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装逼”“逼格”等词语在网上甚为流行。对此,正在召开的上海市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怀琼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净化和保护。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大肆冲击汉语发展,不仅走出网络,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走上了新闻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传播平台,但是网络语言因其生成、发展等的随意性,真的适合大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吗?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同属汉语,它的出现和发展也代表了汉语的发展创新。能得到一定流行和普及,说明了它对生活的贴合性和社会接受度。网络语言在使用中能拉近人们的距离。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元旦发表的新年献词中使用了“点赞”“也是蛮拼的”就广受人们好评。但是,对待网络语言,我们也不能听之任之,既然它属于汉语体系,就理应纳入汉语管理,并遵循汉语语言规则。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怀琼说:“有的网络语言反映了时代进步,值得肯定,但有的网络语言粗俗猥琐,绝不能当做文化的进步。” 对于网络语言的飞速发展,应理性看待,诸如“蛮拼的”“点赞”等网络语言,是随着新媒体交流方式的变革而流行起来的生动形象的网络词语,理应得到保护,但诸如“屌丝”“装逼”“小婊砸”“绿茶婊”等网络语言,虽然在网上有一定的接受度和流行度,但其粗鄙的含义依然显露了低俗的本质。 网络语言要通俗,但不要低俗,人们在使用上理应有所选择,媒体在传播上更应慎重,不能因一时热闹而一味附和。实际上,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能理性对待语言,比如不说脏话,不骂人,因为人们知道,这是不文明的表现。可是,在网络中,人们却能轻易地说出“装逼”“小婊砸”等语言,何哉?这固然有网络的特定环境因素,但是,故意迎合潮流的心理也是主要原因,这在某种程度上污染了语言,拉低了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如果不能及时遏止,没有正确引导,那么处于语言体系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将失去语言规则、文明规范的约束,落入文化媚俗的陷阱。 面对网络语言,一方面要给予其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合理规范,将网络语言纳入汉语规则的框架,以减少网络语言对汉语的污染,乃至对精神文明的侵害。海德格尔说,语言不仅是人类沟通的符号或媒介,更是人类思想、生命的具体表现,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民族情感认同的表征。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精神的体现,因此,对网络语言的大扫除,也是对网络精神文明的大扫除,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我们应关注网络语言的发展,并予以引导和规范。目前,一些网络媒体为吸引眼球,对网络语言的滥用现象十分严重,媒体应明确自身定位,承担传播有益信息的职责,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管理,还人们一个规范优美的网络语言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