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造福的白头翁
在那沟壑纵横的哀牢山麓,在那彝家聚居的山路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位头似雪,鬓若霜的七旬老叟。肩扛一把锄头,修桥、补路、栽乘凉树,被众人称颂为哀牢山上的活雷锋。
雷锋精神激励着这位老人,他想得很多,做得也很多。他说:“我老倌黄土已埋到脖根骨,要在有生之年,为子孙,为后代,为众人做点有益的事情。”
本着这个愿望,老人先后组织志愿者在大河上搭了一座桥,修了三公里坍塌的山路,在十几个纳凉场栽活许多乘凉树。
这位为民造福的白头翁,就是新平县戛洒地区耀南山乡的杨朝先。
清晨,雨过天晴,一条彩虹横跨在南莫罗河上空,在阳光照耀下,活象一座五彩缤纷的天桥。
吃罢早饭,杨老躺在椅子里,一只腿架在另一只腿上,手上拿着烟斗,口中念念有词“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心里却想着“今天做点什么事。”
忽然间,小孙子跑到跟前:“阿爷,南莫罗河淌走了一个人,您可知道?”“谁说?”“阿爹。”“唉!这座桥早该搭了!”杨老心情沉痛,思绪万千,站起身,扛着锄头走出了家门。
他徒步十多里山路,来到南莫罗河边,极目观看,只见南莫罗河水流湍急,浪涛一个跟一个,雪崩似的重叠起来,卷起巨大的旋涡,奔腾着,咆哮着,狂怒地冲击着河岸,激起吓人的声浪,把发启 行政村和耀南行政村隔在两边。十多年了河上无桥,群众绕道,一次就是十多里。
杨老独自一人在河边,低着头,背着手,一边度步,一边摇头道:“为什么这十多年河上无桥?”他走到一块大石板上坐下来,拿出烟斗,点燃草烟,吸了几下,吐口唾沫,抬起头,望着河坚定地说:
“我要在这河上搭起一座桥,不能再让大家挑着担子在河中踩水冒险,更不能再让人在河中丧生了。”
年迈之人要在大河上搭一座桥,谈何容易。虽说他思想乐观,精神矍铄,但毕竟是古稀之年啊。杨老深知,搭桥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摆在他面前的困难是真实的,是可以想象的。然而,他对于克服这些困难,是有信心的,有办法的。
他气喘八吼地回到家里,把心事讲给老伴听,老妈妈笑得合不拢没牙的嘴:“你不拿镜子照照自己老到什么样,还想冲壳子。”杨老不作声,吸口烟,喝口水,顾不得吃晚饭,把已经分家出去的五个儿子叫来,说明情况,讲清道理,要大伙一起出力为群众搭桥。他的提议得到了五个儿子的支持。杨老又走遍了发启和耀南的村村寨寨,动员群众。杨老的倡议,得到了发启和耀南群众的响应。
响应,这在情理之中,杨老的倡议,喊出了时代的心声,搭桥是众人的愿望,大家愿意出力,只愁没人出头,现在杨老出头搭桥,大家只等搭桥这一天。
搭桥这天,杨老第一个来到南莫罗河边,等大伙来齐,他已把搭桥树找好,怎样砍,怎样搭,交待得清清楚楚,安排得井井有条。杨老看着几十个棒伙子,搭起这座木桥已经是不成问题了。但在搭桥处的河心里,有一个大尖石头,木桥担上去,不十分稳当。有个石匠说:“用钻子打一下就行了。”杨老摇摇头,摆摆手:“不行不行,桥担不稳,会下着台子,一定要炸平,我出炸药钱。”
杨老想得周到,说得认真,谁敢马虎了事,随便搭起。在杨老的带动下,桥搭起来了。南莫罗河上有了桥,群众往来方便了。这是一座民族团结的连心桥,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之桥。
这时杨老蹲在桥头,掏出通针,挑挑将要熄灭的烟火,吸了几口,磕磕烟灰,望着木桥,他那憔悴的脸上浮现出了笑容,但转眼间,又皱起了眉头,不知他又在想什么?
杨老回到家里,老伴赶紧泡了一杯糖茶,嘴里说着:“这老头今天准是累坏了。”又急忙煮了两个鸡蛋,端到他手里。杨老说声“我现在不想吃。”把碗留在桌子上,弓着腰,低着头。他心里有事,口中不语。老伴以为他喘病又犯了,劝他到床上休息一会。他却吩咐老伴:“你莫管我,把他哥弟五个叫来。”
有的心事,自己才知道,有的心事,别人看得出。知己莫过于父子。老人的心事,五个儿子略知二三。
原来,去年八九月间,哀牢山区下几次暴雨。从戛洒区公所到耀南村这条路很多地段坍塌了,特别是石大门至启祖丫口这一段坍山更多,骡马不能通过。老人想,山区的土特产品不能及时运到坝子,化肥农药等工业品也不能运进山来,怎么得了!杨老急在心上,他打算出面把这条路挖通。为这事,所以他今天要和五个儿子商量。
“商量什么!”老妈妈心痛地说:“您应该吃碗闲饭了,把您这把老骨头好好养一养,还今日搭桥,明天挖路,您到底为了个哪样?”
