的多元文化特色,一种由诸多文化融合而成的新文化, 即融合型多元文化。
澳大利亚是一个宗教自由的国家,各种宗教信仰,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等在这个国家并存。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在澳大利亚存在的宗教信仰约100种之多。根据澳大利亚的平等机会法,任何人不会因是否有宗教信仰、或有何种宗教信仰而受到歧视。2001年的普查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基督教圣公会教徒占总人口21%,罗马天主教教徒占27%,其它基督教教派占21%,其他宗教信仰者占6%,25%左右的人没有任何宗教信仰。
1972年12月21日,中澳两国建交。中国先后于1979年3月和1986年9月在悉尼和墨尔本设立了总领馆。几十年来,中澳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不断。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自1996年上任以来,曾先后5次访华。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澳大利亚进行正式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就中澳建立“21世纪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关系”达成共识。2009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李克强副总理对澳大利亚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联合声明,这是自建交以来首次以“联合声明”的形式将发展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共识固定下来。中澳双方宣布,将于2010年至2011年在中国举办“澳大利亚文化年”,并将于2011年至2012年在澳大利亚举办“中国文化年”。
二、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1、佛教的初传
有些研究澳大利亚历史的人类学家们认为,进入澳州的非本土之宗教最早的可能是佛教。1405年到1433年,正是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时期。有证据表明,郑和的船队有几条曾经在Aru群岛上登陆,但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到达了澳州的大陆。A. P. Elkin认为Koorie人对于转世、灵魂的信仰和精神的修习,是与佛教徒早期接触的证据。
第一批到达澳州淘金的中国人带来了中国儒释道的文化和信仰,并将其宗教习俗留传下来。1848年,来自于中国的矿工到达东部的金矿。1857年的人口统计表明,维多利亚州有27288个佛教徒,其中大多数为在各金矿淘金的华人。但是,到了世纪之交因合同到期华人回国,佛教徒人数急剧下降,1901年,人数不足5000人〔由于白人澳洲政策,没有亚洲的移民来到,到1933年,维多利亚州只有177名佛教徒了〕。由这些华人传承下来的中国宗教习俗包括佛教习俗,对于澳州社会的影响还是很少的,只有少数老年人习修佛教,而年轻的一代则倾向于信仰基督教。
第二批佛教徒进入澳州的,则来自于斯里兰卡。1882年,500名僧伽罗人(Sinhalese)乘Devonshire号从科伦坡抵达澳大利亚,其中275人在Mackeg登陆。与此同时,另一批人数更多的僧伽罗人到达星期四岛(Thuisday Island)。在那里,他们主要从事珍珠采集业。到了19世纪90年代,岛上已有了500名来自于僧伽罗的佛教徒。他们种下了两棵菩提树(Bodhi ),现在仍生长繁茂。到了世纪之交,岛上的佛教徒建立了一所寺院,举行佛事。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时,多数僧伽罗人回到斯里兰卡,只有少数留下来,他们在东面的Brisbane和西面的Broome修习佛教。
僧伽罗人离开星期四岛后,3600名日本人开始介入澳大利亚的珍珠采集业。由于他们技术精湛,因此能够较为顺利地留在澳州。这些日本人有一些为佛教徒,比如在Darwin与Broome的日本人庆祝佛教徒节日就是一个例证。
