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府清翁 发表于 2016-9-8 11:02:16

36 小城之春

      小城位于吉林省舒兰县,这里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河汊纵横,是我难以忘怀的地方。1965年1月,正值隆冬季节,早晨五点钟,我们新兵经吉林市乘车北行。一路上观不尽的雪原美景。9点许,火车到达小城站,好大的雪呀,路面上光滑得教你步步小心。第一次看到马拉爬犁,当地人坐上面跑得又快又欢。穿过铁路桥洞,队伍在一条弯弯曲曲、上上下下的林间小路上穿行。大雪茫茫,银装素裹,森林里只见树木不见人。走了一程,前边山沟里有几排房舍,这就是农场。是用泥辨子搭成的稻草房,周围是冰雪覆盖的大片水田。远处山丘上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在这荒僻的山沟里,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初来乍到,真有些不适应。不久,春节临近,农场里热闹起来。远近村庄里居住的朝鲜族老乡,穿着民族服装,吹打着朝鲜族乐器,边走边舞,来农场慰问解放军。我们列队鼓掌欢迎,第一次看到朝鲜族歌舞,虽说寒冷心里却都很高兴。部队里有许多善歌善舞者,随着乐曲的旋律,纷纷加入舞的行列,气氛达到高潮。那位满脸胡子、大尉军衔的付场长、也跟进舞队里跳起来,他本来不会跳,就在队伍里胡乱比划着,逗得大家给他拍巴掌。这些天,慰问联欢差不多天天都有。那天晚饭后,连队集合向小城出发。小城人民公社搞军民联欢,部队和群众坐满了公社礼堂。演出开始,6位朝鲜族姑娘,穿着长裙跳起长鼓舞,娇健轻盈的舞姿,伴着悠扬欢快的旋律,使人们看得入神,台下鸦雀无声。接下来女声独唱,上穿白褂下着青色长裙的年青女子,眉清目秀,梳着朝鲜族女性特有的发型,眉宇间透着诱人的魅力。她的歌声甜润动听,朝鲜语我们听不懂,歌声却掀动了许多人的心扉,赢得阵阵掌声。台下呼喊着再来一个、再来一个。她一连唱了四首歌,还是在热烈的掌声中鞠躬致谢离去。春节过后,我们编入老兵班。第一次执行任务是进山捡柴。那天下午,天气晴朗,太阳照在雪地上晶莹耀眼,连队进入原始森林,密林里沟壑纵横,地形不熟悉,为了不走失,分散后一边捡柴、一边相互呼喊着,呼喊声在林子里荡起回音,此起彼复。大家深一脚浅一脚的捡干树枝,虽说累一点,心里很愉快。休息时,有的坐在雪地上,有的躺在雪地上,有的相互打雪仗。太阳快要落山了,每人捡了一大捆干树枝,不用背,用绳子在雪地上往回拉,倒也很轻快,干柴是个宝,做饭烧炕离不了。迟到的春天终于来了,暖暖的阳光,冰雪消融。房檐上挂着长长的冰锥,滴滴答答。小河里流淌着淙淙的流水,黑土地掀去白白的面纱,露出一道道田埂、不远处的丛林,组成一幅春的画卷。插秧的时节到了,为了赶农时,我们天不亮四点钟就要起床,摸着黑挽起裤腿,光脚丫跳进乍凉乍凉地水田里拔秧苗,脚冻麻木了也要坚持,每个新兵都接受了考验。山上的积雪早已融化,树枝发芽渐渐地绿了。火车从山下疾驰而过,吐着长长的烟雾,慢慢散去。远处人民公社的水田里,朝鲜族的乡邻们、正在辛勤的整地插秧。生产队给了我们农场不少帮助。有一天,付班长带我们到村子里执行任务,临行前去吹事班领到大米,中午找老乡家煮饭吃。村里生产队长得知后作了安排,把我们6个当兵的,像亲人一样让进家里,脱鞋上炕,一桌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来,按照朝鲜族的习俗,客人先吃饭,我们推让了半天,还是恭敬不如从命。屋子里暖融融的,我们几个人吃得脑门上冒了汗,最后以欠疚的心情告别朝鲜族老乡。一天中午,大家正吃午饭,有人喊北山上起火啦,到房后一看,北山上有火光,浓烟滚滚。连长大声喊:带上扫把赶快走。大家沿着田埂小道跑步前进,看山累死人,我们急匆匆跑到山上时,当地老乡先行赶到,火势已经得到控制,大家全力扑火。当大火完全扑灭要走时,朝鲜族老乡用汉语、说了许多感谢我们的话,教我们很是过意不去。军营生活紧张有序。每天田间劳动,往返路上唱着高亢的军歌:解放军是个革命大学校,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高、、、、、。歌声中忘掉疲劳,歌声充满欢乐。春去秋来,秋风吹着望眼无边的、金黄色的稻田,“喜看稻菽千重浪”。满山的红叶风吹得哗哗作响。休息日,我们三三两两的、跑到山上寻找野红果,玩得也开心。不久,寒冷将至,又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来年初春,连队接到下山的命令。我们告别小城,带着丰收的果实,登上火车。列车慢慢开动了,车窗外远处的山川、森林、田园渐渐地远去。这里勤劳善良、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朝鲜族老乡,给我留下深深的记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36 小城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