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子影 发表于 7 天前

读余光中《寻李白》(现代诗)笔记

读余光中《寻李白》(现代诗)笔记
文丨山子影(广州)

      现代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一诗中咏叹:“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可谓气壮山河,读到后文的轻描淡写“另一半,让给杜甫去沉吟”(与前文形成互文),这才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语境。
      笔者以为,杜甫和李白的诗歌共同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唐朝。
      杜甫的社会性很强;李白没有社会性,“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与影子都要从社会性解脱出来。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疾苦,而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则展现了唐朝的繁荣和人们的乐观精神。杜甫和李白的诗歌虽然风格迥异,但共同铸就了唐朝诗歌的辉煌,共同构成了唐朝文学的丰富画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
      杜甫没有办法像李白那么潇洒,因此他喜欢李白;李白也没有办法像杜甫那样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因此他喜欢杜甫。这是一种生命的互补。盛唐的迷人是李白与杜甫一起构成的丰富,而不只是李白一人生命的丰富。他们如此不同,却是同一个花苑开出来的花枝。
       笔者认为,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虽然以形象和情感为主要表达手段,但在处理历史问题时,逻辑思维的运用至关重要。诗歌在描述历史事件或人物时,必须基于准确的历史事实。逻辑思维帮助诗人筛选和整理历史资料,组织语言和情节,确保诗歌内容的真实性。逻辑推理可以帮助诗人构建合理的论证结构,更好地阐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增强诗歌的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诗歌所要表达的历史观点。
      在《寻李白》一诗中,作者采用了过度夸张法颂扬李白,这就难免有歧义之嫌了。
      在文学作品中,歧义有时可能是有意为之,借以产生特定的文学效果或修辞目的,但在诗歌表达历史问题时,正如上述表示,必须运用逻辑思维来确保表达的清晰与准确。
      夸张需要与实际情况保持一定的联系和合理性;过度夸张会失去真实性,甚至带来误导作用。
            “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已奉为“名句”,甚至经典,笔者愚笨,却来不及感受。
      试问,如若李白在天之灵知晓如此点赞,是欣然领受,还是仰天长嘘?
2025-4-21 17:5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余光中《寻李白》(现代诗)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