“为哪样?为了众人,为了明天,为了后代,为民造福!”杨老斩钉截铁地回答。
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多么铿锵有力的话语啊!是的,老人为的是子孙,为的是后人生活得更美满,更幸福。
可“为哪样”这句话,仿佛一根锋利的钢针,曾戳痛过老人的心。在那动乱的年月里,杨老修桥补路,不但得不到赞扬,倒反被人嚼舌,说他“图名利,假积极,想骗取群众信任。”不管那些人怎样嚼牙巴骨,可老人上山下坝还是经常提着把小锄头,见路不平,挖土填坑,路基坍了,搬石头铺就。“如今政策好了,人也变了,大家争做好事,只要有人出头,挖通这条路是不成问题的,现在是时候了。”
春节期间,正当人们还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杨老大清早就起来,烧块粑粑拿在手中就走了。家里人以为他去走亲串戚。的确他也到了很多亲戚家,两天时间,他走遍了东瓜林和耀南乡村,他又倡议:“石大门这条路,阻隔几个月了,骡马不能由此通过,给大家带来了困难,早就应该修了。十冬腊月,大家忙,我不好得说,大年初一二,人们都喜喜欢欢地过年,初三、四、五,跟我老倌上山挖路。”可一些无聊的人却当着他说:“我们走不着这条路,何必多管闲事。”
“啊呀呀,你们走不着,别人走得着!你们年纪轻轻的,今天走不着,明天走得着!你们瞧,我老倌还能走几年?”一席话,说得那些人满脸通红,羞愧难言。杨老的倡议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纷纷响应。启祖村青年妇女罗美芝,得知杨老组织人挖路,把全村十多个青年人约拢,参加了杨老的修路队。仅初三这天,来参加挖路的人就有四十三人之多。三天功夫,一百多个工,就把这段中断三月之久的路挖通了,杨老舒心地笑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在我国流传很广的一句俗话,这句俗话包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为了众人乘凉,杨朝先在十几个纳凉场栽下了很多乘凉树。现在有的正茁壮成长,有的已浓荫婆娑,给歇脚的人带来了凉意。这些参天大树,是杨老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来的。就拿炮台梁子纳凉场这棵刚成活的小青树来说吧,它凝结着杨老的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从戛洒坝到耀南村的路上,有一个纳凉场,名叫炮台梁子,这里通风凉爽,空气新鲜,是行人喜欢歇脚的地方,可是从前这里连一棵乘凉树也没有。杨老决心在这荒梁子上栽活乘凉树。他到戛洒坝子买来了万年青树苗,在炮台梁子栽下,之后又到五里外背来清泉浇灌。可小树刚成活,就被调皮鬼摇死了。老人又重新种下万年青树苗,还把五个儿子叫去抬石头护树,不知是谁,又把小树的皮削了。
看到小树奄奄一息,杨老千般悲愤,万种辛酸。但他不泄气,想了个主意:他又到戛洒坝买来万年青树苗,栽在家旁的龙潭地边,等成活后再移栽在炮台梁子。谁知才栽下几天的小树又不翼而飞,小树那里去了。原来是一个邻居看到小树离他的地不远,恐其长大了遮了他的地,两锄就挖丢了。这件事又深深地刺伤了老人的心,他曾对天发誓:
“老汉年已七十多,此树不活不瞑目!”话音落,他一个人踏着蹒跚的步子,又到戛洒坝找树苗去了。
这次杨老走红运了。说来也巧,这次老人到了傣乡,看到一家傣族撑瓜架的就是一棵已成活的万年青树,他掏出二块钱递给主人,主人知道因由,十分感动,不但没收老人的钱,还帮助老人把树抬到炮台梁子,和老人一起重新栽在原来的地方。
为了嘱咐行人爱护小树,杨老用木板写了一首诗,插在小树旁边,嘱咐大家要爱护树苗。
从此,行人到这里歇脚,看着茁壮成长的小树,念着感人肺腑的诗句,个个赞叹不已。背着水的为小树灌水,没带水的也为小树培土。
亲爱的朋友,年已七旬,儿孙满堂的杨朝先老人,本来可在家享享清福,安度晚年,可他不这样,当他看到河上无桥,道路不通,纳凉场无乘凉树,便 不顾自己年高,走出家门,不辞辛劳,为民造福,他究竟是为了什么?……
杨老的行动,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子孙,为后代,为众人着想,垂暮之年仍在发出光和热的白头翁的高大形象。
邮箱xpyyf369@163.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