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使者 发表于 2023-6-28 09:59:21

争光岁月(自传小说:第二部旭日东升之一)

第二部 旭日东升 缪振光著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唐·李白《扶风豪士歌》”,又云:“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一、求学之路(初、高中) 1、在朦胧与恍惚、愉快与有趣之间,匆匆结束了小学的破蒙学习。1973年秋季,终于来到离家更远的一点金栏中学学习,学制为三年,即初一到初三年级。但在那样的年月,可想而知,三年下来其实什么也没有学到,人也还是朦胧不开。那时的学习,基本上没有课本,只知政治挂帅,学习成绩的好坏似乎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记得我们虽然天天上学,但学业却并不多,反倒是副业不少。每当农人开春之时,学校便交待我们一项任务:必须完成约100公斤的青草肥料。为了完成任务,天还没有亮,便上山割草,然后捆好挑着担子向学校走去。这样的割草、挑担子,因为我们人小,个子矮,要反复做十几次,直到完成数量。也有超额完成的,那便受到老师的表扬了。学业虽不多,我对语文还是尤感兴趣的,在作文比赛的时候,还得过好几次大奖呢。但对于数学,似懂非懂,头脑好象还没有开窍,这也是我在初中前两年最不开心的一件事。记得有一次,我才吃过午饭——其实也不过是两个红薯而已,数学教师(一位胖而微黑脸的女子)把我叫到办公室,教训地说道:“你看,就这么几题,你错了三道。你要动动脑筋,怎么换了堂就不知道如何作揖了呢”唉,那时我人虽小,但可想而知,当时一定是羞愧得满脸通红。同时,也在心底里发誓要把数学搞上去。但体育课,上起来还是比较快乐的,天气晴朗的时候,我们便经常做拨河之类的活动;天阴下雨的时候,是不能户外活动了,于是老师——嗯嗯,那时的老师都是一些多才多艺的人,就给我们讲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两个,一是听武侠之类的,什么《说岳全传》,什么《杨家将》等等。有时,老师也在小说的朗读中中夹杂一些诗词,虽然有些听不懂,但那些优美的词语,如一股清泉流入久旱的心灵。印象最深的一首,至今还记得,道:“落日余晖映彩霞,绵绵心事向天涯。相思飞过老篱笆。烦闷休贪杯里酒,无聊莫采路边花。年关近处早回家。”等等,另一个就是讲革命传统主韪的小说,特别是《闪闪的红星》或《欧阳海之歌》等。这些小说,就更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了,我们为小潘东子的命运担忧,也为他的勇敢而兴奋。自然,听这些故事也不仅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也使我的语言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2、1976年‘在我进入初三的时候,学校的教学也进行了调整,我们也得以全面性的补缺补差。说也奇怪,通过补课后,我原来的最朦胧的数学课好象一下子全开窍了,到了高考时,还居然考了110多分(总分120)呢。经过一年多的再学习,很快初中毕业,升到高中。高中学校离家就更远了,约近30里路。学校在一座黄土山岗的平台上,坐在教室里可远眺小镇的风貌和一条东西走向的铁路,南面是一片小松树林,是我们经常早读的地方。但上了高中,我们的生活越发艰辛起来了。首先是我们弟兄三个人都在学习,家里经济负担不起,父亲常常为此发愁,但父亲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继续学习。二是离家远了,但每隔一定时间就必须回家一趟,带些米之类的食物交到学校食堂,算是交了伙食费,因此起早走夜路是经常的。三是学习任务很重,高考压力大。但高中三年,虽困难重重,但幸好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我所在的高中学校称钟鸣中学,一个不错的校名,最主要的是带我的班主任王老师(兼任历史课)是一位知识丰富且极能识才的好教师。他个子不高,络腮胡子,然在我印象中,常刮得干干净净的;穿着并不侈求华贵,然亦朴素整洁。右腿或许是小时患病留下的后遗症,有点不方便,然而他似乎并不介意,平常总喜欢微笑着,又极富有爱心,因之受到校长及学生们的敬重。但他有时为了学生的学业,作为高中阶段的班主任,有时难免发些脾气。他发起火来,声音很大,几乎可用吼声来形容,整个楼层都听得他的叨唠。或许高考在即,爱之愈深,责之愈甚之故。但在深斥之后,他亦会用轻柔的话语不厌其烦的提醒和告诫我们,真是苦口婆心,诚如既当爹又当妈的角色。