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路
这几天一双儿女回到家说学校的同学都在看湖南卫视的《变形记》的节目。他们两个也在很兴奋的讨论其中的剧情:那些大山深处的孩子都是用脚走着去上学的,一走就是十几公里,吃的是很单一的青菜瓜果之类的……这对于每天上学有车送,放学有车接,餐餐有肉吃的儿女很是不能理解。其实他们哪里知道,他们的妈妈,也就是我,二十年前也一样是在那样的求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
我六岁入学,学前班是在村里面的小学读的。那时的村小学条件很差,学前班就在学校的正规的教学楼(一排很旧的瓦房)旁搭建了一个草棚,三四十个孩子在里面上课,厕所是敞开的,两条板子搭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掉到粪池里面,试过有同学掉进粪池。有的同学干脆就在附近的林子里解决,不到厕所去。尽管学习条件很差,但我们能够去上学,每个孩子都很开心。那时同学们都很羡慕姓汪的两姐妹,他们就住在学校旁边,不用早早的起床,不用每天走那又长又窄的田梗路。我每天五点半要从温暖的被窝传出来,跟着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走着去学校。学校离家三公里的路程,要经过很到一片空旷的田野,村里面的孩子一般都是大带小,三五成群的去学校。上学的路程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是艰难而兴奋的。刺骨的寒冬,缤纷的大雪都是要去上学的,一次不能落下。上半年开学的时间是正月,正值柳树发芽,但往往这个时候的“倒春寒”会让人觉得冷过冬天。脚踩在结冰的路上,感到刺骨的冰冷……一路上用手捂着脸,不停的挼搓取暖,有时脸暖了,手又冻,总是没有办法让自己多一点暖意……回到学校,总会羡慕那些拿着暖炉的同学。所谓暖炉,其实也就是有人用铁质的小桶,里面放上一些炭火,可以让手取暖。老师也会很早来到教室,来到后总是会体贴的叫我们先跺跺脚,搓搓手,这样就不会那么冷了。
初中三年就更加难了,因为经济原因,很多同村的同龄伙伴小学都已经辍学了,能够在镇上读初中的就更没有几个了。我有一个同龄的小伙伴叫六妹,是我初中三年的好伙伴。六妹的父亲因六妹的妈妈一连生了六个女儿而离家出走,常年不回。六妹的母亲一人带着五个女儿生活,非常艰难,但是这位坚强的母亲还是很努力的供着这个最小的女儿读中学。我有时凌晨四五点钟起床了,准备好了就去叫六妹一起同行。家离学校有三四公里的路程,途中还要经过一段长达两公里的坟场,这对于两个十多岁的女孩子来说,多少是有点恐惧的。为了掩饰心中的恐惧,我们就大声的说笑,讨论一些书本上的问题。我那时最怕六妹生病,六妹的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她一生病就要我帮她请假,这样我就得独自一人在黑暗中走过那段长长的坟场。每当这时我就快步的向前走,从来不敢左右观望,盯着脚下的路直往前冲……其实微弱的手电筒的光晃来晃去,更增添一种恐惧……当时心里就想,不管怎样,只要走过那段路,就快到学校了,学校有很多老师和同学,而每次到学校,我都差不多是第一个到学校的,我还得等着守校门的胡老师开校门。而胡老师每次开门,见我到校早,都会表扬我们一番,这样刚才经过坟场的恐惧就烟消云散了。
后来考上了县五中,五中是全县教育师资力量最好的学校之一,离我家有三十多公里,当时搭车需要两元的车费。两元钱在现在的小朋友看来非常的不起眼,但在当时够我们在学校食堂买四顿热腾腾的送饭菜(不含荤菜)了。每到周末放假,为了省两元车费,很多同学都选择走路回家。我也和同学们一样,总是星期六的下午毫不犹豫的选择走回家。走三个小时可以省下两元钱,这让还不能挣钱的我们很开心,也很愿意为父母省下这点钱。而星期天下午回学校的时候,除非要带米交回学校,其它时候也是选择走路回学校。
星期六上午一下课,我便要匆匆的赶回宿舍,收拾好东西,和几个同路的同学一起出发。回家的路上要穿过两条大河和一片很大的棉花地。走路一般不选择走公路,公路要远十公里,过河的时候坐船和船家讲讲价,一般两毛钱可以搞定。其实基本上来讲,也只只是前十公里左右的路程有几个同伴,剩余的十几公里都需要自己一个人走。要是赶上捡棉花的日子还好,能够在那一大片棉花地看到很多人,要是平时,基本上就是自己穿过棉花地。上百亩的棉花地,自己穿梭其中,多少心里还是有点胆怯的,尤其是看到太阳在一点点西斜,心里还是有点慌的。每当看到河堤的时候,就知道离家不远了……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小学到中学的十五年,我上学的路都是在用脚一步步的丈量……
直到今天,那一段段上学的路,那些我用脚丈量过路,那些窄窄的乡间小路……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无论我的人生之中遇到什么挫折,我总是告诉自己:路就在脚下,即使没有车,我也可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出我自己精彩的人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