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亲情,那年那月之三
本帖最后由 山野村夫 于 2022-3-6 13:59 编辑家,亲情,那年那月 之三 三、送妻上班 看我,这又扯到哪去了?再接着说女儿。 女儿两岁的时候,妈妈去上班了。于是,就由我带着女儿。当然,也不是全日制。她们公司职工上班时间是早五点出门,下午两点回家,这叫早班。如果是上午十一点出门,晚上九点多回家,这就叫晚班。 当妻子上早班的时候,早上四点多就要起床洗漱,带上早饭准备出门。因为她们公司通勤班车早上五点准时接职工上班,早六点公司车队就开始发第一班运营车。
早上不到五点,正是天最黑的时候,我哪里放心让妻子一个人在郊区(那年月我们住的地方白马山是城乡结合部)漆黑的马路边上等车,每逢这时候,我就要早起陪妻子一起等候通勤班车。
那才叫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睛,盯着马路尽头,看有没有汽车大灯闪烁;耳朵,要竖起来,倾听着楼上睡梦中的女儿是否会因为渴了,尿了,做梦了,而突然醒来?会不会因为见不到我们而哭泣?会不会一不小心掉到床下去?
等看到汽车大灯在远方闪烁,最后由远而近,在昏暗的路灯下显现出通勤大客车的轮廓时,我便健步如飞,三步并做两步,五台阶并三台阶地“窜”回房间。看到女儿安然无恙,睡得正甜,这才长舒一口气。 早晨不到六点,我也起床开始准备“功课”。 四、婚 事
那年月是“福利”分房,但是结婚当时没有房子,要排队等候。所以我们的婚期一推再推。一直到了三十出头,才总算分到了住房,然后结婚生娃。 对于结婚安排这事,我们“两口子”的意见非常一致:不通知任何亲戚朋友和同事,到北京去“旅行结婚”,最好能看看长城,也算了却多年的一个心愿。因为那个年代普通工人的工资每月不过30来元(日平均工资一块多点),我们不想让大家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钱来“随份子”,这是其一。其二,我们也拿不出钱来在酒店里摆酒席请客——尽管每桌酒菜不到一百元。 说起来,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相信(我又倚老卖老啦),八十年代初我和弟弟筹备结婚的时候,母亲把我们兄弟俩叫到一起,拿出一千元钱来分成两份,说:“你爸爸到现在还没回来(在进修学院当教师的父亲正在外地参加“劳动改造”),家里也没有多少钱,你俩每人五百元,看着用吧”。 那个年代物价确实便宜,五百元可以买一套简单的家具,像双人床,大衣柜,方桌,椅子,低柜,餐具等生活必需品,但也就所剩无几了。那时候,我和弟弟虽然心里不太高兴,但深知母亲的难处,默默地接过钱,再没说什么。 结婚归来很长时间了,有的老师傅和年轻同事还在对我说:“结婚的时候一定提前说一声啊,不然饶不了你。”后来终于还是被几个平时关系很好的同事知道了,他们这个拿三元,那个出两块,凑钱给我们买的搪瓷洗脸盆,铝锅,暖水瓶等生活用品,感动得我们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们旅行结婚的时候是春天,那时候也有旅游旺季,天安门,颐和园,故宫,北海公园,大栅栏儿,处处人山人海,熙来攘往,我们从未出过远门,便随着人群“流动”,反正人多的地方一定好看。那几天是最甜蜜、舒畅、开心的几天。 遗憾的是,到第五天才知道,在北京买不到当天去八达岭的火车票(那时候竟然不懂得买长途汽车票!),七天婚假又快到期了,我俩只好忍痛放弃。几十年眨眼过去了,时至今日也未当成“好汉”(该典故出自毛主席诗词《清平乐·六盘山》的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结果,提前一天回来向组织科长销假时(因为我当时是工会干事,所以请销假归组织科管理),科长替我们惋惜地说:“唉,一辈子就结这一次婚,你也太认真了,万里长城应该去看看,回来再补个假就行。” (未完待续)
感人的亲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