澳大利亚的佛教徒不仅来自于亚洲的移民,而且还有西方的佛教徒。1910年,缅甸出家的英国籍优娑纳德佳法师(U Sasana Dhaja)来到澳洲,成为第一位在澳洲弘扬佛教的法师。最早的来自西方的佛教团体是1925年,由MaxTayler、Max Vumn、 David Maunce 3人在墨尔本创立了“达摩派”( the Little Circle of theDharma) 。Maurice出版了澳大利亚第一本商业性的佛教著作。1938年,Leonard Bullen在墨尔本创立了第二个佛教团体。他用英文讲授佛学,一个月举办一次讲道和非正式的讨论;并且将佛学视为有助于解决现代问题的心理学派,其途径就是提供一种精神训练体系。由于二战爆发的缘故,该团体存在的时间很短。
战后,两个重要的妇女出现于澳大利亚的佛教界。Marie Bytes是澳州第一个律师(solicitor)。她通过文章与书籍开始传播她的佛教信仰。在美国出生,后来到斯里兰卡出家的比丘尼达摩汀纳法师 (Sister Dhammadinna,1881-1967),于1951年以70岁高龄首次到澳洲弘法,也是澳洲佛教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她所传授的是上座部佛教教义,同时她极力协调佛教徒与澳州白人的关系。由于她的到访,促使新南威尔士州在1952年成立了佛教协会,这是澳大利亚最早的佛教协会。Marie Bytes和Leonard Bullen是这个群体主要的负责人,他们通过修练而研习佛法。1952年,达摩汀纳法师再度到澳洲弘法,她刚到澳洲时,在家中教授学生,佛学教材都是从斯里兰卡运来,是由一位德国和尚所写,他是一位德裔佛教出家人,在斯里兰卡住了很多年,有不少德裔信徒,达摩汀纳法师也曾在他的出家弟子的道场中参学。在新南威尔士州出版的刊物《Metta》,编辑Natasha Jackson是MarieBytes和Leonard Bullen的继承者,曾在1955年到1976年在澳大利亚佛教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1953年由几位对佛学有兴趣的人士在墨尔本成立“维多利亚佛学会”和北悉尼的“新南威尔斯佛学会”。与此同时,荷兰人里昂先生 (Mr. Leo Berkeley)及曼利先生(Mr. Marie beuzeville Byles) 先后移居澳洲,他们对佛教在澳洲的弘扬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56年两位泰国的法师在里昂先生(Leo Berkeley) 的赞助下,在澳洲建立了第一所佛教精舍及禅修中心。
1954年,缅甸的佛教比丘U Thittila访问这些新成立的协会。他的到访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一年后,昆士兰佛教协会邀请斯里兰卡的Narada来访,引起媒体更多的关注。Narada对塔斯马尼亚(Tasmania)的访问,促使那里成立了一个佛教协会,但是这个协会持续的时间不长。在南澳,1956年成立了一个佛教协会。由于佛教得以承认,一个禅宗的法师,被任命为“牧师”。
1957年,达摩汀纳法师再次抵达澳大利亚时,已有不少佛教协会支持她,但由于受签证的限制,她不能公开讲道。1958年,澳大利亚佛教联合会成立,首任主席为Charleskninght。联合会接管了新南威尔士州佛教协会的杂志,重新取名为《现代佛教》( Bud-dhism Today )。澳州这本最为古老的佛教出版物得以保存下来。
澳洲的佛教徒信仰方式多彩多样,白种人大多到南传寺院,原因是他们喜欢佛学哲理的探究,另一方面澳洲地理环境比较接近东南亚,他们到寺院大多希望能找到一位指导禅坐的老师。
到1960年代与1970年代后,大乘佛教开始进入澳州。1960-1961年,著名的中国禅宗宣化大师停留在悉尼,但是澳州的华人社区并没有给他多少支持,由于语言的障碍,白人澳人对他的支持亦十分有限。在佛诞日(Vesak Day),他声称自己已有了神奇的治疗方法,但是听众拒绝他这一说法。结果他不得不转道美国的加州,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寺院——万佛城。
2、佛教的快速发展
佛教大规模的传播是以大量亚洲移民的到来开始的。1970年代澳洲实行较为自由的移民政策,不少亚洲的移民到达澳大利亚,尤其1975年越战结束后,不少越南人移民到澳州。1981年的人口统计,澳州的佛教徒人数超过35000人,其中45%的人生活在新南威尔士州,27%的人生活在维多利亚州。1981年以后,是澳州佛教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中多数为移民,如1991年就有113000名佛教徒到达澳州。1996年澳大利亚人口统计表明,全澳有299800名佛教徒,比1991年增长42.9%。绝大多数具有佛教信仰的移民定居于澳州的主要城市。如,1991年的人口统计数据表明,新南威尔士州59000佛教徒中,有55000生活在悉尼大都市;在维多利亚州,42000佛教徒中有41000居住于墨尔本。
