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四年级彝族孤女苦依五木写出一篇题为《泪》的作文,讲述的是自己的身世,和妈妈去世的过程。此文在网上传播后,引发轩然大波。 连日来,围绕这篇课文,来自各种视点的理解和解读,已形成一个激烈的争议热点。人们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得出自己的判断,并且在网络和媒体上进行着指向性明确的传播。这些声音中,有人觉得这是一篇“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反映着我们社会中某一部分人悲惨的生活状态,是对粉饰太平者的一种打脸;有人则觉得这是人为制造出来吸引眼球的煽情作品,前后也许还有除感动之外的别的目的;有人为小女孩及其家人贫困而悲伤的经历所感染,发起捐款并筹措到近百万善款;有人则从中读出了阴谋论的意味,认为这是在以负面新闻在黑某个区域或者制度;而有的人,则对当地政府在扶贫工作方面的力度和广度提出了质疑,有人甚至将此与遥远的冬奥申办扯上了关系…… 一件看起来很感人的事情,顿时就变出了不一样的意味和花样。接下来的故事,就变得更加复杂和纠结——因为受到质疑,凉山当地宣传部门发出长达5页的“调查报告”,详尽写出政府把木苦依五木家的5个孤儿都纳入了孤儿专项基金保护中,对每个孤儿每个月都会发放678元的补助,加起来共有3390元等等信息。一些媒体也发表出“申奥与扶贫并不矛盾”的解释文字,并抛出颇有争议的民俗文化致贫论。更有一些人,从“作文曾经被老师修改过”这样的细节入手,甚至把当初披露这段文字的始作俑者某基金会账目曾经被质疑的事也拿出来旧话重提,想进一步将这个并不太招人喜爱的作文,彻底地荒诞化和阴谋化。而这样的后果,是使得原先持相对观点的人,情绪化地将某些不满与过激的话加以放大。于是,大家熟悉的场面又上次上演——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开始朝着自己愿意相信的方向情绪化地走下去,进而推出更加尖锐观点对峙,大家的争议,已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进行了。一篇小小的几百字的小学生作文,就这样成了舆情,成了导火索,成了“新动向”发起点,观点的分水岭。 这样的解读方式,是不正常的,它缺少本应有的平常心,将问题极端化地上纲上线。往小里说,会使人失去对某个事物的客观判断,往大里说,会是一个社会失去基本的价值标准。木苦依五木的一篇作文,不管写得好还是不好,它都只是一篇作文反映自己生世和心情的习作而已。她所陈述的事实和悲伤,至少反映了她当时的思维状态。大家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地去想她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她家里是不是领到过扶贫补贴?她这篇文字是否会在不确定的未来被某个公益组织作为提醒公众关注当地儿童的一篇作品?她是否该在本篇文章里再写一下当了孤儿相关部门的照顾和不照顾?或者成熟地在文前文后穿靴戴帽地写一系列滴水不漏的说明文字。那样,还叫小学生作文吗? 而最可怕的是大家在忙于纠缠争论“作文被修改了多少”或者“作文是否枪手代写”的同时,会不会全然忘记这个女孩孤苦悲凉的命运,以及她的身后许许多多同样悲凉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甚至将好不容易进入公众视野的关于扶贫救助的讨论搁置不提。这不仅会让看问题的视点发生漂移,也是对苦难的一种漠视。 就像木苦依五木是否领到扶贫款,与她失去妈妈是否应该悲伤,其实并不是同一个问题,更不是可以相互抹杀和替换的概念一样;部分地区还存在着的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个体贫困现象,与国家大力提倡并实施的扶贫工程,也并不是一个相互可以抵销和忽视的同一个问题。大家切不要在某些问题上,像盲人摸象那样,执著于一端,便自以为独家地掌握了真相,然后,就情绪化地将其推出极致。那样的话,就可能让看问题的视点发生飘移,其后果,就是连一篇小学四年级的作文,也看不懂了。而大家顺理成章地就想到了时下最喜欢用的一个词语——撕裂。这篇小学生文章,真的像释永信大师的举报事件及其他众多公众事件一样,又一次完成了对当下中国的一次撕裂?还是裂痕已经存在,并在进一步加深,大家都在努力往自己所愿意理解的方向努力挖土而已? 对“最悲伤的小学作文”的复杂解读,反映了当下社会舆论的多向性与复杂性。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需要用平常心面对文字,我们这个民族吃过太多对文字过于激端化解读的亏,切不要去重蹈覆辙。希望大家在记住这篇作文所提醒的悲伤场景,正视并重视贫穷地区一些孩子正在面对的生活困境这一事实的同时,放过那个女孩吧。她小小的心灵,已承受不得更多的惊扰,面对这复杂的世界,她已想不出更多更复杂的解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