现在想想,当时我们为什么不更加努力,让他省点心呢?我是由家乡简陋的初中升到高中,进入王老师的文科班的,他一开始就对我比较关注。因为我的二哥也在他教的班里读过书。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二哥是我们乡镇中学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为此他十分高兴,常以为荣。然而,二哥在第一年的高考中,差了几分没有录取,家里又比较清苦,正准备打算不去补习了。当我的母亲和二哥来到学校,向王老师辞行时,王老师坚决不同意二哥回乡务农,说无论如何都要求二哥来校重新学习,第二年再参加高考。为了能让二哥返校,他还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了二哥,也正因为有了王老师的支持和资助,二哥终不负众望,第二年考上全国重点师范大学,成为那个年月里全乡镇里的第一名状元。现在回想,若不是王老师的坚持和长远的目光,哪有二哥的大学!而今我也来到王老师的班上,他喜欢得不得了,一再勉励我要向哥哥学习,考上大学。我亦努力学习,但终不如二哥,只考了一个中等专科学校(相当于现在的二本)。尽管如此,王老师还是很高兴的,说,你们家出来了两个大学生,不容易呵,今后的路还长呢。王老师平常喜欢散步,课堂之外也很幽默、博爱。记得有一次傍晚,我与几个同学从学校的外面背诵课本回来,由于心情不错,我们嘻嘻哈哈,走路甩着大手,刚好被王老师看见了,我们当时有点害怕,可是他并不责怪我们,反而微笑着对我说,“嗯,不错呀,象一个甩手大掌柜嘛”“天凉了,傍晚要多穿点衣服呵”。王老师当时的年龄已经不小了,虽然是一个人,还没有对象,但他对我们如对自己的的孩子一般,关怀备至。高中生活火热而紧张,学习节奏快,但随着高考的临近,很快结束了,我们也一个个地离开了王老师。我从专科学校毕业后,先被分配在家乡的县城里工作。记得有一天,我去县直机关开会,偶听得王老师调到县城一中,于是,我便专门拜望他。那是一个秋阳高照的下午,我正好没有什么事情,携带点礼品,一下子就找到了王老师的宿舍。他好象正在写什么,看到我,特别兴奋。他仍然是一个人,但房间里收拾得整齐利落,硕大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种书籍,历史书居多。办公桌的旁边有一个非常精制的收录机,旁边放着一些磁带,如《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古曲,也有一些当时流行歌曲如《龙飘飘》系列。坐定之后,我便向他介绍了自毕业后的状况,他也简单地说了一下他的工作情况。他要我吃了晚饭再走,说今天真是高兴,我们师生好好地喝一怀。于是他去农贸市场买了点菜和一条鱼,我们共同忙了起来,傍晚的时候终于忙完吃饭。他拿出一瓶收藏多年的口子酒(虽然我也带了几瓶好酒,那个时候我还曾在一家糖酒公司上班过),于是我们开怀畅饮。王老师好酒量,而我不胜酒力,几怀酒下了肚,我说话也少了分寸。我说,王老师,你至今仍是一个人,该成一个家了,他说一个人习惯了,但我分明还是看到了他有点怅然。也许不该提及此事,然后我又回忆起在钟呜中学学习的时光,感谢他的光照等。他盛赞我们是后辈学子的榜样,而我则非常愧疚,一则在校时还不够努力,二则我与二哥在考上大学时没有给王老师好好地酬谢一下,至今耿于胸怀。王老师则毫不介意,说考上大学是你们努力的结果,至于酬谢就有点俗套了吧...那天我们边喝边叙,直到月上东山,从王老师宿舍出来的时候,秋风习习,清辉晒了满阶梯,月儿正高,清风气爽,我一路哼着小曲回到了自己的宿舍。然而,自那以后,我们就很少相见了。一是我们各自较忙,二是我调离县城上了外地的另一城市。逢年过节,我们相互邮寄些明信片之类,以寄情怀。而今几十年过去了,王老师应已退休了,但他的谆谆教诲,他的关怀,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萦绕在心里,难以忘怀呵。2、高中时,除了学习和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外,也因学校离家较远,这成了我的一段最为艰苦而又记忆尤深的的求学之路。一个月之中,必须或一个星期回家一趟,或两三个星期回来一次,而每次回来,总是向家里要些米菜之类,因为学校对于我们这些家在外地的住校生,食堂要我们的生米,然后换成饭票之类。所以每次回来,父母总是准备好把家里仅余下不多的米给我们,用一个小布袋装着,同时还做些咸菜等一并带上。晚上在家里只能住一夜。第二天清晨,起得很早,有时天上还挂着月亮和闪烁的星星。寒冬腊月时,清冷的月光照在乡间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如凝霜一般地涂在路上,霜冷而寂静。