佛教也是澳州增长最快的宗教派别之一,为澳州第二个教徒人数增长最快的宗教(增长最快的宗教是印度教,为54.5%),而同期澳大利亚人口增长率为5.4%,而且非宗教的人数上升,增长了35.5%。另外,从1991年的人口统计情况来看,佛教徒在澳州的宗教人数中居第三位,在非西方宗教中次于伊斯兰教位于第二位,但是到了1996年,上升较快,逼近非西方宗教中的首位的伊斯兰教。
在亚洲各国的移民佛教徒,包括许多民间拜佛烧香的信众,通过组织佛教团体,或举办佛教活动,或建立寺院,表达信仰,加强联系,弘扬佛法。因而澳洲各城市相继成立了不同民族的佛教团体,例如1973年华人在悉尼组织澳洲中华佛学研究社;1981年越南移民成立越南佛教联合会;1974由耶喜喇嘛及佐巴仁波切为主的藏传佛教也开始在澳洲各地发展,除教授藏传佛教课程外,也举办研讨会及闭关、修持等。1977年,台湾的藏慧法师移民澳洲,创建华藏寺,成为第一位定居澳洲并弘传汉传大乘佛教的华僧。移民佛教徒在墨尔本、悉尼、南威尔士都建立了佛教协会,并共同组织了澳洲佛教协会,以推进弘扬佛教的工作。上述协会每月举行两次集会,研究讨论三界、四谛、缘起、业、转世等佛教基本教义及佛教伦理。这些佛教协会早期活动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落到澳洲的印度支那难民服务,从精神、物质上帮助他们。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又成为佛教徒移民的文化、教育活动中心,除日常弘法活动外,还经常举办老年、青年联谊会,并提供社会福利与教育服务。
20世纪90年代开始,来自亚洲的一批批移民佛教徒在澳洲组织佛教团体,举办弘法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澳洲佛教的快速发展。如台湾的星云法师把“佛光山人间佛教”的法水流到澳洲,先后在布里斯班兴建了中天寺,在悉尼卧龙岗兴建了南天寺以及在西澳兴建了讲堂等道场,国际佛光会也在澳洲各地设立了分会。南天寺和中天寺秉持了佛光山的宗旨:丛林道场的禅风,诵经,念佛,修禅,共修,其硬体与软件又应用了现代化的先进设备。在弘扬佛法的同时融合了多元文化特色,寺里经常举行各种文艺活动,如书法班、绘画班、歌咏班、书画展、青铜器展、茶壶展、梵呗音乐会等。台湾的净空法师在澳洲成立净宗学会,倡导多元文化的和谐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上海龙华寺方丈明旸法师、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九华山仁德法师等大陆高僧先后到澳洲访问;不久,中国大陆年轻一代的法师,如厦门南普陀寺的济群法师、上海玉佛寺的觉醒法师、福建莆田广化寺的菩提法师等陆续到澳洲弘法,促进了中澳佛教的交流;莆田广化寺的毅然、善念、般若、证云、戒文、德法法师,广东丹霞山别传寺的妙净法师,北京广济寺的启灯法师等陆续移民澳洲,为澳洲佛教的弘扬增添了有生的力量,促进了澳洲佛教的发展。
澳洲佛教虽有南传、汉传及藏传等流派之不同,但互相在尊重与包容下弘扬佛法,使佛教成为澳洲信仰增长率最高的宗教。据澳洲联邦政府移民多元文化及人口研究局在1991年所作的调查中显示,澳洲的佛教徒人数在十年内增加三倍。根据统计,1996年有167个佛教团体,2004年4月澳洲有378个,仅6年中增加了126%。其中大乘佛教占36.5%;南传佛教占24%;藏传佛教占24.5%;其他宗派15%。
三、见闻与感想
2009年9月16日15:30分,我乘CA177航班从北京经停上海于17日当地时间8时到达墨尔本图拉曼里机场,从上海登机的苏州灵岩山佛学院的雷应行老师、黄华老师和灵岩山寺监院瑞兆法师同机到达。妙净法师一早来到机场,送走了十位应邀到他寺院参加盂兰盆法会的中国大陆的法师,又为我们接机,经过40多分钟的车程,即来到他住持的兜率内院。
妙净法师,1959年生于福建福安县。1983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曾任广州光孝寺副监院、丹霞山别传寺监院。1993年被墨尔本维州佛学明月居士林聘请为导师,1995年正式移民澳大利亚。现任墨尔本兜率内院、永福禅寺住持,南澳南海普陀寺住持,堪培拉护国报恩寺住持等职。
“兜率内院”位于墨尔本市郊的一座山岗上,占地一百亩,果树众多,视野开阔。虽然这里才刚刚开春,但芳草遍地,鲜花盛开,前后几棵老树高耸挺拔,三幢一层的西式建筑错落其间,静谧而幽雅。这里原本是意大利人的花园别墅,生活设施齐全。2003年由妙净法师买下,改建为寺院。我们在这里住了五天,受到贵宾般的招待,殿堂内外的汉传佛像、法物、佛书,客厅中的中式家具、摆设、茶具,饭桌上的中式饭菜、瓜果,相与往来的都是华人,令我们有回到家的感觉。
