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道士 发表于 3 天前

第六章 才艺双馨

雷娃穿上干部服,一本正经地站在朱队长面前,慷慨激昂地说道:“我要参加宣传队,大力宣传反修防修、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 他言语中充满激情和坚定,仿佛已经预见自己在宣传队中大展宏图的场景。雷娃是何许人也?几句豪言壮语便让朱队长有些措手不及。朱队长看着他,心中不禁疑惑:这个年轻人看起来普普通通,却有着如此强烈的热情和决心。“唱支歌吧,让我听听你的嗓音。” 朱队长本能地要求道。雷娃唱了起来:“下定决心,吭,不怕牺牲,吭吭,排除万难,吭……” 嗓音沙哑不说,痰吐也不利索。“感冒伤了嗓子?” 朱队长关切地问。“没……” 雷娃急忙解释,“只是偶感风寒而已。”雷娃一副学究腔,尤其“而已”二字压得很重、很重。宣传队正在排练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雷娃的不期而至使得剧组需要重新分配角色。当提到雷娃时,不知谁顺口说道:“弓背耷腰、形容猥亵…… 不用化妆,现成呀……” 李莹莹忍不住“噗嗤”一笑,说道:“栾平?”“好,神形兼备;妙…… 就这么定了!” 朱队长一言九鼎。雷娃万万没想到,自己在别人眼中竟是个歪瓜裂枣,而且未老先衰。他原以为自己会扮演男一号,至少也能当个战士甲,可现在……“我大(爸)当年可是个副营长……” 雷娃怒发冲冠,立马义正词严地和朱队长理论开了。谁知朱队长一脸平静:“副营级是吧,官不小,相当于副科长了,比我这个股级队长还高半级。” 他拍了拍雷娃的肩膀,和蔼可亲地说:“你知道栾平是什么官衔吗?行署专员,正县级,比你大(爸)大多了。再说,杨子荣有大段唱腔,你能吗?……”雷娃憋屈、窝火,也很无奈。他想一走了之,但转念一想,只要呆在剧组,就能和李莹莹在一起。李莹莹饰演的是常宝,想到这,雷娃又转忧为喜了。剧组的人大都有那么一点文艺才干: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虽然没几个精通的,但也能滥竽充数应付得过去,而雷娃……不上高山,不显平地,不吃高粱,不知道粗细。至此,雷娃才感到自己身上还缺少点什么。是什么呢?形象不够高大?不会,自己酷似父亲,不过,眼睛有点小,但聚光;身体有些瘦,但精神;身板不算直,但结实;技艺不算……对,技艺。几天几夜的苦思冥想,雷娃脑洞大开,迈开了步入全才规划的第一步。小学时,他见过牛老师拉过小提琴,在那个山区学校可算是凤毛麟角,格外引人注目。就学它,它可是乐器之王呀。雷娃是谁?起点自然不甘牛后。他知道,牛老师早已退休回到深山里的老家了。雷娃多方打听,确定了他家的住处。他买了半斤饼干,爬山涉水,终于找到了牛老师的家。不幸的是,那把小提琴原本就是个便宜货,再加上岁月的侵蚀,早已散了架。不过胳膊腿儿到还算齐全,只是没有了弓毛,没有了琴弦、没有了琴码。全才雷娃全然不把它当回事,在老师面前详细询问了各部件原有的摆放位置,如获至宝地把它带回家。找个木匠给粘合在了一起,遇到变形处没法粘接时,雷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铁丝、胶布一起上,斧头、凿刨轮换使;到当地生产队马圈偷剪了几束马尾安好琴弓,在厂里找了些细钢丝权作琴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使小提琴现了原型。一拉,不响。敲、摸、揉、晃,软硬兼施,穷尽了心智,但小提琴还是个哑巴。无奈,再次进山寻师讨教,原来琴弦上没有擦涂松香。牛老师不单使提琴发了声,而且还交给了雷娃一些基本的拉琴要领。尽管五音不准,但拉个简单的儿歌别人还是可以听明白的。“雷娃有把提琴、雷娃会拉小提琴了……” 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雷娃练得刻骨铭心、拉的如痴如醉。招来了好几个看热闹的小屁孩。但见过世面的人对此却嗤之以鼻:“嘛玩意儿?比猫头鹰夜唱还瘆人!”不管咋样,一夜之间,雷娃又成了这山沟里的名人。不仅如此,雷娃在练琴的同时,还找来了几本王羲之、齐白石的书画集,认真地效仿起来。一时间,家里除了毛老人家的正堂画像外,其余的相框、年画等,全被他的涂鸦作品给占据了。尽管他的画比驴打滚烙下的痕迹还没有美感、书法还不及蜘蛛网有规矩可循。雷娃就是雷娃,天生脸磁、胆大、不害羞。一个月时间不到,他就感觉着自己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已经接近了马思聪、俞丽拿,书法和绘画堪比王羲之和齐白石了。他敢在全校文艺汇演上表演小提琴独奏,殊不知,直到这时他连简谱上的哆、唻、咪、发、索、拉、西都不时念成小写数字1、2、3、4、5、6、7呢。尽管喝倒彩的轰鸣声把他赶下了台,但他个人认为,自己是天才的音乐家,别人不认可是因为他们不懂高雅音乐的缘故,纯属下里巴人。学校书画展上,他倾其所有,抱了一大卷他的作品,想把这个展览变成他的个人书画展。组委会成员翻开他的“大作”,人人张大了嘴,个个表露出无可奈何的惊讶……“咋样?” 雷娃深信,他的大作惊呆了在座的所有成员:“当然,要和当代书画大家相比,可能还有点差距吧……”雷娃也会谦虚。组委会成员一致认为:什么呀,这也算书画?翻来覆去、数次考量,为了不打击雷娃创作的积极性,千里挑一,把雷娃的写意画和书法作品各留了一张:雷娃最得意、最推崇的一副标题为“雄鹰”的水墨画竟然被遴选上了,但题目却被改成了“落汤鸡”。在下方小纸条上标有如下简介:在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林彪、孔老二落得了如此下场。翻遍了雷娃百十张书法作品,没有一件搭眼的。怎么办?无奈间,有人拎出了一小竖写狂草条幅:“就这吧,山溪小道……”人们一愣,不久,哄堂大笑:“太有趣了、太有意境了、太……”可悲的是,雷娃这幅最得意的书法佳作在没有伯乐识别的情况下,被意淫成了写意绘画作品。说实在的,雷娃的这条字幅,压根就没人看出写的是什么,但猛不丁瞥去,还真有点山溪小道的味道。不能不说,这位组委会成员和雷娃好有一比:太有才了!于是,雷娃的得意之作狂草字幅就这样被人家乱点鸳鸯谱,搪塞到写意画栏目了。还有比雷娃更雷的,雷娃的“落汤鸡”被前来观瞻的公社教育专干给看中了,干脆把它送到了县办的参展厅,歪打正着,居然获得了鼓励奖。这下,雷娃可真是翻身农奴把歌唱,在雷娃的眼前豁然展现出了一片“明亮的天”。打娘胎里就没有舒展过的八字卧蚕眉有些开张了、原本有些佝偻的腰板也朝着平直方向发展了,最为异质地是,走起路来也背上了双手,迈着八字步,活脱脱一个唐老鸭就此诞生了。学校也不敢马虎,给了他“文艺骨干”的名头,波及到班上,“文艺委员”也历史地落在了他的头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六章 才艺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