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色书的流行,人们更多是享受参与传播过程的自我价值和力量的体现和满足,而不仅仅是通过涂色书来纾解压力。人们享受的是能在朋友圈分享涂色的快乐,以及在日常交流互动中通过一次集体参与的涂色游戏来强化人际联系的纽带。 最近,在都市朋友圈流行一本涂色书,苏格兰插画家乔安娜·贝斯福德的《秘密花园》。这本总共只有264个字的涂色书,继在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掀起涂色狂潮之后,在中国也引爆了都市朋友圈的一个小小时尚。 给《秘密花园》涂色并不需要什么绘画技巧,只需要按照自己喜欢的颜色搭配给那些黑白线描的孔雀、叶子、花朵、昆虫等图案填充上颜色即可。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迷上涂色书?简简单单的涂色书又为何能热传成为时尚? 有媒体解释认为,涂色书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人们在给黑白线描图涂色时,可以很好地纾解压力。从心理学角度,这有一定的道理,当人们沉浸在简单的涂色游戏中时,能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从而使人们感到放松和愉悦。 但仅仅从“能够纾解压力”还不足以解释为什么涂色书会短时间之内热传。毕竟在涂色书流行之前,人们已经有太多足以纾解压力的方式,如打麻将、跳广场舞、看电影、听音乐、玩拼图、填字谜,等等。这些游戏或活动都能够带给人们放松和愉悦,甚至带来更强烈的释压效果。显然人们不应该是为了追求纾解压力而接受、尝试、沉溺和推荐涂色书,虽然它确实能带来纾解压力的客观效果。 给线描图案涂色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游戏,而是长期以来就一直都有的传统游戏。只不过以前涂色游戏书通常是提供给儿童使用,图案也比较简单。在很多地方游艺场所,妈妈带着幼儿在黑白的图板上涂色也是早已司空见惯的一道风景。 近段时间在都市朋友圈风靡一时的涂色书游戏,与其说风靡的是涂色书,毋宁说其实是涂色书成为又一波社交传播的载体。这与去年“冰桶挑战”传遍全球一个道理,基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APP的社会互动,总会在一定的周期内形成新的传播热浪,而涂色书正好赶上了新一波的传播浪潮。 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改变了社会传统的人际互动的基本模式。在传统模式中,人与人因为物理距离的横亘导致互动困难,呈现出人际互动的频率与物理距离呈反比的规律。一个人要与远方的亲友互动,需要极大的时间和传播成本。而社交网络完全将人际之间横亘的物理距离消弭,一个人可以随时随地轻松、即时与全球任何地方的朋友互动。因此,人际互动和影响变得极其频繁和便捷,几乎没有时间和传播成本。 但正是因为人际互动在社交网络时代如此的便捷和频繁,那么社会互动带给人们的心理满足也就呈边际递减趋势。以前能与远方的朋友通一次电话就能有效地消除人们的孤独感;但现在天天、时时都能便捷地与朋友圈的任何朋友频繁互动,反而会导致尽管互动频频,却无助于孤独感消除。这就为社交网络的传播热浪积蓄和奠定社会心理基础。当人们的人际互动焦虑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引爆一次传播热潮。 人们积极地参与到传播热潮中,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与人联系的亲近需求。虽然社交网络时代使人际之间的互动愈加地频繁,但也导致基于社交APP的互动日益碎片化和肤浅化,越来越不足以满足人们的亲近需求。当一次传播热浪形成,人们在积极参与、转发、分享中能得到极大的亲和需求的满足,人们将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投射到一次全民的传播热浪中,就如同自己获得了相应的价值满足和力量展现一样。 换言之,涂色书的流行,人们更多是享受参与传播过程的自我价值和力量的体现和满足,而不仅仅是通过涂色书来纾解压力。人们享受的是能在朋友圈分享涂色的快乐,以及在日常交流互动中通过一次集体参与的涂色游戏来强化人际联系的纽带。 《秘密花园》等一系列的涂色书不过是恰好具备了能够热传的一些基本要素,如低门槛;主题对集体潜意识的迎合;可分享性等等。《秘密花园》的书名也带有探索内心空间的意味,面前的黑白书页在自己亲手努力下呈现出华丽缤纷,让心境不自觉地获得丰富充盈的感觉,若书名更换成其他,也可能导致传播大打折扣。甚至,时间早半年或晚半年,也可能不会形成这么强劲的传播热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