除住持外,常住另有来自大陆的三位法师,他们除上早晚课以外,日常的做饭洗碗、打扫卫生、浇花除草、接待客人、开车购物、节假日为信众做佛事等等,什么事都要亲历亲为,工作量很大,与国内寺院居士义工众多、法师分工明确、工作相对单纯的状况形成很大的反差。澳大利亚是一个喜欢“自己动手”的国家,劳动力很贵。移民异国他乡,弘扬佛教,要学的东西很多,若不会佛事,难以领众;不懂英语,有如哑巴;不会开车,犹如跛子;不勤勉刻苦,难以生存;不热情服务,则香火难继。寺院墙上妙净法师提出的“一日十勉”成为了他所住持的寺院僧尼虔诚、热情、勤劳、能干的生活写照。十勉内容是:微笑多一点,行动快一点,说话轻一点,效率高一点,脾气小一点,脑筋活一点,做事勤一点,爱心献一点,藉口少一点,心胸宽一点。
一连五天,妙净法师陪我们参观了墨尔本市中心街道、唐人街、海港、公园、陵园、鹦鹉林、战争纪念馆、天主教堂,以及他住持的永福禅寺(位于市区,2008年才成为宗教活动场所,常住有两位比丘尼)、由他任导师的维州佛学明月居士林。
墨尔本位于东南海滨,1804年第一批欧洲移民抵达这里建立牧场,而成为澳洲牧羊业的发源地。后来又在附近发现了大金矿,吸引了国内外淘金者蜂拥而至,于是城市迅速发展起来,1901年至1927年曾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所在地。如今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维多利亚州的首府,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市区面积2072平方公里,人口约310万。市内仍然保留许多19世纪华丽的维多利亚式建筑,是澳洲最具欧洲风味的大城市。绿色的亚拉河流经市区,有许多桥梁连结两岸。市内到处郁郁葱葱、公园林立,享有“花园城市”的美誉。“唐人街”上有许多中国餐厅和商店,街口还有中国牌楼,极富特色,且十分整洁。墨尔本也是澳大利亚绘画艺术的发祥地,所以市民的文化素质都比较高。墨尔本的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曾被评选为全世界三大最适于居住的城市之一。
墨尔本也是华人聚居的城市之一,有十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区和西区,由马来西亚再移民、新疆华俄后裔、东帝汶华人、越棉寮华人以及80年代末涌入的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移民组成。
明月居士林在越南原来是一个信奉道教铁拐李的民间组织,后来追随宋禅祖师学习东密,逐渐转向佛教。越南华侨迁移到澳洲后,于1980年即成立了维州佛学明月居士林。到周理性居士担任林长期间,逐渐改变为正统的佛教信仰。1993年特聘请妙净法师为导师,定时开设佛学讲座,启发正信。至今林员已发展到上千人。她作为佛学团体,也是华人活动的中心,在墨尔本影响很大,每到周末华人佛教徒大多云聚于此,参加居士林开设的佛事活动、讲经法会、儿童德育班、聊天喝茶等。1995年7月,济群法师还应邀在这里主持了佛教冬令营活动。据悉,目前该林正在兴建一座全澳建筑面积最大的大雄宝殿(仅地下会议厅即达2500平方米)。
9月22日,我们乘飞机不到一个小时即来到南澳大利亚州的首府阿得莱德市,住在远郊50多公里的南海普陀寺。该寺占地800亩,沿海边绵延三公里。这里原是一片荒地,1996年妙净法师买下来,即着手种草植树,1998年开始修建简易的住房和佛堂等。这里条件要艰苦一些,风大,气温也比较低。现在寺内住有来自福建的五位比丘尼,她们也是非常虔诚,特别能吃苦,相互关心帮助,开荒种了不少的蔬菜和橄榄树。最近该寺正计划兴建一座大雄宝殿、一座露天观音菩萨像及配套设施,并得到了州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两天里,妙净法师陪我们参观了市中心街道、唐人街、公园、葡萄园及酿酒厂、奶牛场等处。
阿得莱德是澳洲第四大城市,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人口120多万,占全州人口的70%以上。始建于1836年,市内仍可见到典雅的维多利亚式及爱德华式建筑物及殖民地时代的房屋。该市是近几年澳洲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她以艺术与葡萄酒而闻名于世,再加上南澳洲的矿藏资源极为丰富,为阿城增添了无限魅力。附近为小麦、大麦和葡萄种植区,并有发达的奶牛养殖业,被誉为澳大利亚的美食和葡萄酒之都,澳大利亚有50%的葡萄酒产自于此。
