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桐川 发表于 2022-9-22 15:05:48

放排,下郎溪

本帖最后由 龙行桐川 于 2024-10-16 10:36 编辑

放排,下郎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住桐汭河畔的我,正值年少,经常看到父辈们放排到郎溪,卖排换钱,回家后如数家珍,其险其苦,犹如传奇,晚辈们敬慕不已。放排又叫撑排,排是竹子做的,放排就是把排推入河流中,人站在排上用撑杆控制排的方向,顺流而下。在那个大集体年代,人民公社下面的生产大队,生产大队下面的生产队,无论你本事多大,都被困在队里做农活,挣工分,一年忙到头,还是温饱不济,缺衣少食,只好利用农闲季节挣钱补贴。父亲是生产队长,为人处世公正果断,在村上一呼百应,很有威信。冬天是农闲季节,吃罢晚饭,父亲便召集社员(现在叫村民)们开会,商讨上山砍竹放排事宜,为了养家糊口,只能这么干了。竹山位于蜿蜒的山冲里,离村子五里余地。一大早,男社员们葱葱吃完炒饭,操起斧子、柴刀,推上独轮车,沿着羊肠小道进山了。砍伐的竹子叫毛竹(楠竹),长至数丈,粗如碗口,砍老竹留母竹保嫩竹,让其繁衍生息,这是山民的祖传规矩。一天下来,竹子被架上独轮车缲好,几十辆摆成一条长龙,伴随吱吱呀呀的轱辘声,来到河滩上。扎排是一项技术活,趁冬天的枯水季节,挑选有经验的劳力负责破篾、打孔和上撬,将若干根竹子捆扎一起制成一张排,再把若干张排串连成一吊排,便大功告成了,只等开春涨水。吃罢团年饭,拜完正月年,迎来早春二月,桐汭河渐渐苏醒,两岸柳丝轻飏,展露新芽,放排的时机到了。又见父亲风风火火召集开会,抽调精壮劳力,很快组建了一支放排队伍。于是,一吊吊排纷纷下水,三人放一吊,前中后各站一人,他们手持撑杆,视水流而动,不断调正方位,放头排的人最关键,相当于舵手,掌控整吊排的流向。放排既辛苦又危险,二月天,风餐露宿,忍冻挨饿不说,还会遇到激流险滩搁浅,如不及时调正方位,就会造成拥堵,影响后面别人的放排队伍,引发冲突。听父亲说,有一回排放到莫村柳树林子时,遇到一吊从上游来的单吊排搁浅,放排人身穿短裤下到水里,双腿冻紫,无论怎样也调不动排头,急的嚎啕大哭,幸亏父亲他们上前帮忙,排除了险情。自从父辈们离开村子,小伙伴们就有了心思,时不时在村头瞭望,期盼大人们早日回家,带来惊喜,吃的玩的都行,哪怕是奢望。经过数日的艰难困苦,竹排终于到达目的地--郎溪梅渚。梅渚是郎溪县重镇,皖东南门户,水路货物的集散地,自古商贾云集。排靠岸后,经拆卸复原成一根根毛竹,卖给当地的木竹收购站,收购站又卖给当地的老百姓,用于建房、制作工具及生活用品等。或许你会问,为什么要卖到郎溪,为什么不拖运?因为郎溪平原缺毛竹,广德山区产毛竹,且是邻县,自然形成了供需关系。在那个年代,陆路不便,车辆又少,还是走水路近,成本低。郎溪人热情好客,管放排人叫“山里人”,放排人管他们叫“外畈人”,很有地域特色。大家一来二往,你情我意,渐渐成了朋友,每逢正月农闲,朋友间相互走动,赠送土特产,好不热闹。卖完了竹排,鼓起了行囊,放排人笑逐颜开,父亲一声吆喝,下馆子“打平伙”!就是平摊伙食费,现在叫AA制,毕竟收入是集体的,放排人挣的是工分。一顿酒足饭饱,所有的苦累和烦恼,统统烟消云散!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快快回家,一家老小还等着呢......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再也不用放排养家了。放排,将随着父辈们的离去而成为历史。但是,放排所释放出的激流勇进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直面人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放排,下郎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