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嘉定一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并在父母头上拔下一根白发,永远留念。此新闻一出,便引发了争议:一些人反对此种行为,认为有炒作之嫌,形式大于内容,不必宣扬;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体现了教育者的责任与良心,对发扬尊敬父母的传统很有必要。 羊跪乳、鸦反哺,中国人历来就有尊亲重孝的传统,孝顺父母本是天经地义。那么“孝敬文化节”跪拜父母为何会受到非议?而早前的“万人给父母洗脚”、“读弟子规行拜师礼”等类似活动也曾饱受争议,难以获得认同。究其原因,正如网友所言,一方面是因为某些活动往往是主办方借机炒作、“宣传造势”;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类似的活动往往是虎头蛇尾,活动开展时沸沸扬扬,却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难以起到教育效果,形式大于内容。 笔者以为,作为学校,教育引导孩子们从小就形成尊亲重孝思想和意识是职责所在,特别是在现在某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渐渐地忽视对父母的感恩,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孝敬父母的极端案例之时,宣扬对于父母的孝顺和感恩显得很有必要。然而,什么样的孝道文化值得宣扬,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宣扬,还是值得商榷的。特别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要选择一种科学的、恰当的,可以让他们入心入脑的方式,从而令孩子们真正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并养成习惯。例如,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每届都会评选出很多道德模范,其中更有不少“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为了更好地传播他们的感人事迹,以影响更多的人,近几年,中央文明办联合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开展了好几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活动,用评书、故事、二人转等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讲述了美好、动人的故事。这对弘扬优秀传统,加强公民道德产生了良好效果。有关方面应该多费些心思来想出更多更好、能产生长效机制的点子和方法来,而不是一些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