由于起得早,各村庄还沉静在一片酣睡之中,偶尔听到远外传来几声狗叫,再有就是路边小河也因是冬天的原故,水瘦而缓慢地淙淙流淌着,似人们的轻声细语。其实,由于故乡位于皖南丘陵地带,在诸多山谷之间往往形成的一条条小河,大都是季节河。雨季的时候它常常是水流不歇,甚至洪水泛滥;而枯水季节,比如秋冬季节,则河水往往细小或断流。断流时最能显出季节河底床的“秘密”,那一块块洗白的石板在河床的中间就裸露出来,还有一颗颗硕大的鹅卵石也露出它那浑园的脑袋,但上面常是覆盖着尚有些葱绿的苔藓,在秋阳的照耀下散发着一丝丝鱼腥味。河床中低洼的地方,却仍有些积水的,更多的是一些肥沃的黑淖泥。那时,小伙伴们就经常沿着干涸的河床快乐地游玩着,当走到石拱桥的下面时,只要有兴致便可以大吼几声,而石拱桥也作相应的回声,非常地有趣。当然,有时他们在河床中也做一些“正经”的事。比如,翻开一块石板,自然那石板与泥土之间要有些空隙的才好,便能找到螃蟹的。螃蟹个个肥肥的,大大的,它们见到他们后便显出极不高兴的样子,先是红着脸,然而就高高地举起双鳌,象在示威,也象是在投降;或者在黑泥中,他们顺着柔软的淖泥插进双手,然后再把泥翻转过来,若运气好的时候,便能逮到一条条黄褐色的泥鳅。那泥鳅由于一整夏的饱腹,准备过冬了,见到人似乎无动于衷,只想懒洋洋地从手指缝里溜去。记得有一次傍晚,我和弟在离家不远的河床里,在一棵大柳树的下面,我们足足捉到约有两三斤的泥鳅,回家后把泥鳅渡了清水红烧后,便成了在那个缺少荤腥的年月里最丰盛的一餐。在故乡这样的季节河很多,它们常把散落在山脚两旁的村庄一分为二,在几里路的东西河流上面,是一座座石拱桥把南北的村子紧锁在一起的。这些石拱桥历经几百年,在夏季洪水奔腾的冲击下仍然完好如初,显示出故乡人们的聪明与才智。当然,故乡的季节河,这样的枯水期却并不长,略显短了些。随着冬天的到来,几场大雪便把小河填得满满的了,待春天来到的时候,经微微暧风吹送,均化作涓涓清流。于是,故乡的季节河苏醒了,唱起了欢快的曲子,与春燕、柳梢相互拜访,然后奔向远方,又进入了一年之中的繁忙的征程。很快夏季也到来了,多雨的季节便光临故乡,雨水逐渐增多,小河的水涨了起来。经过几场连续的大雨,山洪就狂怒似地暴发了,那一股股和着黄泥、沙土及树枝草根的洪水,从五百多米的山涯上倾泻下来,一齐涌向小河,河水进入了极其亢奋的状态。由于水流湍激,洪水轰隆隆地咆哮着,如沉闷的雷声,小河的两岸几乎被震荡得颤抖起来。这个时候,你若到河边去看一看,那奔腾的洪水真是汹涌无比,惊心动魄,它们急切地打着旋儿,滚着花儿,浩浩荡荡,飞流直下。每到这个时候,父亲便担忧并忙碌起来,因为我们的土墙老屋就在河岸上,而洪水往往是半夜暴发。于是父亲穿着蓑衣,把裤脚卷得高高的,手握一把铁锹,随时准备着疏通老屋后面及东侧的小溪,让涨满的溪水顺道流向小河。此刻的小河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当然, 洪水过后,小河的水便很快地缓和下来,浑浊的泥水也变得清澈了。或许是因洪水冲击,河床变得深了些,里面一下子多了许多的鱼虾及浮游生物,而小河两岸也热闹起来。我们也可以在河边钓鱼了,大妈、姑娘们也来到河边,她们一边洗衣,一边聊天,流水声、搓衣声、欢笑声一起在小河的两岸回响……3、这便是故乡的季节河及与它的记忆了。但只要上学,来回的艰辛便仍会继续,若是到了深秋或初冬,清晨的露水很重,走不了多远,我与父亲或母亲——他们几乎每次走时都要送上我很长一段路的,身上的衣服被这沾上晨露的野草打湿。父亲或母亲在送我们的时候,经常交待我们要好好地学习,走出大山,在那样的岁月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来说,考不上大学也只有回家务农了,而家里环境也不容许我们有退回的路可走了。因为家里贫穷不说,最主要的还是因余毒还没有完全消去,有些人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家庭来说,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的,随时都面临着被嘲讽和叽笑….但或许正是这些原因吧,我们都很上心,对学习也很有信心。因此,起早走路虽然辛苦,心里也是充满希望的。不仅如此,有时,路走得多了,胆子也变得大了。记得有一回,父亲把我送到半路后我坚持让他回去,而我一个人则要穿过一个叫马冬水库的小路。当时刚要下水库的大坝时,只听得后面似有沙沙的走路声,同时还伴有小细石的滚动紧随后面,回头看时,却什么人也没有看到,当时感到十分的纳闷,怎么回事呢?且不管它吧,于是加快了步伐向前赶去…一两个星期过去了,等回家后,听得有人说某某日在马冬水库旁边的一个墓地里,复活了一具女僵尸,已害了一个放牛的,还吃了一个小孩云云,传说得活灵活现的。母亲于是问我,那天走马冬水库时没有遇到什么吧,我于是把我听到的与她说了,母亲顿时脸色大变,“好险呀”!