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纪事
端午节纪事又是一年端午节,那不尽的黄梅雨,勾起了我儿时过端午节的回忆。那时,生活在封闭的山乡,文化娱乐是落后了些,没有今天大规模的龙舟竞渡,写诗赋文祭奠屈原。但却有着山村自己过节的习俗。
早些日子,我们一帮小孩子就开始编网袋。用彩色的线来编,五颜六色,能装一个红鸡蛋。到端午节早上,用染蛋草与鸡蛋同煮。煮熟的鸡蛋壳鲜红,于是,我们就用网袋装上分来的红鸡蛋,挂在胸前。还要早些日子,采挖地里的大蒜子。选取个大而圆的大蒜子,每每握在手心,时不时地搓它一下子,用体温把它搓烤成紫红色。紫红的蒜子我们称之为“大蒜红红”,很好吃,可是又惜不得吃。就常握在手心,或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据说,它会发出一种香味,驱百毒,避臭虫的。
到了端午节早一天,家里就忙碌开了。浸糯米、割精肉、涤黑枣、泡赤豆、捣豆泥,作为粽子的馅儿。然后清洗箬叶,采煮棕梠编,接下来就开始包粽子。以什么为馅,就称什么粽,比如肉粽、赤豆粽、黑枣粽。粽形状有大有小,多为四角。细角粽,形状很特别,一只角特别长,像美国佬的大鼻子,请原谅我们,因为那时我们非常仇美。粽都有四个角,里面有好吃的东西,因此,古人往往把粽子叫做“角黍”。包好粽子,就开始蒸煮,直到粽子飘出浓浓的香味,才起出藏好以待明日分享。我们小孩子早就馋诞欲滴,大人们只得分给我们粽吃,否则,我们就围在灶前不走开!
端午节这一天,拿出大蒜、鸡蛋煮熟。鸡蛋用染蛋草染成红色,这就是红鸡蛋。温州人都以红蛋为吉利。于是,我们把红鸡蛋放进彩色线袋里,挂在胸前。大人们又采来青草,用粽汤稀煎,用脸盆盛了,让我们用草、粽汤洗脸,据说,这也能驱百毒,去臭虫的。洗了脸,剥吃了粽子、大蒜,我们就从家里跑出来。每个人的胸前都挂了好看的红鸡蛋。于是,大伙儿 一起比大小,大小自然,无须比就一目了然了。后来又比坚硬,没有人不夸自己的红鸡蛋硬的。于是,称完了英雄,就拿出来碰鸡蛋。只听这里“砰”,那里“砰”,碰碎了许多,赢了几家,输的更多。赢家更加气盛,输家只得剥吃碎蛋来解恨。
这天午时,是个很为重要的时辰,山村里往往购回许多雄黄、大辟砂,用烧酒、菖蒲搅制成雄黄酒。每人喝上一两口。其余的都喷洒在墙头屋角。据说午时喷了雄黄酒,一年之中蛇虫不敢光顾,退避三舍。喷完了雄黄酒碗底还留下许多雄黄、大辟砂。于是,大人们就把这些东西用手指蘸了,涂在我们小孩子的额头,还美其名曰:点朱砂。点了朱砂后,相传蛇虫之毒不侵。我们只知道点了朱砂好玩,一个个都成了闹海的哪咤了!
午时一过,山村家家户户,都去采菖蒲叶,插在门上,千门万户都挂上了菖蒲剑。有何用意,至今未明,隐隐约约记得大人们曾经说起过:是为了躲避黄剿征杀。黄剿端午节起义,率兵举乡拔邑,所到之处,鸡犬不留。只有门插菖蒲剑的住户,得以幸免。又听有人说插菖蒲剑是出于避邪的考虑。说只要悬菖蒲剑于门,妖魔鬼怪,牛鬼蛇神,就不敢前来,可得一方平安。
后来到了县城,河道纵横。年年端午祭江神,赛龙舟,好是热闹。一村一寨,斫木为舟,削板为桨。一帮年轻小伙子,手把木桨,齐心协力,拼力向江中划去。江面上是万舟竞发,百舸争流,两岸边是锣鼓喧天,喊声彻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