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申 发表于 5 天前

夜宿上堡古国

夜宿上堡古国湖南曾令申(16673972888) 暮色中的梯田与古寨车子在盘山公路上蜿蜒而上,暮色像一块浸透墨汁的绸缎,缓缓覆盖了湘西南的群山。抵达上堡古国时,最后一缕夕阳正斜斜地抹过梯田的金黄,稻穗低垂,似在向远道而来的旅人躬身致意。远处,侗族木屋的黑瓦白檐错落成诗,炊烟从青石墙缝中袅袅升起,与山间的薄雾融为一体。这座隐匿于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古村落,曾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中心。明正统年间,苗民领袖李天保在此揭竿而起,以“武烈王”之名划界立省,却在烽烟与铁骑中化为一曲悲歌。而今,唯有村口的旗杆石上斑驳的勒痕,仍倔强地诉说着六百年前的刀光剑影历史沿革。石板巷里的时光褶皱入住的民宿是一栋侗族老屋改建的木楼,门楣上悬着褪色的红布条,据说是驱邪祈福的“拦门符”。推开吱呀的木门,老板娘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黑米饭,米粒乌亮如墨,混着山野的竹香。她说,这是“姑娘节”的遗俗——每年四月初八,寨中女子以黑米祭祀先祖,祈愿家族平安。夜色渐浓,我提一盏油灯,独自踱进青石板铺就的巷道。月光如水,将石缝间的苔藓染成银绿,墙根处偶见半截拴马桩,裂痕中仿佛还嵌着战马的嘶鸣。拐角处,一株老枫树虬枝盘曲,树皮上深深浅浅的沟壑,像极了苗家阿婆脸上的皱纹。当地人唤它“拴马树”,传说李天保曾在此系缰驻马,而今树下只剩虫鸣与风声,将往事织成一张密密的网。火塘边的傩舞与传说忽闻鼓声咚咚,循声而去,寨中广场的火塘已燃起篝火。十余名侗族汉子头戴狰狞木雕面具,身披五彩法衣,手持铜铃与牛角号,正跳着古老的傩舞。他们的步伐似巫似武,时而如鹰隼盘旋,时而似猛虎扑跃,火光将影子投在斑驳的围墙上,恍若一群穿越时空的魂灵。“这是‘驱邪纳吉’的仪式,”身旁的老者呷一口米酒,慢悠悠道,“明朝时,傩舞是武烈王号令部众的军阵之舞,后来成了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礼。”话音未落,一名舞者突然跃上高台,赤脚踏过刀刃寒光凛凛的“刀梯”,人群爆发出喝彩。火光映着观者惊叹的脸,历史的肃杀与民俗的鲜活,在这一刻竟浑然交融非遗与民俗。星空下的千年私语夜深人静,我裹着苗绣披肩登上民宿的露台。群山沉睡,唯有六鹅洞瀑布的水声隐隐传来,如远处瑶寨的芦笙,时断时续。抬头望天,银河倾泻而下,星子密得几乎要坠入梯田的褶皱里。这里的星空与别处不同——没有霓虹的侵扰,没有尘嚣的遮蔽,仿佛伸手便能摘下一颗,放入掌心细数它亿万年的光年。恍惚间,似有马蹄声自山谷传来。闭上眼,李天保的起义军正策马踏过溪涧,旌旗猎猎;侗家少女的银饰在月光下叮当作响,将情歌绣进织锦;清廷的官兵举着火把,将苗文典籍投入烈焰……睁开眼,却只有萤火虫在竹林间明明灭灭,像散落的星子,替沉默的大地续写未被焚尽的故事。晨雾中的重生破晓时分,薄雾从山涧漫上梯田,古寨成了云海中的孤岛。沿着湿漉漉的石阶走向村外,忽见一群白鹭掠过铁杉林的树梢——那是黄桑保护区的“活化石”,树龄逾三百岁的铁杉枝干如铁,新生的嫩叶却翠得近乎透明。一位早起的阿婆背着竹篓走过,篓中装着新采的蕨菜与菌子。她笑着指向远处:“顺着这条古道走,能看到‘金銮殿’的遗址哩!”阳光刺破云层,梯田顿时泛起粼粼金波。古戏台上,几名孩童正模仿昨夜傩舞的动作嬉戏打闹,银铃般的笑声惊起一群山雀。六百年的烽烟化作山风,悲壮与诗意在此和解。上堡古国,终究未被时光湮没——它以草木为笔,以溪涧为墨,在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株古树下,写下生生不息的注脚。后记离开时,老板娘塞给我一包晒干的野菊:“带走吧,这是我们山里的‘忘忧草’。”回望古寨,它已隐入苍翠的群峰之中,如一枚被岁月摩挲得温润的琥珀。夜宿上堡,仿佛与历史对坐长谈,听它轻声呢喃:所有的抗争与坚守,终将沉淀为土地的血脉,在每一个春天抽芽,在每一场秋雨中丰盈。

曾令申 发表于 3 天前

绥宁美景,与历史邂逅。

曾令申 发表于 前天 12:45

同感!感谢点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夜宿上堡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