9月24日,我们乘飞机一个多小时来到首都堪培拉,同时,妙净法师邀请的美国纽约灵岩山寺住持智明法师、美国法雨精舍住持品道法师、美国亚特兰大传扬法师、深圳弘法寺旻星法师从悉尼下飞机后被接过来。大家多年不见,异地相逢,格外高兴。我们一起来到一个高级住宅区的别墅中。该别墅共两层,面积1500多平方米,内部房间众多,设施齐全,有佛堂、大厅、厨房、库房、车库、洗衣间等。妙净法师于2008年买下来,改建为护国报恩寺。现寺内常住有两位比丘尼,她们也是特别虔诚、勤快,招待我们这么多人一日三歺也是应付自如。
堪培拉是一座年轻的城市,1913年按规划始建,1927年联邦政府从墨尔本迁此。总人口32.5万人(2004年),为澳洲第八。总面积2395平方公里,50%以上的面积为国家公园或保留地,在首都直辖区东北部。她座落于格里芬湖岸边,是澳大利亚政府、国会及很多外国使馆的所在地。由于四周森林环绕、绿意盎然,且邻近自然秀丽的乡村,令堪培拉成为优雅的现代化都市,更享有“天然首都”的美誉。东北距第一大城市悉尼280公里,西南距第二大城市墨尔本650公里。
妙净法师陪同我们参观了堪培拉市中心、最能体现澳洲民主制度的国会大厦,以及战争纪念馆、花卉展览会、各国驻澳使馆区等处。
9月28日上午,妙净法师驱车三个多小时送我们一行8人来到悉尼。
悉尼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海岸,是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澳大利亚最大、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澳大利亚全国最大经济中心,重要的文化中心,面积2400平方公里,人口440万。这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风光漪妮、景色秀丽,夏不酷暑、冬不寒冷,日照充足,雨量丰沛。著名景点有悉尼港湾大桥、歌剧院、皇家植物园、市中心的悉尼塔、悉尼旧城所在的岩石区、达令港(又称情人港),以及众多的公园、博物馆和海滩。悉尼是澳大利亚华侨和华人聚居最多的地区,唐人街上,中国式的茶馆、酒楼、商舖比比皆是。
在悉尼,我们首先来到甘露寺拜会了住持明善法师(又名善念)。寺院临街,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佛堂不大,但藏书丰富。明善法师为人热情,但处事低调,他是中国大陆第一批移民澳洲弘法的法师。多年来,除了应邀到各大学作佛学讲座以外,他还担任悉尼明月居士林导师,参加华人社区的一些讲经、佛事、慈善活动。他请我们在越南街的一家素餐馆吃饭,这是由清海无上师的越南弟子开的店,颇具特色。老板对法师们很热情,餐费全免。
随后,悉尼般若院住持般若法师开车陪我们游览了著名的悉尼港湾大桥、歌剧院和皇家植物园,晚上游览了唐人街和旅游胜地达令港。在言谈中,般若法师的经历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据介绍,般若法师生于1973年,祖籍安徽太湖。1991年毕业于福建佛学院,并留校教学、担任佛学院教务干事及广化寺纠察等职;1994年10月因悉尼华藏寺藏慧法师的因缘移民澳洲,并先后在新南威尔斯大学、悉尼大学、麦觉理大学等学府担任佛学授课法师;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在悉尼召开,应澳大利亚奥委会的邀请,般若法师代表佛教入驻奥运村进行宗教服务,成为首位“奥运和尚”,他以自己的个人学佛经历、心得体会与学识,利用佛教静坐和佛教心理学等,为运动员进行宗教服务,通过环境布置、心理暗示等帮助运动员克服临战前夕的紧张情绪,还通过察言观色来确定运动员心结,帮助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被许多运动员称为“心理按摩师”;2003年至2005年,般若法师赴台湾南普陀佛学院深造并亲近当代律学高僧道海长老;2006年1月应华藏寺四众弟子邀请,担任华藏寺住持;2006年5月,般若法师接受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警方的邀请,在悉尼Parramatta警察总部担任“宗教顾问-Buddhist police chaplain”一职(义务的,任期5年),成为首位“警察和尚”;2007年1月,受悉尼西南区域医院邀请,义务担任悉尼康克医院的宗教辅导师;2009年他还创办了澳大利亚佛教杂志《Prajna》在全澳发行(梵文Prajna,翻译为般若。《Prajna》是一份中英文佛教杂志,英文版幅占90%,中文占10%)。般若法师平时十分繁忙,一边刻苦学习英文,一边利用佛法结合西方文化的需要,将汉传佛教积极融入澳洲的社会,在多个领域发挥着宗教职业者的特殊作用。从他的经历中也可看出澳大利亚的宗教开放度和澳洲社会人性化的一面。
