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村夫 发表于 2023-11-20 23:02:21

长篇连载《汉初风云录》第三部第95回 汉高帝定都长安

本帖最后由 山野村夫 于 2023-11-20 23:51 编辑

      第九十五回:汉高帝集思广益商议定都               刘邦决意都长安重赏娄敬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春,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看到洛阳交通发达,商贸繁荣,便将战时设在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的都城迁往洛阳,打算将洛阳设为汉朝国都。但是,在最终确定以何处为汉朝国都这件事关汉室万年基业的重大议题上,大臣们却看法不一,各执一词,起了争执。因为事关重大,汉高帝刘邦没有轻易颁旨决定,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定都之事,倾听大臣们的意见。刘邦与多数大臣意见一致,认为洛阳地处中原西部,居天下之中,繁华富庶,位置适当,交通发达,四周群山环抱,洛水穿城而过,有山有水,自古以来就是大都市,早在商周时期便建都洛阳,具有良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因而以洛阳为汉朝国都最为适宜。不仅如此,朝中大臣们多数是楚地和中原人士,皆有故乡情怀,不愿前往遥远的西部定居,自然是踊跃赞成定都于洛阳,他们纷纷向刘邦提议道:“启禀圣上,周朝建都于洛阳,前后延续三十二代,享国近八百年,而秦朝定都于关中,不过仅传二世计十五年便遭灭亡,且洛阳城东有成皋,西有崤山,南依嵩山,北靠黄河,足以防御外敌入侵,以洛阳为我大汉国都实乃最佳选择!”汉高帝刘邦听了大臣们的这些意见深以为然,当年他率领起义军在入关途中攻打洛阳时,便因为洛阳城池高大、防守严密而屡攻不下,不得已放弃进攻,绕道而行,洛阳城的高大坚固给刘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邦认为洛阳易于防守且十分繁华,是汉朝建都的不二之选,便对大臣们说道:“既然诸位皆赞同建都洛阳,甚合朕意,那就这样定了,不日下旨昭告天下,以洛阳为我大汉国都!”这时,齐地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士娄敬站了出来,大胆地提出了不同见解。娄敬原是齐国一布衣平民,这年被朝廷征为戍卒,正要随军发往陇西(今甘肃省定西市一带)戍边,恰好在这时,娄敬遇见了一位在汉军中做将军的虞姓同乡,这位虞将军知道自己的这位老乡娄敬饱读诗书,深通韬略,非寻常人可比,向娄敬问明情况之后,立刻带着娄敬去见皇上刘邦。刘邦听了虞将军的介绍,认为娄敬既没有什么名气,也没有立过战功,且自己身边谋臣众多,起初并不以为意,因为虞将军大力推荐,刘邦便将娄敬留在宫中做了一名谋士。未曾想,那位虞将军果然有眼光,他向刘邦推荐的娄敬不久即脱颖而出,大放光彩。娄敬向刘邦说道:“启禀圣上,微臣有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汉高帝刘邦见是新来不久的谋士娄敬,便说道:“你有何不同见解?尽管讲来无妨!”娄敬施礼说道:“谢圣上。微臣以为,以洛阳为都城并不适宜,我朝应当建都于关中长安!”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议论纷纷。汉高帝刘邦听娄敬说反对建都洛阳,有些惊讶,便问娄敬道:“噢?你认为我朝应当建都于长安,有何理由?说来听听!”娄敬向刘邦深深一礼,问刘邦道:“敢问圣上,您欲定都洛阳,可是要重现周朝定都于此地的繁华昌盛吗?”刘邦自信地肃然答道:“然也,朕正有此意。当年周武王能做到的,朕自然也能做到!”娄敬说道:“启禀圣上,您可曾想过,不同情况下做同一件事,定会有不同结果。”刘邦问道:“此话怎讲?”   娄敬答道:“相传远古时期,尧帝封周朝的先祖后稷于关中邰地(今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后稷和他的后人推行德政数代,深得民心。后稷去世之后,他的曾孙公刘为躲避夏桀的暴政迁徙至豳地(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陕西省咸阳市彬县一带),公刘带领族人在豳地耕田,种谷,打猎。再往后,公刘的后裔周太王为避开狄族侵扰,又带领族人离开豳地,驱赶着牛羊马匹向南迁徙至岐山(今陕西省宝鸡市)一带繁衍生息。豳地周围的百姓看到周太王仁厚宽和,便争相跟着他移居至岐山。周太王将岐山一带治理得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孟子曾赞誉这一时期为“内无怨女,外无旷夫”(174)。到了周文王执政时,贤能之士纷纷前来投奔,拥戴周文王成为统治天下之人。再后来,武王伐纣,各地诸侯前来归附,殷商遂灭,周武王亲自确定在洛阳建都。周成王继位后,开始在洛阳建造周城,由此开始,洛阳才成为治理天下的中心,这期间前后历经数千年。如今沧桑变化,情势已经大不相同,古时,四方安宁,帝王建都可以像周朝那样以德政来感召百姓,无须依靠关隘险阻抵御入侵,社稷便能安定稳固。如周成王和周康王执政时期,国家强盛,天下安定,四夷归服,年年纳贡,百姓安居乐业,奉公守法,竟四十载不动用刑罚,洛阳呈现一派繁华祥和盛况,史官赞誉为‘成康之治’。但是,到了周朝衰弱时,各路诸侯不但不来洛阳朝拜,反而相互攻伐,争夺地盘,周朝再也无力制衡,这并不是周王丧失贤德,而是形势发展变化使然!”刘邦听到这里,忍不住插话说道:“按照你方才的说法,朕若建都于洛阳,施以仁政,感化民众,我大汉社稷不是照样可以达到成康时期的繁荣盛况吗?”娄敬施礼答道:“启禀圣上,恕微臣直言,您与当年周王的经历和当下面临的形势截然不同。