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如梦 发表于 2024-8-3 17:35:37

长篇小说连载:我是张天才之天下父母心(1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题记
教育要剔除功利,回归人之为人,以教育的内在规律去办学,以人成长的规律去育人。物质的贫穷能摧毁人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会耗尽人几世的轮回:教育应当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人格与人格的平等,情感与情感的共鸣,此爱与彼爱的交融,智慧对智慧的点燃,文化对文化的蕴泽;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而非僵化成傲慢。
教育从来都不应该是一种结果,而应该是一个把人的潜能培养成发展方向的过程;不应该仅只万人一卷地求同,让偏见变得更顽固;更应该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意见的想法,让接受过教育的人变得不确定而非更确定,使生命变得无限可能。
但事实上,现如今很多地方的教育,却太多地抱着专注个人成功的精英思维,讲究效率注重功利:太过强调我们能够从生活中、社会上获得什么,而忽视了我们能够奉献什么。无论是学校本身社会各界还是学生家长,都更多地关注学校教育的可见成就,却并不看重全面的社会的人的教育。以此,势利傲慢自视高人一等,以为“出身好”世界就成了他的。
世界的美好在于丰富多样,在于除了金钱和权力如此等等之外,总有值得我们去追寻的东西。教育的意义在于不只是抹平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差别,比如智力、比如权势、比如钱财......如此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唤醒每个人内在的潜力,以重新认识自己,并实现自我价值的确认。
贫富差距从来就不是家庭的原罪,尊重别人是学校教育应该教给学生的第一课!拿掉道德拿掉善恶的格式化教育只能生产出工具,绝对无法培育出心理健康、情操高尚的大写的“人”。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学习是改变命运最廉价的方式,然而学校却分三六九等,实在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
有些地方有些时候,已经硬生生地把军事上围点打援的战略战术搞成了教育界围点打劫的常态,浮躁而功利的学校教育已经成了某些人圈钱夺势的豪门盛宴,留给普罗大众的只有残汤剩饭。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然而时至今日,从某种意义上讲,某些地方某些时候学校教育已经成为某些人天一半地一半合理合法地抢先瓜分社会财富的重要途径。
君不见,某些所谓的学院、MBA早已沦为那些“对钱没有兴趣”的有钱人抱团的朋友圈资本开会的遮羞布,沦为某些所谓的精英阶层称金分银维持特权地位的工具!改来改去,却总免不了把孩子和家长当做待宰的羔羊。
知识是力量,良知是方向。可惜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有知识的人已经很多,有良知的人却仍然太少!学校教育原本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公平逆袭的最后地方,寄托着千百万家庭神圣不容玷污的期许。几千年来,咱们中国人无论是走西口闯关东,还是下南洋漂四海,到哪里都能生根落地,但凡有点钱财想到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子女教育。
然而当父母的权力或财势决定子女的学历,学历又决定了子女未来的人生走向时,那么学得再好才华再横溢都不如别人的父母手握公器或腰怀财势,从而轻而易举就占尽了优势教育资源,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高学历,奋斗和苦读还有什么意义?过分地伤害社会公平,扼杀穷人家庭孩子的希望,教育还有什么意义?
砖家叫兽犹且余情未了,烟酒院士却要粉墨登场。勿怪乎居然可以荒唐到,有人把煮熟的鸡蛋返生孵出小鸡,其论文甚而在国家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亲爹换一身衣服就可以说家里没这个人,乌龟换一副马甲就可以称那哪里是王八?!
权力和金钱可以搞定一切吗?如果是,那真叫人绝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然而社会阶层的日益固化由似乎愈见功利化的精英式教育已经可见一斑。
张天才满肚子牢骚却无从说起,只好规规矩矩地去潼城实验中学为张春华办理转学手续,要将他转回战鼓乡中学读书。
然而战鼓乡中学刚刚提拔起来的教导主任杨鸿伟,却颇有点不识相,他明明知道张春华乃副乡长张天才的儿子,却照样揣着明白装糊涂,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当着张天才的面把张春华浑身上下打量了又打量,把他的学籍资料翻了一遍又一遍。
这倒没啥,张天才为了张春华能够在学校好好读书,一直表现得客气了又客气,任由杨鸿伟熬架子百般折腾。脸上那点僵直的微笑全不过从腮帮子里挤出来的。
然而得饶人处且饶人,噘嘴的骡子卖个驴价钱,吃亏就在那张臭嘴上。蚊子遭人打,只因口伤人。杨鸿伟千不该万不该,就只不该吃错药贫嘴恶舌地多了一句嘴:“这么差的成绩,还调皮捣蛋。人家不要,就甩到我们这里来磋磨人。我们学校再差劲儿,却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随便便丢破烂的垃圾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篇小说连载:我是张天才之天下父母心(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