9月29日,妙净法师驱车一个多小时,把我们送到位于悉尼南100公里的工业城市卧龙岗市的南天寺参访。南天寺由台湾佛光山创建,于1992年动工,1995年竣工。占地55英亩,建筑面积达11000平方米,采用中国宫殿式造型,汇集了东西文化的精华。取名“南天”,寓意成为南半球的天堂,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她造型美观,庄严古朴,是当地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除了南天寺以外,佛光山还在布里斯班建成了中天寺(1993年落成开光),在悉尼各城区共设置了佛光缘等五处道场,在墨尔本等地也有自己的分会。
我们进入寺区,迎面是高耸的牌楼式山门,远远即可见到七级灵山塔。经过拥有300辆车位的停车场,来到别致的大悲殿。再拾级而上,就是金碧辉煌、气势宏伟的大雄宝殿,可容纳800人。殿内有庄严肃穆的五方佛,四周小佛壁龛都以敦煌艺术表现出中国式造型。大殿下面是宝藏馆,珍藏着中西方的佛教造像和各种艺术品。此外还有国际会议厅、朝山会馆等。在我们参观时,正赶上寺院举办大型水陆超度法会。寺院住持依来法师百忙中还热情接待了我们。
据介绍,南天寺有四大特色:
(一)传统与现代结合。寺内有一般的传统建筑,如大殿、禅堂、法堂、藏经楼、斋堂、灵山塔等,另外为适应时代提升度众功能,也提供了大型国际会议厅、讲堂办公室、佛教文物陈列馆、图书馆、教室等,这些建筑都用当今的最新材料建成,具备高度的现代化。
(二)僧众与大众共有。南天寺不仅提供佛教活动,也欢迎社会各界团体、教育机构齐来美化社会、净化心灵,以发挥它的社教功能。因此它属于僧众与大众共有,一致努力而成就。
(三)佛教与文艺合一。南天寺的宝藏馆展示各种艺术文物,以实物来净化人心。同时也开设各种中、英、日语文班、素食烹饪班、书法、民族舞蹈、中国画、插花等课程,致力于东西方宗教、文化、教育的交流。
(四)修持与慈善并重。南天寺的大众可诵经礼佛、参禅打坐、聆听佛法、研读经藏,开启内心的宝藏。同时面向社会举办各项慈善事业。如定期送爱心到养老院、孤儿院、医院,还实行冬令救济、急难救济。
以上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真正实现了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法师揭示的四大宗旨:“以文化宏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 近年来,寺方正在寺院前方筹建一所佛教大学。
十多年来,佛光山在南天寺、中天寺举办了许多重大的法事、会议和多元文化交流活动,在澳大利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午,我们驱车回到悉尼,拜会了弘慈志莲净苑的启灯法师。他曾住过北京广济寺、嵩山少林寺,90年代初随九华山仁德长老来澳弘法,不久即移民澳洲。他在潮汕人开的餐馆宴请了我们一行。下午,我们还拜会了新南威尔斯州华人佛教会会长、悉尼定慧学舍住持证云法师。证云法师为江西宁都人,曾任莆田广化寺大知客,1995年移民澳大利亚。精舍临街,窗明几净,可以方便信众往来。他在200公里外的山上还有一座定慧禅寺,定期举办禅修活动。
因条件和时间关系,我未能在澳洲作更深入的考察,便不无遗憾地于9月30日上午乘机回国。尽管如此,此行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澳大利亚与我国的国情有很大的差异,也因此值得比较、借鉴的地方就很多。下面就结合见闻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澳大利亚是一个具有高度现代化而又充满田园风光的国家。到处绿茵成片,奶牛、绵羊、袋鼠等悠哉其中;各城市中公园众多,现代高楼大厦不多,公寓楼更少,最多的是成片的各式各样的二层小庄园或别墅,它们在花草树木的掩映下,显得自然、洁净。这是澳大利亚地广人少、重视环保的结果,这也使它享有人均住房面积世界第一的排名。澳洲几乎家家都有汽车,因为一个家庭或社团如果没有汽车,生活、工作就会很不方便。澳洲也可说是“骑在车轮上”的国家。
(二)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移民除了历史移民、政治移民(如接收各种难民)外,通常分为技术移民(殖民)、投资移民、亲属移民。留学生和宗教职业者等移民都属于技术移民。历史上,欧裔移民曾大肆屠杀土著人;1970年代前,澳洲曾长期实行严酷的白人澳洲政策。但近数十年来,澳洲社会对此已作了深刻反省和纠正。因国家地大物博,科技发达,对居民的教育、医疗、养老的高投入和高保障,加上现代民主制度和对各种宗教、文化尊重、包容、开放的政策,吸引了世界越来越多的移民前来“淘金”、发展,从而使其文化日趋多元而丰富多彩。据了解,近年来亚洲的移民最多,其中以来自中国的移民居首。
