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斋 发表于 2025-1-11 13:13:45

长篇小说连载《故乡旧事》第一章胡里胡涂回故乡3

本帖最后由 有无斋 于 2025-1-11 13:16 编辑

                                                                                                         三      大概是要吃午饭的时候,我们的车终于进黄陂了。车子开到一个小山坡前就不能再往前开了,前面没有车行的路了。我们下了车,货车司机原路返回。       走了一段山路,终于来到了乡政府门前。父亲推开一个办公室的门,里面有一个办事员模样的人。那人对我父亲说:“你有什么事吗?”         “我是从麻城来的,想下放到老家来,我来办手续。”父亲说       “我们没收到通知呀,你有手续吗?把文件拿来我看。”       “我家本来是下放到麻城本地的,不是下放到这里。但是我想回老家。请你帮帮忙吧!”       “你太荒唐了吧!你这个忙我可帮不了。”那人极不耐烦地说。       那人说的一点也没错,我父亲办的这事的确荒唐。       现在应该把我家下放这件事的原委说清楚了。      1960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因为粮食短缺,商品粮紧张,国家实行精简压缩政策,临时下放吃商品粮的人口。按当时的政策,就是下放到镇边上的农村,而且是临时下放,因为过了没两年,基本上都回城了。我家本不在下放之列。当时划了一条线,那就是从1957年以后进城的人口中下放一部分,而我家是一直住在城里的居民,是不可能下放的。但是,刚从工厂下岗的母亲却可能在下放之列。       搞大跃进的时候,麻城县纤维板厂上马了,母亲被招工进厂了。本来母亲不愿意去,是父亲硬让她去的。父亲说,这是国营企业,进了厂就是国营职工了,比母亲所在的集体企业强。可能是爷爷在当地的威望,也可能是我父亲带头参加公私合营,还是县人大代表,母亲被推选为中馆驿镇居民组组长,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主任,管理着好几个集体企业。街上有理发店、小餐馆、照相馆、手工作坊等,还有轧米厂、养蜂场、养蚕场。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带着一些年轻妇女去桑园采桑叶,有时也带上我。我还记得父亲和爷爷一起绞蚕丝,绞蚕丝就有蚕蛹吃,奶奶经常炸蚕蛹给我吃,那味道好极了。       当时“樊银花组长”的名气在镇上可是响当当的呢!所以我妈不愿意去当那个国企职工。母亲终竟妈拗不过父亲,还是辞去了居民组长的职务进了厂。我妈被作为技术骨干培养对象选派到武汉培训了两个月。母亲对在武汉培训的日子很是怀念,她说当年曾游过东湖,上过行吟阁。妈88岁那年,还特别要我陪她去游东湖,看行吟阁。      正是在这搞下放的当口,县纤维板厂突然下马了,母亲就下岗了,成了新中国第一批国企下岗工人。母亲回不了居民组,就有可能成为下放对象了。妈曾多次埋怨父亲:“如果不辞掉居民组长,现在该我来决定下放谁了,怎么会被别人来决定下不下放我!”      在这里就要提到那位取代我父亲做工商联主席的同乡吴良了,他的家属及亲戚有十多人是1957年以后才进城的,都在下放之列。她私下里找到我母亲,对我母亲说:“我听说,古正清先前那个相好的还在和他联系呢,他们和你婆婆商量好了,准备不要你了,你还蒙在鼓里。你不如趁这次下放的机会,和他一起下放回我们老家去,这不正好吗?你赶快写个申请给我,我帮你把你们家放到下放名单里去。”我妈说:“他不在下放的范围内呀?”“只要家属主动提出申请,也是可以的。”那同乡狡笑着说。       那同乡说的那件事确实让母亲难过了好长时间,曾经和父亲几个月不说话。