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宫唱起“空城计”、儿童图书馆里摆着营销类书籍、工人文化宫变成电影院……近年来,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有名无实”,没有人管、没有人看的现象着实令人唏嘘。对此,中办、国办近日公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及附件《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为群众提供“对路子”的公共文化服务,可谓正当其时。 曾几何时,一边是“成绩单”里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和如火如荼的文化活动,一边却是一些地方“工人文化宫里工人少,少年宫里无少年”,一些文化场馆在理想谋划与现实表现中反差巨大。细究起来,对文化场馆缺乏发自本心的重视,或是造成其尴尬境遇的主因。因为本心不重视,那么就极有可能将文化场馆搞成形象工程,只满足于有场地、有馆舍,对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有交代,而填充不进有实质文化内涵的内容,公众需要的“对路子”的休闲、娱乐、锻炼、学习、研究等功能的不够健全,使得这些文化场馆形同空壳。此外,因为建场馆时产生了不菲的投入,导致一些建成的场馆往往“挂羊头卖狗肉”,摇身变成电影院、剧院等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经营性场所,以赚取回报或收益,而草根性、公益性、娱乐性、普惠性等属性尽皆丧失,公众对其也只能望而止步。 文化场馆如此没“里子”,公众凭什么浪费时间、精力给它“面子”,或去给它“撑面子”?要让文化场馆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就必须补齐其缺内涵、没“里子”的短板。为此,首先要搞好调研论证,因地制宜,谋划好场馆的特色创建。其次要舍得进一步投入,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这或由政府全额负担,或引导、吸纳社会有识之士等社会资源的捐助——让文化场馆的“里子”充盈、丰盈起来,丰富多彩起来,有价值、有意义起来,令公众或游客感受到一种文化或文明的传承与引领,眼前一亮,流连忘返。最后要彻底摒弃一味赢利的思维,让场馆公益属性彰显出来,回归大众、回归社会,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满足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贾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