据介绍,澳大利亚人认为,他们共同的自我形象是:勇敢,意志坚定;诚实守信,不玩诡计;反对专制,因而讲民主、平均主义;说话直率,忠于朋友,讲哥们义气,厌恶矫揉造作、伪善;愿意扶危济贫,特别注重公平,或者希望每人都能得到应有的正义。他们认为澳洲是“幸运之邦”,如今更多方引进人才,希望澳洲成为“聪明之邦”。这些也许是许多移民和游客喜欢澳大利亚的重要原因。
(三)随着各国移民的涌入,澳大利亚的各种宗教组织或“寺观教堂”发展迅速,它们除从事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还十分关注民众遇到的各种有关家庭、学校、社会、青年、犯罪等问题,积极参与政府机关、社区政要团体举办的各项有关大众的福利、文化、教育、慈善等社会活动,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这与澳大利亚政府和社会的鼓励、引导有极大的关系。
澳大利亚是一个奉行市场经济的私有制国家,税收的分级、减免、退税,成为国家管理和引导社会团体或组织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以宗教组织或“寺观教堂”的注册为例,它们除了需要得到所在社区民众的认可同意外,还需要到联邦税务局申请注册。澳大利亚与英、美等西方国家一样,政府没有专门的宗教管理机构。宗教团体或“寺观教堂”属于非营利组织或慈善组织,实行法人负责的董事会管理机制,可以接受捐赠,并享受法定的减免税待遇。因此,它们由澳大利亚联邦税务局设立的一个名为非营利组织中心的专门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并确定它们所能享受的税收优惠待遇。澳大利亚联邦税务局主要根据一个组织的管理文件或者规定判断其是否为非营利组织。这些管理文件应包含可接受的条款内容。也就是说,一个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文件应:1、禁止该组织向个人成员分配利润或者资产(无论是在经营过程中还是在结束经营的时候);2、文件应要求该组织在结束经营活动或者移交给另外一家非营利组织时将其资产进行分配。该组织的活动必须与其管理文件的内容相符。该组织必须将其获得的所有利润用于符合组织成立目的的运作活动上。政府提供的指导性文件——非营利组织之税务基础知识帮助非营利组织了解并达到这些要求。
慈善机构也是如此,必须在税务局登记备案,才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待遇。慈善组织是指为了公众利益或者部分公众的利益而设立的以慈善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慈善目的包括:救助穷人、病人或者有需要的老人(例如:一些向穷人、医院和养老院提供住房的组织);发展教育(例如开办学校、大学、科研机构等);推进宗教事业的发展(例如创办“寺观教堂”和维护宗教秩序等)。慈善目的还包括其他对公众有益的事业(例如:修建图书馆、体育馆、成立艺术和文化组织以及救灾组织等)。
2008年,在澳大利亚税务局登记注册的非营利组织大约有200,000家。在澳大利亚,非营利部门主要发挥以下三种作用:1、根据其自身的权利并且代表政府提供服务;2、宣传,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作用,就某一重要问题向政府提出建议,特别是为社会中比较弱势的群体代言,这些群体通常不能作为一个团结的整体表达自身的诉求;能力建设,这主要是指加强社区的参与能力以及非营利部门自身对家庭和社区提供支持的能力。
非营利组织在澳大利亚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政府官员认为:非营利部门比政府部门更能高效率地提供有效服务,因此将很多服务项目外包给了非营利部门。由于非营利部门有着良好的工作能力并具备独立性,该部门还向政府部门提出了很多独立的建议,帮助政府了解什么样的工作是有效的,而什么样的工作是无效的。该部门向政府提供的反馈意见能够帮助政府为了全体澳大利亚民众的利益而改进其管理工作。由于澳大利亚有着庞大而健全的公民社会自主管理,从而使政府能腾出精力进行宏观的调控,管理也更具人性化。当然,这是以公众整体文化素质高、社会诚信度好,社会价值体系健全为前提的。
当今我国正在逐步实行小政府大社会,强调以人为本,澳大利亚的上述做法颇值得我们借鉴。不过,我也注意到,宗教组织或“寺观教堂”只要其章程和活动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至于这个组织或“寺观教堂”的负责人和成员信仰什么、宣传什么,是不影响它们合法注册的。所以,在澳大利亚,形形色色的传统的或新兴的教派组织数不胜数,形成了一个既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又互相合作的宗教生态系统,诸如黄大仙庙、观音法门、真佛宗、一贯道甚至“法轮功”等都可以占有一席之地。