也是妈一时胡涂,就答应了那个同乡。我妈不会写字,还是那位同乡代写的下放申请书。有人看到了这个申请书,觉得很奇怪,古家怎么会申请下放呢?就把这消息传了出去。谁知有人到书店买书,遇见我父亲在书店里正忙着,那人就对我父亲说:“你还忙什么呢?听说你被下放了,真想不到。”我父亲一听就火了,说:“怎么可能!你乱说!”那人说:“是真的,别人都看到下放名单了!”      这时我父亲火爆急躁性情就大发了,于是就出现了前面那一幕。父亲立即马上找了一个大贷车,开到家门口,要把全家拉回老家。但我爷爷奶奶坚决不同意。只有母亲愿意上父亲的车。      那个同乡说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事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的确,有一个女人爱上了我父亲,这个女人曾经还给我买过一件衣服。那是一位很漂亮的年轻女人,有一双又长又粗又黑的辫子。我父亲是个很传统很保守的人,又读过四书五经,深信孔孟之道,加上我父亲一辈子深爱着我母亲,他是不可能抛弃我母亲的。      我母亲是值得我父亲深爱一辈子的。      母亲的家世也非常不错,外公也算是个大老板了,在城里开了一个很大的棺材铺。我母亲出生时,外公曾在老家搞了个声势浩大的庆典,唱了一百天赌博戏。什么叫赌博戏呢?      那就是搭一个大戏台,请来名角唱戏,邀请亲朋好友和四邻八党来看戏,台下摆满供来宾赌博的桌子。还摆流水席招待来宾,大吃大喝。算算帐,这得花多少钱!不就生了个女儿么,为什么要搞这么大的排场呢?这是有原因的。      外公和外婆结婚好多年都没有生孩子,就在母亲出生的前一年,抱养了一个女儿,谁知抱养一个女儿后不久我外婆就怀孕了,外公是喜出望外,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声势浩大花费巨大的庆典。      我父亲深爱我母亲,当然不是因为我母亲家世好,主要是我母亲是一位非常漂亮又非常贤淑又特别心灵手巧的女人。我奶奶当年选我母亲做童养媳也是看中了我母亲的人品,我外公也不是因为家贫才送女儿去做童养媳的,那是因为我外公也看上了从小就天资聪慧的我的父亲,当然也因为我爷爷的声望和我奶奶的贤德。   我母亲幼小时就显露出不一般的天赋,不仅长得清秀可爱,而且聪明灵巧,无论学什么一学就会。六岁就会纺线线,还能踏在小板凳上做饭。三、四岁就能歌善舞。我们老家当时是新四军五师的防区,属于鄂豫皖根据地,是老苏区,我们村周围十几里内就有十几位开国将军,如李先念、韩先楚、秦基伟、王近山、董必武等。当时,我们村里有农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经常有文工团的队员来村里搞宣传活动,还经常教孩子们唱歌跳舞,我母亲学得最快跳得最好,有个女宣传队员说,可惜这小女孩太小了,要是大一点,就招到我们文工团来。母亲八十多岁时还对我谈起过当年的情境,还能唱当年学的歌“八月桂花遍地开”,还能跳当年学的秧歌舞呢。要说起我母亲的手,我母亲曾说,她是千脚千手,这一点也不夸张。你只要给她棉花,不出村,不求人,她能把棉花变成线,变成布,变成各式各样的衣服,鞋子。而且那布还有各种颜色,各样花纹。我们兄弟姐妹七人,身上穿的,脚上穿的,大多是母亲的作品,我直到上中学,一直穿的是母亲做的衣服。       奶奶是非常喜我母亲的,尤其是我母亲当上居民组长后,我奶奶更是佩服我母亲。然而奶奶的确有过那位同乡所说的想法,但由于父亲不同意,此事早已作罢。奶奶是非常通情理的人,为什么会有过这种想法呢?这就要说到抗日战争时期在老家发生的一件极不寻常的一件往事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篇小说连载《故乡旧事》第一章胡里胡涂回故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