僵尸就是那天出来的呵,直埋怨起父亲起来,“如果那僵尸真的动起手来,你可就要….喏喏,可不得了呵”。然父亲却是淡然一笑,说没有那回事的,即便是有的,儿子火力大,小伙子的身体僵尸是不敢靠近的……是呵,我们那里正值青春年华,身体素质还是不错的。数九寒天,只穿着一件裤子上学是经常的。高中生活是住校舍,刚入学的时候,住的是一间茅屋,四面均是土墙,冬天到了的时候,北风呼叫,听着茅屋后的松林发出一阵阵怒吼,惊怖而苍凉。但即使是这样的宿舍,我们也同样的卷着冰冷的被子能进入梦乡。但每至北风紧急,气温急剧下降时,单薄的衣裳是抵挡不住的。记得有一次,母亲从家里走了几十里路来到学校,送来棉衣。当时正在上课,母亲在外面一直等我下了课,才把棉衣给了我。那时,正刮着西北风,黄尘与枯叶在地上打着旋转,刺骨寒冷。母亲把棉衣给了之后,叮嘱了我几句,水都没有喝一口,转身就要回家,而我也无助地目送着母亲渐渐走远。母亲走时,北风愈吹愈紧了,不一会儿,便下起了鹅毛大雪。风卷雪花,漫天飞舞起来,想着母亲冒雪踏着山间小路,艰难地往回走时的情景,我的眼泪总是止不住地夺眶而出.... 二、求学之路(省立商校) 1、 经过艰苦的高中求学,到了1983年,我终于以总分480多分被安徽省商业学(后改为商学院)校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既高兴又失望。高兴的是,终于能走出大山了,用村里人的话说,这孩能吃国家商品粮了,是国家的人;失望的是,虽经过努力仍没有考到大学本科,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其实,那年我的分数应不太低的,离本科只差不多少,如若复读一年,定能上个一本、二本的大学。这在一年后的事实证明,在我原高中同班同学中,许多成绩原不如我的学生因复读而第二年均考上大学,因为从84年起国家大量扩招,录取率达到30%,而83年只有5%还不到!省商校也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学校,在中专的第一志愿我填的是公安学校,但视力不行,只好割爱。然而不论怎样,复读是不可能了,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除了家里留下基本的必须生活品外,几没有什么象样的东西了,到了家徒四壁的程度。况且,那时还有一个小弟正上初中,我怎么能不顾家里的实际情况而硬去复读呢。大学的梦只好到后来实现了。2、然三十年前,考上了中专(相当于现在的二本)毕竟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儿,一则可以将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也即能成为城市上的人了;二是属于国家干部序列,且国家包分配。一家人,父母与二哥、小弟,还有亲戚都为我祝贺。很快,暑假过完了,我也即将进入新的学校,新的环境了。记得到芜湖(省商校所在地)报到的那天,母亲给了我一个大的木箱子,那只木箱子可能还是母亲当年的赔嫁品呢,只是外表的红色不那么鲜艳了。里面装了一些我的必须品、几本书等。于是父亲把我送到钟鸣火车站(离家稍远一点的叫做钟鸣镇的地方,也即在钟鸣中学读书的地方),二哥也随同前往,因为那时他已是安徽师范大学(地点也在芜湖)三年级学生了。火车很快来到了车站,经过约2个多小时的旅途,就来到了位于“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市。那时我可能是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来到繁华的大城市,别提多高兴了。箱子不重,开始时,二哥扛着,到了人多的地方,我自己扛着。当我小心而又放肆地走在大街时,茫茫人流之中,好象有许多人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是因为我穿得太土,还是因为那只大木箱,就不得而知了。到了学校,人山人海,有父母送子女上学的,也有自己来报到的。看他们,有的比较富裕,从他们所带的皮箱还有穿戴上就可以分辨出来,也有象我一样的,属于土里土气的“乡下人”。但大多数好象都不富裕。我们很快被告安排在一间集体宿舍,是七八个人一间的,床分上下两层,我睡上层。下面是一位姓林的同学,金寨县的,个子很高。同室的还有来自淮南、宣城、宁国等等地方。安徽商校是一所全国性的重点商业学校,前身是1903年创办于湖南长沙的安徽旅湘公学。1904年,安徽旅湘公学迁回芜湖,更名为安徽公学,李光炯与邓绳候先后担任监督,礼聘刘师培、陈仲甫(即陈独秀)、柏文蔚、陶成章、苏曼殊、谢无量、周震鳞、江彤侯等知名人士来校任教和讲学。