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举行的第21届上海电视节上,来自各国的多位节目创意总监、制作人与中国同行围绕电视综艺节目的“中国模式”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交流,许多电视人对引进模式“统治”国内荧屏忧心忡忡,不禁感叹“综艺节目这么火,中国原创这么少”。 数据显示,在许多国内电视台中,目前综艺类节目已经占据播出节目总量的半壁江山,成为各家电视台创优创效的主打节目,综艺节目的收视率普遍高于其他类节目,企业、商家也更愿意投放广告。但不争的事实是,综艺节目的模式、演艺风格、舞台场景设置等主要依赖引进,从国外购买,然后做些“本土化”改动,增加一些中国元素,或由外国影视公司帮助国内电视台策划、设计与制作,这从早期的《舞动奇迹》《中国达人秀》,到近年来火爆荧屏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走的都是同一条路,如《中国好声音》的编排模式引进的是风靡全球的荷兰节目The Voice。据统计,2014年中国播出的综艺模式节目总量达63档,从国外新引进的节目模式就有35个。 此外,国内电视台纷纷抢购海外综艺模式,导致价格飞涨,近年来国外模式在中国的售价比四五年前猛涨近10倍。不仅如此,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也令人担忧,有业内人士表示,近五年中,国内各地纷纷争购海外模式,几乎用尽了国际电视业花30年时间研发的所有成功模式,引进模式面临“弹尽粮绝”的尴尬。 原汁原味的中国原创模式不足,从国外引进的综艺节目却充斥电视荧屏,反映了中国电视文化创新与创造能力乏力,这也与文化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不匹配,湮没了中国文化的创新与活力,成为电视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桎梏”与“枷锁”。综艺节目贵在创意出新,“老面孔”显然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目前火爆的综艺节目与供不应求的引进模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僧多粥少”问题的唯一途径靠中国原创,创新综艺“中国模式”可谓迫在眉睫。 创新是国家与民族的活力,也是文化大发展的活力、动力与不懈源泉。用创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电视文化水乳交融,熠熠生辉,绽放出灿烂的文化精品,是摆在中国电视人面前的紧迫任务,也是不可懈怠的责任担当。据分析,目前影响中国原创的主要问题是电视市场尚未形成有效竞争、优胜劣汰,从央视到地方台都“各自为政”,从海外引进模式后,经包装直接上星播出。有专家认为,破解这个问题,国家应建立统一的综艺模式引进与管理平台。 在笔者看来,中国原创乏力,关键在于创新动力不足,这需要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引导电视节目创新,同时对一味从国外购买综艺节目模式加以限制,如对电视台播出的娱乐类节目进行分类与梳理,明确规定原创与引进模式所占比重,逼其研发与创造自己的独特模式。笔者认为,过度引进国外综艺节目模式是一条死胡同,电视人要有紧迫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电视文化需要从中吸取精华与营养,推陈出新,创造出“中国味”“中国派”的综艺节目新模式,才有光明前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