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连载*《霸王卸甲》(214)萧何献计吕雉钟室诛韩信
第一百O一回:战神被疑谋反遭皇后忌惮 萧何献计吕雉钟室诛韩信(二) 结果,韩信刚一进宫,早已准备好的皇宫卫士便按照吕后之命一拥而上,将韩信捉拿捆绑起来,押入大牢。吕后命廷尉审讯韩信,令其招认伙同陈豨密谋造反的罪状,韩信矢口否认,连喊冤枉,请求吕后拿出证据。 吕后见韩信拒不认罪,担心夜长梦多,韩信被捕的消息走漏风声引起动乱,遂下令在夜深人静之时,派武士将韩信杀死于长乐宫的钟楼内,随即诛灭韩信三族。 韩信死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正月,时年仅三十五岁。 韩信被杀后,因其战功卓著,名扬天下,又是犯下谋逆之罪,为避免后人祭奠,吕雉下令将韩信的身体密葬于长安城东三十里处灞桥(1)一带,韩信的头颅则被吕后派人放入木匣,亲笔修书一封,派信使携带着韩信的头颅和书信乘快马星夜疾驰,赶往代地呈送汉高祖刘邦。 吕后的信使一直赶到离西安八百里的灵石县(今山西晋中市灵石县),恰逢汉高祖刘邦先行返回洛阳路经至此,信使将韩信的首级和吕后的书信一并呈报于汉高祖刘邦。刘邦看到韩信的头颅和吕后的信件,虽心中黯然怜悯,却也顿感踏实许多,念及韩信立下的赫赫战功,刘邦下令将韩信的头颅埋葬于山西灵石县南面的高壁岭之巅,命汉军士兵每人掬土一捧覆盖于韩信的头颅上,形成高大的墓冢。 高壁岭周围群峰巍峨,陡峭险峻,山中道路崎岖蜿蜒,历来是军事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韩信葬于此山之后,世人改称高壁岭为“韩信岭”,岭上松柏常绿,山风吹拂,深涧湍流,景色幽幽,“战神”韩信的头颅埋葬于此,俯瞰世间沧海桑田,烽烟变幻,亦算是合乎于他的地位与名分罢! 韩信死前曾长叹道:“我曾闻蒯通说过:‘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今日功名成就之后,果真被妇女小人所害,悔不当初不听蒯通之言矣!” 韩信人称“兵仙”、“战神”、“国士无双”,胸中可装兵甲百万,用兵如神,百战百胜,但是,却与许多古代名将一样,不善心机与权术,论忠诚不如丞相萧何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忠心耿耿,俯首帖耳侍奉皇帝刘邦,终得封万户侯,光宗耀祖,庇荫后代,善始善终,;论睿智不及军师张良,在辅佐刘邦称霸天下达仕途顶点之际,看透宫廷险恶,帝王为保自家江山而心狠手辣之本性,婉辞厚赏,急流勇退,隐居山林,修身养性,逍遥自在。“战神”韩信最后之悲凉结局令人扼腕! 唐代大文豪刘禹锡在他的《韩信庙》一诗中慨叹道: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而献计并协助吕雉杀死韩信的不是别人,正是那当年“月下追韩信”的伯乐、朝廷丞相萧何。所以后人才感叹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因而宋代诗人张耒在他的诗作《韩信》中写道: “ 登坛一日冠群雄,钟室仓皇念蒯通。 能用能诛谁计策,嗟君终自愧萧公!”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注解: (1)灞桥,位于西安东面的灞河上,始建于春秋秦穆公时期,历经两千余年沧桑巨变,几经损毁重建。桥边栽种柳树,古人送客至灞桥,折柳赠别成为一种习俗。所以古人又称灞桥为“情尽桥”、“销魂桥”,“灞桥风雪”成为古长安一道胜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