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办学历史,管理比较严格、保守,但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的操作能手和管理人才,从这所学校出来的人,有的成了财务总监,有的成了企业总经理,最大的还担上了商务厅的副厅长。当时的校长是一名曹姓女校长,还有一名会计学副教授。我的班主任老师是一位较年轻的学兄,姓程,但他对我们要求很高,每次学校的活动均要我们达到优秀,否则他就会象一个女人那样,在班上喋喋不休。最主要的是,他受传统观念特别是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极为严重。他不容许有个人的爱好,个人的性格,一律要整齐划一,名之为统一行动、集体荣誉等。我是一个比较喜欢自由的人,也许从小在山沟里散漫惯了,所以对过分的管控总不如意。但由于从高中到中专学校的学习,是一个质的转变,中专学校的视野开阔多了,图书也很多,课外的阅读几乎成了我的全部爱好,我贪婪地吮吸着新知识,特别是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当然,由于这样一来,学业上的成绩就会受到暂时的影响了,于是班主任找到我谈话,说我有严重的个人思想,我的行为是属于个人奋斗行为等等。那么,我当时的行为是否能定为个人奋斗呢,当然不能,因为那时我只是稍微有了一些独立思考的习惯,况且也积极参与班里集体活动。话说回来,即或有点个人爱好或课外阅读等也不能定为个人奋斗吧。现在想来,这种扼杀个性的教育不还正在延续吗?其实,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当下挑战现代中国的,还有第三种现代性,那就是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现代性。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独立思考,就是能将在时代与环境的制约中自行作出选择;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感性、知性、理性,人的知识、感情、意志,人的创造能力,都能得到恰当的展示与发挥,而在当时这种对个性的压制,是完全挫伤自由探索的积极性的了。但是现在的中国教育模式好象还在不断地上演这样的压制,极为讽刺。当然,这种个性的解放,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整个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才能实现。3、但不管怎样,中专学习的生活已不能与高中阶段同日而语了,基本上没有高考那样的紧张气氛了,大多数的时候还是快乐的。待我们把宿舍安排完毕,熟习了校园的环境后,我们财会三班第一次开了班会,大家先一一各自介绍了自己,来自哪里,有什么爱好,家庭收入状况等等,然后还根据这些情况给需要帮助的人评定了助学金,当然助学金还是分了许多等级的,记得我是享受了二级助学金。其实,我是有意地隐匿了我家里的一些令人无法相信的贫困,也就是说多报了一些收入吧,若实事求是的来评,我得到特等或一等助学金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人穷志可不能穷呵。然而,即使我有这些志气,但现实面前,在与同寝室的学子们相比之下,与其它同学相比下,还是过于贫寒,我甚至于连一张象的床单都没有!有一次被学校的生活委员发现,他几不能相信我的境况。于是他与班主任作了汇报,并发动全班同学为我捐款购了一张崭新的床单。为此,我感动了好半天,同学情深,至今也难以忘怀呵。同时,在生活与学习费用的安排方面,也常常捉襟见肘,每个月除了一点点的助学金外,就要从家里寄来15元钱(父母省吃俭用不知要花多少血汗换来),通常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扣除8元基本生活费以购饭票、菜票之用;剩余7元,还借款几元后,只剩下购买信纸信封及笔墨;如果还有些剩余,由于年轻总感觉吃不饱,还是用来买一些3斤或5斤馍票。可见,那时上学,我还是比较清苦的,但为了学习也不觉得什么了。4、第一次班会结束了,我们便与其它班级的同学,在学校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本届新生与上届的同学,在一起搞了一次大的联谊会。联谊会在学校的大礼堂进行,当悠扬的萨克斯《友谊天久地长》的曲调充溢在整个会场时,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他们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地自信。