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 发表于 前天 08:58

远去9/第二章 河头

      9
       小远家的隔壁是小叔家,平时小叔在大队间工作,回家后吃娘娘做的饭,在大园里有几畦自留地,平时也得去照看。晚饭后很少出去,有时看看书或坐在窗沿对着一片瓦屋的村子吹吹竹笛,那是低沉的曲子,有些伤感。余暇时也和小远俩兄弟聊聊天,他说道:小远住的那间屋以前是二爷爷住的,他是一位画家,但一生穷困潦倒,未成家而病故。爷爷是做账房的,先在凡江后在五市门头,战乱时回到老家,靠一点积蓄及你父亲时常接济活了下来;在凡江大人家屋里做账房时认识一位长工,将你大姑许配给他儿子;解放后你大姑夫分了田,有饱饭吃,去了哪里,忙头时帮忙因血冲脑过世,船送回老家,葬在台门的斜对照的溇底,后来“五改”时,溇填掉了。具体小远一辈也不清楚。小叔还关心小远他们的学习,借书给俩兄弟看;还拿出本集邮册,将里面大部分邮票送给小远俩兄弟,小远第一次知道这些叫“纪念邮票”。
       小叔的同学信叔给他介绍了个邻村的姑娘,比较能干。过些时间要结婚了,越州人讲究,要拣日子,请算命先生,娘娘小脚走路不便,托人请了邻村的小瞎子,据说他比较灵验。小叔请人将房间里整理一下,添置点家具,灶间也粉刷一下,加点用品。好日选在腊月。小远的父亲请假回来,沪市的大伯三叔也来了,还有丽村的大姑及俩表哥。菜买来了,桌椅板凳碗筷盘借的借、凑的凑,煤球炉、煤球取来了,烧菜师傅也到了。下午小远母亲被叫去一起为新郎新娘铺床,挑选的是生过儿子的女性;铺好床后得在枕头下放上双数的莲子花生红枣,讨彩头和图吉利,有寓意。
       好日一早大家起来洗漱完,早饭匆匆一扒就忙开了洗菜的洗菜,发煤炉的发煤炉,摆桌椅板凳的摆桌椅板凳,收拾卫生收拾地方的收拾卫生地方。午后,一阵“嚓嚓嚓,阵阵阵”的乐队声,小远跑来说,嫁妆船来了。河岸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台门里外的老老少少都来了,甚至后溇庙湾都有人过来。小叔家里能帮忙的人都走了出来,船靠大踏道,停稳,跳板布好;大家依次来到船边,船上人将嫁妆传递给船边接手的人,大家将它们搬到新屋,箱子、被褥、毛毯、热水瓶、煤油灯、梳妆箱、脸盆、大小脚桶、洗手挽斗、洞盘、菜瓶、饭锡锅、蜡烛台、蜡酒壶等,屋内有专人放置好;小远跑前忙后也帮了把。下午,接新人要出发了,有新郎官、媒人、陪郎四人,下船出发到新娘家。
       夜里,乐队再次响起,“新娘来哉”,不知谁喊了声,小远从瞌睡中醒来,跑到河岸头去了。路上挂着汽灯,踏道头更是明亮。接新娘船靠拢,宽跳板布上,老嫚让新娘换鞋,新娘随身带着红箱、当家被褥和子孙桶;子孙桶由指定小男孩接着,上船拎进新房,桶里放红蛋、红包;新娘踩着麻袋进屋,在点着蜡烛的桌前祀拜,再进新房,新郎新娘吃桂圆汤,然后才可说话。老嫚、送舅爷及陪娘专门有一桌,坐下吃点心,老酒是不能少的。
       新人接进,事体忙落,大家吃点点心充饥、粗理一下东西就睡下了。小远和表哥睡在了灶下稻草堆里,太幸苦,马上睡着,呼噜声起。
       第二天中午是正餐,在家里放了三桌,隔壁放了二桌。新郎新娘分别向大家敬酒敬烟分喜糖,酒桌前大家起立向新人祝贺,嘴里说着:新婚快乐,早生贵子!大家吃完后各自忙开了,师傅理好东西拿了红包香烟回去了。小远他们帮着整理,借的东西洗尽擦干理好还人;地下扫清,垃圾好用的倒在地头或猪间里,不能用的如煤灰之类则倒在河沿的地头。下午姑姑他们回去了,沪市的大伯三叔也一起回去了,父亲则要到年外了。送别了吃喜酒的、帮忙的,老屋就冷静下来了。
       按风俗,好日后第三天新娘要回门,俩新人还是下船去新娘的娘家。新娘回门后,小叔的婚事告一段落。娘娘的心也放下了,小远家多了一人,也热闹了。妯娌俩开始有了商量,烧饭做菜有了伴。过年的事也有了帮手,因为灶间没隔开,做菜时,大家相互送只菜也是常事。
       廿三夜后的一天,一位梳着牛乌头的老太太背只布袋、手挎竹篮从台门斗里走了过来,在廊下的小远看了一眼感觉的点奇怪,“咿,这年底哪家还来人客?”,隔壁雷婶停住手头的针线活,瞄了下回小远:“是你小婶的老嫚吧”。
