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不等于不食人间烟火 ——从《失孤》票房成功谈起 春节档过后的3月,向来是国产电影的淡季,但今年却出现了一次美丽的“意外”:一部名叫《失孤》的小成本文艺片,在《超能陆战队》《灰姑娘》《飓风营救3》等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下,竟在上映后首周获得破亿元票房,且业界和观众的口碑亦在合格线之上。很多业内人士就此指出,主演刘德华是《失孤》票房高企最重要的推动力。不可否认,《失孤》这样一部带有纪录片风格、故事简单且情绪克制的影片,如果没有巨星刘德华压阵,在影院中可能连最基本的排片都无法保证。但是,刘德华显然不是让影片获得市场认可的唯一原因。 回首2014年,云集了汤唯、冯绍峰等明星的文艺片《黄金时代》投资7000万元,最终票房仅在5000万元上下。若论演员阵容、影片质量和营销规模,《黄金时代》都不可谓不强,为何最终却落得个商业惨败的结局?究其原因,在于这部影片没能摸准当下电影市场的需求。作为市场主体的“80后”“90后”观众,大都很难与萧红以及她所处的民国时代产生更多情感共鸣,因此题材的冷僻才是掣肘《黄金时代》俘获主流观众的核心因素。去年与《黄金时代》遭遇相似的文艺片,还有《推拿》《夜莺》等作品。 反观《失孤》,整个故事都建立在一个颇具社会话题性的现实题材之上,与表现民国文艺青年生活的《黄金时代》相比,显得更加接地气。影片所表现的拐卖儿童问题,显然更能够引起公民意识愈发强烈、有些已经初为人父人母的“80后”“90后”主流观众的关注和共鸣。也许刘德华能够凭借明星魅力引发《失孤》的第一轮观影热潮,但影片能够持续获得票房,更主要的原因无疑在于题材优势的发酵。 如何让高质量文艺片突破小众市场的局限,进入大众的视野,始终是困扰中国电影业的一道难题。《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钢的琴》《黄金时代》等票房惨败固然令人惋惜,但《二次曝光》《白日焰火》《亲爱的》《失孤》等影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更引人深思。仔细分析上述获得商业成功的文艺片,不外乎采取两种创作策略:要么将文艺片与类型片进行深度糅合(《二次曝光》《白日焰火》),要么在剧情中添加具有社会关注度的话题(《亲爱的》《失孤》)。事实上,对于文艺片创作者而言,抛弃孤芳自赏的思维方式,在通过艺术创新为观众带来审美提升的同时,努力让自己的思考介入主流人群的生活,才有可能赢得市场。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更加关注艺术与审美需求的观众开始从主体观众中分化出来,他们正是文艺片的潜在受众。一部好的文艺片,可以深刻地探讨人性,可以采取非常规的叙事方式,可以表现与众不同的人物,也可以运用实验性的镜头语言,但这一切创新的前提,都是影片能够打动观众。文艺片不等于不食人间烟火,无论在多么健全发达的电影市场中,一部无法让观众获得共鸣、只表达创作者个人情绪的影片都难以获得观众与票房。在尊重自己的同时尊重观众,才是文艺片创作的金科玉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