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奖 中国纪实文学离诺奖还有多远 人民网北京10月8日电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于今晚北京时间19点准时公布,本次获奖者是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ksijevitj),评委会表示以表彰“她丰富多元的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树立了丰碑。”人民网文化频道第一时间连线了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文学评论家、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作家邱华栋,对诺贝尔文学奖进行点评。 邱华栋:纪实性文学的一次胜利 邱华栋表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没有丝毫虚构的成分,“她在作品中用了很多省略号,将受访者口述时的语气与心理状态,用文字表达出来,”但这种断裂式的描写并不影响读者对其作品的理解。他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笔可读性很强,“纪实性文学并非新闻报道,要求作者不仅对现实要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对语言、语气的使用还需具备艺术性,能够打动人心,因此,她此次获奖可以称为纪实性文学的一次胜利。” 李春雷:纪实性文学的时代正在到来 身为纪实性文学作家,李春雷坦言,得知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很高兴。他认为,纪实文学的时代正在到来。在信息化的时代里,现实生活的精彩已经远远超过了艺术的虚构。现实生活足够精彩,所以纪实文学作家要有自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把纪实类作品真正地写好。“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更渴望阅读真情,阅读真实,阅读内幕,阅读震撼。”李春雷表示,只有纪实类的文学作品能够满足这个需求。 赵丽宏:中国需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 赵丽宏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此次获奖表明“文学界开始提倡纪实文学,以及对人类与社会开始了更深层的探索。”他直言,中国的纪实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不够,其主要原因在于翻译,文学翻译堪称“文学的再创作”,译者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还要能够进入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翻译打动人心的作品。因此,中国需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外交流。 陈晓明:中国纪实文学离诺奖还有很长的路 陈晓明认为,纪实文学在欧洲影响很大,它的文学性虽然与纯文学不大一样,但它却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规则。相比之下,中国纪实文学尚未成熟,距离诺奖还有很长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