       越州人称的老嫚,是女性堕民的职业。堕民,历史上被贬的特殊人群,越州城内有群居点。老嫚能说会道,俗话说:老嫚的嘴。老嫚通常世袭,婚前称“鳗线”(鳗与嫚谐音,鳗线即小鳗),婚后则称老嫚或喜婆。旧时,每户人家均有固定的老嫚走动。老嫚于四时八节及主家娶媳嫁女、满月得周、建房迁居、寿诞丧葬时,均会上门服务,并借此讨取赏赐。尽管“多嘴老嫚”遭人轻视,但越俗却以路遇老嫚为吉兆。每到年底老嫚来主家讨取年糕棕子是常事。
       果然老嫚来到门前,好话说起来,娘娘得知后马上叫小婶取十块年糕和一串棕子出来,交给老嫚,老嫚又说了几句好话,就离去了。
       春节后,田野生满马兰头,小婶借了只小船,对小远母亲和小远说;“采马兰头去哉”,小远和母亲下船,船划走了。路上小远问小婶:“到哪里去?”,小婶说:“到远些地方去,我听说小庙那边人去得少,到那边看看”;然后,小船“哗哗”一下一下地向小庙进发。过本家汇头,绕过凤溇,划过后桥,沿东荡向前,过小庙大踏道左拐进入蛟河,在河东首靠岸,小婶找棵树,系住船绳,三人拎着竹篮上岸。沿着田塍大家分散开来,小远看着这里是油菜田,因离村远,来割草的人稀少,田塍两边长满嫩绿的马兰头,小远马上动手采集,不一会竹篮里满了,然后走出来寻找母亲与小婶,时间不长,俩人也从油菜田里走出来,也是各满满一篮。小婶说:“好,回去哉”,走到河岸下船,小船又响起“哗哗”的击水声,回家了。新鲜马兰头洗净在开水里一烫,凉一下切细,放入豆干沫,撒些盐,浇上麻油,拌均,鲜香扑鼻,是碗好和饭。
       秋后,小婶肚皮明显“出怀”走路不方便了,请了人来倒马桶。在廊下聊天时,大家就会谈起当地生孩子等事,雷婶说:娘家人来“望舍姆”,那就日子快到哉;小远感到这些蛮有讲究,询问着,邻居大妈大婶纷纷解释。
       越州人的讲法中,小媳妇怀孕称“有喜”,孕期称“担身”,肚子明显称“出怀”,将临盆那个月称“落月”,按风俗,落月时娘家人要来看望小媳妇,这称“望所五(舍姆)”,坐月子称“做舍姆”,产妇叫“舍姆娘”。望舍姆时送的物品则称“舍姆羹”。
       所五(当地土话,书面写成舍姆)有啥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说老式条件差,生产有生命危险,做母亲需要舍命;二是做产前半个月风险大,后半个月就安全多了,所五,即过十五之意。
       越州人极度重视传宗接代,生儿育女乃头等大事。送舍姆羹,既为产妇提供物质、精神需要,体现祝福、喜庆气氛,也有避邪、祈求之意。送舍姆羹的日子也有讲究,在落月的或初一或十五。送来的舍姆羹需展现给邻居们看,以示女方娘家的实力与礼数。男方得有人迎接并办酒席感谢媳妇的娘家。
       一只大船摇过来靠近大踏道,在河头的人问了下,知情后赶来廊下对小远说了声:奈小婶送舍姆羹来哉,廊下坐着的做活聊天一众人向小婶道喜,纷纷起身来到河沿头看闹热。小婶的娘家人走上踏道,走着挑着来到廓下头,小婶起身招呼,领着她们走进屋里。小远连忙进屋帮忙。小婶随她母亲上楼进房间,一部分物品送上楼,还有部分物品送到灶头间。
       小远好奇舍姆羹有啥东西,忙了一阵才知道东西倒有不少。一是小人东西,如婴儿的衣衫、襁褓、尿布、帽衣裤鞋,还有袍裙、裹被以及银手镯、长命锁,据说考究人家还有烘尿布用的烘篮罩、坐车及摇篮。二是给大人的,用的有纳包头,生产时用,如婴儿包布、尿片及产妇套裙、毛巾等;吃的,用红纸贴着的火腿、挂面、红糠包、白鲞、盐鸭子、鸡蛋、活鸡等。
       年底,小婶挺着肚子在廊下与人聊天,感觉不舒服,小远母亲等人都说:要生了吧。堂嫂连忙去叫住在后桥下的接生外婆,并叫小远去大队间告诉小叔。小远母和王嫂将小婶扶上楼进入房间,铺好床,让小婶躺在床,一边安慰,一边等待;娘娘放下念佛埭,赶到灶头间烧开水。接着,小叔和接生外婆赶到,上楼进房间,小叔下来将热水瓶拎上楼去。不一会儿,小远就听到楼上传来“哇”的一声啼哭,一个生命入世,小远又多了一位堂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远去9/第二章 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