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2/第一章 山下
2小远的家位于中间一排宿舍靠河第三间,只有一间十来平方的房间。房内两张床,一大一小;一口木制的被柜,柜上正中靠墙放着沪产的三五牌台钟,据母亲说,这是大嬷给妹妹的嫁妆;对面靠墙则是三只箱子,放在木架上叠着;门口的窗下摆着一张饭桌,几把木矮凳;饭桌一侧墙上挂着一只介橱,下面是小远俩兄弟睡的木床。出门是屋檐下,一角当灶头间,开放的;水缸、柴堆、一对铅桶,另一侧一只缸灶头,一顶小桌子用来切菜放碗。
小远家里右邻是李叔家,李叔在副食品公司当采购员,李婶与小远母亲一样在食品厂当临时工。李叔家一男两女,大儿子后面是两个囡,与小远家三兄妹同岁。
左邻是阿婆,梳着牛乌头,穿着蓝布大襟衣裳,是位整洁小巧的缠脚老太太;她独人住,据说是位烈属,小远他们上学经过看到她时都会说一句:阿婆好。平时邻居们都会给阿婆帮点忙。
宿舍顶头是阿牛哥家,他在运输公司工作,是位壮小伙。小远这帮小孩遇别地方小孩纠纷时,常会出头,向着自己宿舍这帮小家伙。
小远家后排宿舍里有两位同龄人:小冬和小宁。小冬父亲在县局当科长,从穿着看是个文化人,因为衣裳左上表袋里插着一支关勒铭钢笔;母亲是小学老师,头发有点卷,感觉是位沪市人。小宁父亲则是南下干部,洗白的军装总是笔挺;他母亲梳着“一刀齐”,看样子相当干练,在招待所当负责人;小宁有个哥哥叫小东。
小远、小梅、小冬和小宁都在商业幼儿园上大班,一起进出,一起玩耍,属穿开档裤就在一起的发小。小孩子们蹲在河边玩着泥巴,露着小屁股,双手粘着泥巴,小脸上脏兮兮。尤其是小远与小梅,小梅比小远小个把月,两人同进同出,一起玩耍,一起上幼儿班;他俩形影不离,小远总是照顾着小梅,以致大人们开玩笑:小俩夫妻,这俩货小脸都红了。
小远家、小梅家和阿婆家紧邻,东借西还是常事。有信息互通,做事总是互教互学。小梅妈烧了大头菜,盛了两碗让小梅分送给小远家和阿婆家。小远妈是甬城人,烧了葱烤鲫鱼,让小远端给小梅家和阿婆家各一碗,小远妈说:大家尝尝。阿婆也会将人家送来的礼品分送给左邻右舍。
盛夏到来,房间内待不住了。太阳西下,大家纷纷把桌椅搬出来放在房子前的路上,一时热闹极了;吃饭后就是乘凉,天太热时,干脆搭起门板,睡在外面,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搞得不错,蚊子极少;门都不关,到五更天大人才叫醒小孩进屋去睡。
小镇属海洋性气候,好在高温时间并不长。
秋天来了,天高气爽。周日小宁过来说,他们哥俩要去西岙看外婆,他爸弄了辆车,要小伙伴们一起去玩。征得大人同意,小远小梅小冬小宁还有小东齐上车,车开出宿舍上了大路,不一会,沿山路绕了几圈,一头拐进山区;小家伙们出世还没见过如此画面,惊呼起来:呵呵,大树,这树真粗真高;啊,这溪沟水,玩起来肯定好;嘿嘿,老牛。只见山岗上一条弯弯曲曲小溪,溪水从上到下奔腾下来,溪滩上怪石林立,有几位妇女在洗衣,有的手举木棒拍打着衣服,有的在溪水中晃着衣服;几头黄牛懒洋洋地在山坡上吃草,看到有人过来,抬起头,发出“哞”“哞”的叫声,似乎在打招呼;而山坡上树木茂盛,几株大树竖立着,象守护着这片山林的卫士。
不久车进入一个小山村,村口有株大树,小宁说:西岙到了,我很小时来过,就只记得村口有棵大树。小宁外婆家就在不远处的山脚,三间土墙屋,门口一块空地,车停下。车上的人下来,小宁哥俩去叫他外婆,外婆迎了出来,大家齐喊:“外婆好”。外婆喜上眉梢,“好好好,来来来,屋里坐”。大家一起进屋分别坐下,看外婆忙,帮不上忙,东看看西张张,几个人问起了外婆情况。外婆坐在灶后头烧着火,又到灶前,从菜橱里捧出一瓦罐鸡蛋,放在灶沿,小东说:“外婆,我来帮侬烧火”;外婆说:“好”,她舀水刷锅,再从水缸里舀起一瓢清水倒入锅内,盖上锅盖,边与大家聊事,边从菜橱里拿出一大口瓶白糖;打开锅盖,见水已开,将鸡蛋一个个磕开麻利地放入锅内,盖上锅盖;对小东说:“火不用太猛了”;又在灶洞里取出碗,一只只放在灶沿上,然后开糖瓶,拿起汤匙在碗中各放上一匙白糖;启锅盖,用锅铲推了推,再用筷一插,见鸡蛋已熟,对小东说:“火退出,熄灭好了”。外婆将煮熟的荷包蛋两个一碗放在碗内,在碗里加一勺开水,再用勺子搅动几下,使糖融化。外婆在碗里放入汤匙说:“来来来,尝一下我们山里人的糖吞蛋”。小远他们连忙赶过来,每人端起一碗,坐在桌边,边吹边吃边夸奖:“真好吃”。小远第一次品尝山里人的待客点心—糠吞蛋,那个甜来。吃完大家由外婆陪着在村里转了一圈,玩了一通,外婆非常开心,回到停车处,看到太阳西下,时间差不多了,小东说:“外婆,我们回去了”,大家就向外婆告辞,先后上车,车子发动,大家纷纷向外婆招手,外婆站着边招手边目送车子离开,消失在村边的拐弯处。
回到家后小远他们几个与大人们讲起西岙的经历,大家众口一词赞扬山里人的纯朴与热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