圣上从丰沛揭竿而起,率起义军攻入关中,后驻军汉中,兵出陈仓,平定三秦,逐鹿中原,又与楚霸王项羽交战数载,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才得以战胜项羽,称霸天下。这一期间,军民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无人掩埋的枯骨残骸弃置于荒郊者不可胜数,残垣断壁满目皆是,悲戚的哭声不绝于耳,伤残的人们得不到救助,饥饿的孩子没有食物,这与周朝成康时期的情形完全是天壤之别。如今大汉开国不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圣上面对这伤痕累累的山河和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欲建都洛阳实现千年之前周朝的繁华昌盛,虽用心良苦,壮志凌云,微臣窃以为短期内怕是难以实现矣!”刘邦听罢抚着胡须沉思片刻,点点头对娄敬说道:“你说的确有道理,当今之势与周朝成康之年确实大有不同,周朝建都洛阳是处于和平安定时期,我朝则刚结束战乱不久,不可同日而语。那么,朕再问你,建都于关中有何益处呢?”“圣上说得极是。”娄敬施礼说道。娄敬首先向汉高帝讲述了汉朝与周朝建都洛阳的历史条件不同,他见刘邦听得十分专注,便再从地理方面接着阐述道:“圣上知道,洛阳方圆不过数百里,虽商贸繁荣,道路四通八达,但是多山川丘陵,农业并不发达,需依赖各地运送粮食物资供给,且都城周围地势较为平坦,周边无险可守,易四面受敌。关中则不然,南依秦岭,北接高原,西有陇山,更有武关、函谷关、萧关、大散关四大险要关隘扼守入关的必经之路,易守难攻。昔日秦国在关中建都数百年,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进可攻退可守,才逐渐由弱变强,终成霸业。若我大汉定都于关内,一旦关外发生战乱,即可据险关防守,御敌于关外。所以,在下以为,从都城的安全和大汉长远利益来看不宜定都洛阳,应以关中长安为最佳选择!”汉高帝刘邦听了娄敬这一席话,感觉这娄敬思虑缜密,分析得十分全面细致,有理有据,值得重视,便询问立于一旁的军师张良道:“子房这几日一直沉默无语,你对建都一事有何看法?说来听听。”一直保持沉默的张良听了各位大臣的意见,十分赞同娄敬的见解,他对汉高帝刘邦进一步讲解道:“启禀圣上,洛阳虽然历史悠久,经贸繁荣,却并非适宜用兵之地。而关中平原方圆千里,渭河两岸粮草丰茂,南有秦岭屏护,有道路连接富庶的巴蜀两郡,可源源不断地向关中供应粮草物资;北有高大的北山山脉和黄土高原,敌人难以接近;东有崤山、函谷关,南有武关可据险御敌;西有陇山、岷山为背后天然屏障,此乃“四关之内”。依靠东、西、南、北四面天然险阻屏护,我大汉只须集中兵力于函谷关与武关,即可控制天下诸侯,御敌于关中之外,确保国都安全。如果四方安定,可利用黄河、渭河运送天下粮食向西供给都城,如果诸侯发生叛乱,既可兵出函谷关、武关平乱,也可利用长江运送军队直达楚地,所以,自古人称关中之地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这也正是历代秦王与秦皇嬴政立足关中,最终称霸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下以为娄敬先生的主张经过了深思熟虑,十分正确,圣上应予采纳!”听完张良与娄敬的分析,汉高帝刘邦最终决定定都长安,通过此事,刘邦对娄敬格外赏识,认为娄敬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看问题透彻,心思缜密,有独到见解,当即下旨升任娄敬为郎中,留在自己身边作为侍从顾问。此时正值春季,刘邦确定了定都事宜,心情大好,遂加封娄敬为奉春君,即春来之时献策有功之意。稍倾,意犹未尽的刘邦皱起眉抚着颌下胡须沉吟道:“娄敬,娄敬,你这姓氏甚是拗口,改为‘刘敬’如何?”娄敬听了慌忙施礼说道:“禀圣上,刘姓乃国姓,何等荣耀,在下岂堪承受?”汉高帝刘邦说道:“今天朕念你献策有功,特赐你刘姓,你以后便叫刘敬罢!”娄敬见皇上为自己又升职又封号还赐刘姓,不禁惊喜万分,跪地连连叩首,谢恩领赏,自此娄敬便更名为刘敬,由此足见刘邦对娄敬的格外赏识。刘邦称帝之后重视建章立制,采取宽松政策治理国家,同年六月,刘邦下诏大赦天下,实行轻徭薄赋,十五税一。为减少各地经济负担,诏令限制各诸侯国对朝廷进贡的数量和次数,只准许每年的十月(即岁首)向朝廷进献贡品。同时,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废除秦朝的酷刑厉法,死刑犯取消诛灭三族。通过以上举措,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经济逐步恢复,国力日渐增强。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刘邦颁旨昭告天下,将关中长安确定为汉朝国都,汉朝都城自洛阳迁往西面八百里的长安城,所以史称“西汉”。事实证明,汉朝迁都关中是十分正确的战略抉择,出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军事考量,自西周开始直到唐朝皆选择定都于长安,明末起义首领李自成转战陕西建立“大顺”朝之后,也曾短期在长安定都,古都长安先后作为十余个朝代的都城,延续一千余年(175)。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注解:(174)意即男女都能找到配偶,成家立业,社稷安定。(175)长安有多少朝代作为国都有多种观点,如10朝、13朝、17朝说等,莫衷一是,属学术研究,并无定论。而“闯王”李自成推翻明朝,建立“大顺”,定都长安,当属其一,不可抹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篇连载《汉初风云录》第三部第95回 汉高帝定都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