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连载*《霸王卸甲》(95)陈余驱走张耳迎立赵王歇
第四十八回:田荣起兵叛楚独自占三齐 陈余驱走张耳迎立赵王歇(下) 本来,项羽实行分封制,是打算先稳定局面,然后逐步削弱各诸侯王的实力,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属国,再逐一兼并,进而称霸天下。但是,这无异于逆历史潮流而动,从根本上颠覆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废除分封制、施行朝廷集权管理的郡县制的进步政治制度。而且,项羽并无足够的实力来支撑分封制的推行,这就使得他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除此之外,项羽还犯下了一系列无可挽回的错误——由于他的独断专行,不按军功封赏,而是按照亲疏关系任意分封,因此激化了诸侯国的内部矛盾,埋下了战乱的火种;项羽不按楚王号令封刘邦为关中王,却霸道地让自己信任的秦朝降将章邯等人三分关中,更是导致民众及部分诸侯王的不满,项羽刚开始推行的政治制度首先在齐国遭到挫败,面临失去对各诸侯国控制的危险,这是项羽所绝对无法接受的。 与此同时,赵国、燕国的诸侯也因为分封不均而战火迭起,国内纷纷发生战乱,相互杀伐,争权夺利,短暂的和平局面瞬间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继齐国田荣反叛之后,原赵国的大将军陈余也发动了兵变。 陈余曾与赵国丞相张耳共同辅佐赵王歇,因为张耳比陈余年长,阅历丰富,所以陈余将张耳以兄长和老师相待,甚为尊敬,二人结下生死之交,誓不离弃,张耳与陈余的友情曾传为佳话。 然而,巨鹿之战时,赵王与张耳被秦军围困于巨鹿城中,陈余虽领兵参加了巨鹿之战,事后却引起张耳不满,斥责陈余胆小怯战、救援不力、太不仗义。陈余心中怨愤,又不便当面向张耳发作,一怒之下交出大将军印信离开了赵国,带着自己的亲信数百人在黄河边打鱼为生,观察时机,从此与张耳反目成仇,势不两立。 所以,宋代诗人释文珦在他的《又言交》一诗中感叹友情时写道:“道交淡如水,世交甘如醴。 结交当以真,审交当以理。 道交似无情,曾不异生死。 世称刎颈交,未必以终始。 君不见昔者,陈余与张耳!” 这也正是“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的道理之所在。 项羽在关中封侯时,因为陈余与张耳反目没有跟随义军入关,便封赵歇为代王(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中东部),分割原赵国的一片土地封与张耳为常山王,管辖赵国中部大片土地(今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一带)。陈余自认为与张耳功绩相当,却没有得到封王,仅得南皮三县(河北沧州南皮县)之地封为南皮侯,这让陈余感觉十分羞耻和愤怒,便怀恨在心,于是前往齐国找到齐王田荣,请求借兵报复张耳。 田荣与陈余同病相怜,为与陈余结盟抗衡项羽,便调拨给陈余一支军队。陈余等张耳返回代国之后,突然率兵袭击张耳,张耳猝不及防,狼狈而逃。陈余随即进入常山国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市襄都区),控制了常山国。 陈余复仇成功,却并不打算占据常山国称王,他感到代王赵歇为人温厚仁义,能听得进自己的意见,便迎立代王赵歇来襄国尊为赵王,恢复了赵国的国号。赵王歇十分感激陈余出手相助,便将自己的代王头衔与代国土地一并让与陈余作为报答。为人仗义的陈余感念于赵王的宽厚仁慈,没有去代国称王,他让自己的谋臣夏说任丞相管理代国,自己则留在赵国辅佐赵王歇,掌管军事大权。陈余对赵王歇的一片忠义之心倒也值得世人称道。 仓皇而逃的常山王张耳知道自己在军事上不是陈余的对手,又不愿意归附项羽,便辗转进入汉中投靠了刘邦。刘邦为组成联合阵营抗衡项羽,便以礼相待,将张耳留在自己身边做了谋臣,汉朝开国后,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荣归故里。 (未完待续)霸王项羽虽是军事家,终归是战术大师,格局不及汉王刘邦,终遭败亡。 还是规规矩矩写文章比较好,经得起岁月消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