校长当然作了长篇讲话(好象商业厅的一个副厅长也来了,他就是我们所在商校毕业的),把安徽省商校的历史沿革(在解放前就存在此校了)教师情况等作了详细的介绍,然后鼓励我们一定要严于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等等。最后联欢会正式开始,青春的身影伴随着《彩云追月》的旋律,在台上翩翩起舞,女生们更是如同天仙一般的美艳。我是第一次在这样的氛围中亲身领略,体会出什么是音乐之行云流水,什么是青春美丽无瑕,什么是联欢之震憾人心...5、中专学校的学时为两年,在这两年中我们要学习完所有应对今后工作需要使用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此外还要学习相当于现在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和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在基本技术方面,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掌握珠算技术,也就是要在一两个学期中必须学会熟练地打算盘,会边翻发票边打算盘,会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来。呵呵,学算盘那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要达到几级标准的。如果你没有亲身体会学算盘的痛苦,你是不会感到学算盘有时的惊心动魄。教我们算盘技术课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头发有点花白了,但精神矍铄,说话声音宏亮,特别是每次测试成绩时,他手里高高地举着一只秒表,而我们则忐忑不安地把手指放在算盘上准备着,此该教室里安静得令人窒息,“开——始”!!随着老师的一声命令,我们顿时被惊得手足无措,有的几不能平下心来,有的胡乱地拨了一行数字,有的做深深的呼吸。紧接着,——当然,在我们的心稍有平静,于是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阵噼噼叭叭的算盘珠的打击声和”吱、吱”的一下清盘声。这些声音,如同钢琴弹出优美的高亢音符,令人回肠荡气,终身不忘…6、中专的学习是紧张的,但学习之余,学校也经常组织我们去春游。有一次天还没亮,我们就被叫醒上了一辆大客车,班主任说我们将去南京春游。当汽车穿过长江大桥时,大家都啧啧称赞,因为我们中的大都数尤其是北方的学生,在这之前均没有看过长江大。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它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成就与现代化的象征,更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与记忆。它还是中国东部地区交通的关键节点,上层为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连通104国道、312国道等跨江公路,是沟通南京江北新区与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下层为双轨复线铁路桥宽14米、全长6772米,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大桥由正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正桥9墩10跨,长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通航净空宽度120米,桥下通航净空高度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以上24米,可通过5000吨级海轮。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江苏的文化符号、中国的辉煌,也是著名景点,被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从1970年至1993年,先后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600多个外国代表团,来此观览的国内外游客更是难以计数。大桥建设8年,耗资达2.8758亿人民币,使用38.41万立方米混凝土、6.65万吨钢材。