(四)宗教在澳大利亚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基于文化传统,基督教教会渗透到澳大利亚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力很大。在澳大利亚各大小城镇,雄伟的教堂建筑多不胜数。澳大利亚三分之二的私立中小学是由罗马天主教教会开办的,由于富有的家庭喜欢把子女送往私立中小学,因此天主教或者教会学校对澳大利亚青少年一代有相当的影响力。在平日生活中,教会既竭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加信众,教会也尽力能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困难。找房子、寻工作、觅恋爱对象、诉心中烦恼、求车搬家、唱卡拉OK、跳舞娱乐、烧烤郊游、凑够打麻将的人数,都可以通过教会或者在教会认识的人来解决。从某程度来说,澳大利亚教会的不少功能,有点类似中国的居委会、工会、妇联和街坊邻居的作用。对华人移民来说,教会往往是他们认识澳大利亚的途径之一。即使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教会也总是欢迎。华人的教会往往有厨房和吃饭的地方,活动时有很多志愿人士帮厨,不少人还从家中带来家常小菜或家乡特产。礼拜后、查经前,大家熙熙攘攘的吃喝玩乐,说短论长。在礼拜天吃饱喝足之后,大家还组织各种娱乐活动。所以,到教堂走走,也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在澳华人寺庙、祠堂也有类似的情况,只是社会影响要小一些,但对于华人来说,佛教寺庙及其活动,成为他们维系宗教信仰与特有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纽带,联络感情、纾解压力、适应社会的平台,特别重要。澳大利亚到底有多少佛教寺院难以统计,原因在于寺院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某一越南移民所开的一个餐馆里面很可能就有佛像,可以为佛教徒举行佛事。再如某些大厅可能作为佛教徒调息、打坐或者学习佛经的场所,还有许多寺院从外表上看起来与普通的住宅、别墅差不多。前述的兜率内院、永福禅寺、南海普陀寺、护国报恩寺、甘露寺、弘慈志莲净苑、定慧学舍,从建筑外表来看,与普通民宅或别墅就没有什么区别,但进入其中才知有特殊的宗教设施和功能。目前在澳佛教的寺庙或精舍通常只有一至两位法师,最大的南天寺平时也不超过十位尼师。据专家估计,全澳的佛教僧人、喇嘛大概有200多位。
澳州佛教节日主要的有:(1)佛诞节与佛成道日。这是佛教最重要的节日。在悉尼等地都举行庆祝活动;(2)佛历新年。东南亚的佛教新年在每年的四月,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的移民会举行包括“泼水节”等活动。这些传统在澳大利亚的佛教徒中得以继承;(3)安居。上座部佛教僧人在雨季进行三个月的静修;(4)佛牙节。这是斯里兰卡寺的佛教节日,澳大利亚的斯里兰卡裔保持这一传统。此外,大乘佛教与上座部佛教各有自己的仪式。但是,在澳大利亚无论哪一种佛教节日或活动都与其移民的群体相关,也就是说与移出国的佛教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澳洲,这些活动或节日都打上移出国的佛教文化传统之烙印。
参考资料
1、《澳大利亚》,〔英〕伊尔萨·夏普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
2、郎友兴:“澳大利亚佛教的历史与现状”,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2002年。
3、互联网:冯文玮:“佛教在澳洲昆士兰省的发展与实践”,2008年4月。
4、互联网:“澳大利亚的宗教信仰”,《世界宗教文化》,2007年5月28日。
5、2008年4月24-25日,中国北京“中澳培育发展非营利组织研讨会”主题发言之四:“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税务制度——概述”,报告人:澳大利亚联邦税务局非营利组织服务中心高级主任Mr. Peng Yew Lim;主题发言之三:“澳大利亚政府和非营利部门的合作”,报告人:澳大利亚住房、家庭、社区服务与土著事务部家庭关系服务处处长Ms Robyn Fleming。(载自中国佛教协会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