1960年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4年7月入选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等到达市区后,我们参观了中山陵、雨花台和莫愁湖,当然照了许多像片,黑白色的,一曲《莫愁呵,莫愁》至今还那么传唱着。当日游玩毕,到学校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除了春游,有时也集体去看看电影,如根据王蒙先生改编的《青春万岁》。王蒙编著的《青春万岁》描写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女七中一群高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抒发了杨蔷云、李春、郑波、苏宁、袁新枝、吴长福、呼玛丽等的情感、苦闷及向往,赞美了她们不断探索的精神、昂扬向上的斗志、如诗似歌般的青春热情,那种快乐、向上、充满朝气的情绪,始终洋溢在字里行间。《青春万岁》是王蒙的长篇小说处女作,1954年创作完成,1979年正式出版。这部小说用激情洋溢的笔触描写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中学生生活,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电影片尾精彩的对白“让所有的日子,所有日子都来吧,我们纺织着”、“我们二十后再见吧….但到那里我们都变成了老太婆了…”这些激动人心的话语,一直回荡在我的心田,一生难以忘怀。    课外之余,我除了这些集体活动外,就是喜欢广泛涉足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通常包括中外哲学史、自然科学史及统计与应用数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等,多次参加学校在这方面的比赛,还得过不少奖呢。有时在课余或放暑假时,也读一些如《反杜林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通俗哲学》等,这些活动从而也培养了我一生的追求和哲学与经济学的志趣,也是成为我到现在还有心于我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的探求动因,虽无什么成果,然而在知识的积累方面,可以说我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另一个课外时间,就是盼望着家里的来信及少量的汇款单和二哥的来信。二哥已经毕业了,分配在北方的一所农垦中专学校教书。在我们同城的一年里,也就我在中专一年级的时候,二哥有时来我的学校看看,有时星期天我们或出去随便走走,沿着火车铁轨边走边谈(好象那个时候火车奔跑的次数不多),主要是谈一些家里的贫穷境况,及我们的小弟读书不能很好地珍惜等的情况,或者畅想一下我们的未来,因为二哥很快面临毕业问题,他想去南方或海南岛等。有时我们就去近郊的农村看看。记得有一次,五月份的时候,我们一同去郊区的村落里游玩。彼时,春天刚刚过去夏天还没有完全到来,天朗气清,“吹面不寒杨柳风”,石榴花开得火红火红,碧绿的麦苗随风飘舞,金黄色的油菜花一望无际,蜜蜂穿梭在花丛中,幸勤地采蜜耕耘着…我们一边走,一边观赏,虽然有些疲劳,但看着这些美丽的景色,我们多么心旷神怡!家里来信,主要是一些嘱咐和少量的汇款单,或十元,或十五元(几十年前的十几元,相当于现在的几百元),这些钱几乎成了我每个月的盼望,没有它们,我是不能学完学业的。但现在想来,在当时我只顾盼望着这些钱,却浑然不知这十几元的汇款是父母用血汗换来的,不清楚这些钱是父母怎样用具体的家里农产品换成的,因为那时的农村商品化程度很不高,也只是刚刚解决温饱。父母是用怎样的劳苦换来我们的读书呵!二哥有时也给我三元或五元,这也是从他自己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他一直护着我们这些弟弟。但我们有时却只顾索取,一点也不知道如何敬奉自己的力量和爱心,回想起来岂不愧疚!其实,做人不应是自私和一味的索取,基本境界应是一种奉献,而奉献是多种多样的,尽孝,敬重和互爱是其中的一种,而要做到这些,就要在我们的内心应时常抱有一颗亏欠的心,和一次次真诚的行动。5、春去秋来,两年的时间既慢又快,中专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大约在1984年底至1985年的元月份,我们被通知进入实习阶段。全班53人,被分成了好几个小组,到全省的几个地方。我与同寝室及其它寝室的同学,约七个人分到了繁昌县食品公司实习。1984年12月17日,彤云密布,下着小雨,我们一行几人从芜湖坐火车,下午到了繁昌北站,很快被学校后勤的一位老师安排到一家称东方红的旅馆,买了20斤饭票,花去10元。第二天6:30起床后,看窗外已是银白世界,知昨夜下了一场大雪了。到了实习单位后,实习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对公司作了简单的介绍,他是一位上了年纪的人,白胖,憨厚可爱,对食品公司的亏损大发牢骚。亏损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公司缺乏自主权,表现在生猪收购定级上的确定,如何制定科学的标准等。当然,接下去的二十多天里,或看公司的凭证,或帮助记录明细账或总账之类。三十年前还没有现在的财务电算化,全部是用手工记账,有时为了实现汇总数据的平衡或为了总分类账的数据一致,往往要花一个上午或一个整天来对账,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是现在的年轻人所不能及的了。实习生活与学校火热的气氛显然不同了,孤寂无援,班主任或后勤老师来过一次,但来往匆匆。印象深的一次,倒是那位后勤老师(好象姓龙)住了一夜,他平易近人,热心肠,还为我们吹奏一曲,挺人性化的。当然我们几个人,有时也看场电影,如《人生》。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很有思想性和综合性,人生中有理想,有追求,有爱情观,表明了那一代人对人生的艰苦探索。经过大约三十六天的实习生活,终于结束了。临别之时,食品公司还为我们搞了一个小欢送会,财务股长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学习它,应用好它,在人生的道路上丰富自己。对我而言,总结起来,最大的收获是看到基层企业的一些实际情况,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综合性地、灵活性地结合应用,这点非常重要。1985年元月26日,我们又回到了学校,刚到学校时,有许多人一时还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因为大家很渴望着毕业分配,进入一个新的工作单位,一个新的生活环境。然而,随着实习的结束,立即又投入紧张的毕业考试的准备阶段,或找路子分配一个好一点的单位。只是那个时代还是计划经济时代, 分配工作是不用自己操心的,总会有工作做的,还会成为单位里的干部身份的。只是,有的人特别是来自于城市的同学,已经知道找关系,争取分得一个更好、更如意的单位,而来自农村的同学就不知其中的机理,或虽然知其道理然则无人可找,也是枉然的。我正是其中一员,那时很想留校,做一名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因为我太想读书了,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痴想起来,真恨中专只有两年,若再给我两年的学习,也许中国将多一个经济学者呢)。自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梦,第一次被击破。6、毕业在即,大家就要分手了。离校那天,学校为我们办了几大桌酒席,老师与同学频频举杯,因为喝了这最后的离别酒后,老师与自己的学生就是一种平等的社会成员了;而同学之间呢,更是情深意重的兄弟姐妹了。席间,同学们推杯换盏,只论把酒问青天,不知今昔是何年,有的喝的酩叮大醉,有的已控制不住泪水,大哭起来,或惺惺相惜,或相拥不忍离去…..我亦觉得场面动人,毕竟同学几载,朝夕相处,同校同桌,在一个锅里吃饭,有一定的情感了。当时,同学们都不分彼此,相互拥抱,亲热非常。记得有一个同寝室的小个子同学,居然在我的脸上吻了一下,以作为惜别。这一吻,带着酒精味的,但温润柔软,感觉有点异样,可惜这是一个小男生的吻,若要是女生的小吻,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滋味,然而至今回想起来,小男生的吻好象也还有几许温度呢!是夜,北方的同学有的坐火车走了,南方的同学有的坐轮船走了。我好象是第二天离开学校的,与几位铜陵学子结伴而行的,自然,行礼——其实也还是那只腿了色的木箱子同时由火车托运而走,只是寄往一个家住铜陵市区的同届学生家里去的。这一走,差不多三十年了,最也没有回过母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争光岁月(自传小说:第二部旭日东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