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树
那时的村口,有棵老槐树
每到黄昏,树下会站着另一棵树
那是娇小的母亲,等待儿子回家
顽皮的儿子却不知道
他的出现,给母亲带来的
除了满目春色,还有泪
多年后,比老槐树还坚定的
那棵树倒下了。儿子的心上
浇出一片湿湿的绿树林
儿歌
一群赤裸的牧童
在水库里打捞儿歌
牛背上,春天在竹笛声里拔节
节节都是对叶子的怀念
乡音
小时侯
在村外山坡放牛
不小心从牛背摔下来
把魂儿摔掉了
接连几个黄昏
母亲坐在村口石头上
一遍遍呼唤我的奶名
却未能唤回我的童魂
长大后回故乡
我在那块石头边
寻找曾经扔掉的童年
却分明听见我的魂儿
呼叫在母亲的墓前
老庙
供奉过祖先,供奉过土地爷
也做过小学堂
戴眼镜的老先生
用标准的乡音,给我们
解说李白床前的霜
架过戏台,架过批斗场
也做过露天电影院
故事在正面,高潮在背面
一对偷情男女
让村人剥个精光
而今,人去楼空
谁家小猫在发霉的角落
寻找那些遗忘的
瓦片
故土
田野里的油菜花
知道二月风何时到达
小溪边的柳树叶
知道三月的阳光会开出多少枝桠
我不是流水
夜夜从这里走过,唱歌打马
我不是归燕
年年这个季节,侧翅误入另一场烟雨
而新生的每一根白发
都是父亲浸泡的谷芽
村魂
不用打听,村庄的灵魂躲在哪里
青壮年都走了,那些老人和孩子
肯定找不到,也弄不明白
去问问季节抖起的风吧
和风后的节令、农时、阳光、汗滴
去问问老水牛,沉重的蹄印
也许会找到谜底
渐绿的禾苗,知道青山有多惦记
渐黄的麦穗,懂得田野有多焦急
连月亮都伸出了瘦长的枯枝
在井水里测量异乡的距离
菜地越种越少,山坡越来越荒
村庄越来越矮,越来越轻
比庄稼还要茂盛的狗尾巴草
夜夜发出忧戚地呼唤:
“快回来,快快回!”
两个村庄
任何一个村子都有两个村庄
山上一个,山下一个
山上的村庄,祖先挨着祖先
山下的村庄,晚辈牵着晚辈
山上的村庄常常惦记山下的村庄
山下的村庄常常忘记山上的村庄
山上到山下,是一条遥远的路
弯弯曲曲,几代代走不完
山下到山上,是一条短短的路
饮一杯山泉,就能完成一次升降
油菜花
冰雪还没融化,油菜花的种子发芽
无需耿耿于怀于去冬的寒风
春色酝酿在那些腐朽的落叶之下
揉着惺忪眼睛的村庄,开始春心荡漾
小溪还没搞懂招蜂引蝶的含义
阳光下,发情的春燕落入了谁家?
细雨催开小花伞,老树厚积薄发
健步田埂的是心跳加速的少女
把心事踩成一幅幅鹅黄的油画
春天是一垄油菜花,朵朵是爱,是暖
是鲜亮的衣裙,是收走早起晨雾的朝霞
花影弄清风,期待人间四月天的童话
金黄思念绽开在花尖,宛如儿子的乳牙
我也想起尖尖的牛角,想起蹒跚的父亲
蹄声哒哒,永远歌唱心田的油菜花
奶奶
一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花
一插进爷爷的青砖瓦屋
就顽强地盛开,再也不问贫富
一朵,两朵,三四朵
五朵,六朵,七八朵
一辈子生儿育女
以乡村传统的方式
装饰山头那一堆寂寞的黄土
母亲
比黎明起得还早的母亲
健步在窄窄弯弯的山路上
母亲一年四季很忙
挑谷、挑肥、挑水、挑柴、挑碳
扁担终日压着瘦削的肩
一头系着故乡的炊烟
一头系着我的童年
那年寒冬,母亲进山去挑柴
再也没有回来
从此,有根短短的木扁担
常常躲在我记忆的隙缝忧伤
父亲的手
许许多多沉重而粗糙的日子
顺着沟沟壑壑的村庄
蜿蜒到父亲的手上
父亲的手掌
开满生活的茧花
朵朵都是乡村对致富的梦想
只有狗尾巴草上的露珠知道
这双慈爱的手
常常把黎明抚摸得好痛好酸
四伯母
自从嫁到朱家
一辈子在田埂路上走着
路上有桥,也有野花
在三月里,香气刺激得天空
老是咳嗽
后来,你也爱咳嗽
年复一年。让早逝的四伯父
在地底总不安宁
而你直到离开,未曾明白
这条曲折的路为何走不完?
快要消失的村庄
水井还在,破败的是老屋
野菊花藏在荒草丛中
没人理会她的孤独
屋檐下,犁耙锈迹如门锁
黄叶纷飞,一位八旬老妪
成天捧着发黄的族谱
村里人快让城市吸空了
不再有炊烟,蛙声远去
田野一垄垄瘦成皮包骨
昔日热闹的小学,只剩几个学生
他们读着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书
却弄不懂什么是城乡差距贫富悬殊
村庄一个接一个在消失
我真担心,过不了多久
再也回不到故土
作者简介:朱文科,湖南耒阳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已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400多万字,作品30多次在全国征文获奖,并入选数十种文学选本,其中散文诗《想你,故乡的山溪》选入全国中职学校通用语文教材。著有长篇校园小说《红枫之恋》、长篇历史小说《血色野菊》、《血色幽兰》、散文集《煤油灯》,诗集《睫毛上的村庄》,主编过《蔡伦故里当代文学作品选》。中篇纪实小说《血色娇兰》被湖南电视台改编,分上下两集播出。在政府部门工作,业余兼职耒阳市作家协会执行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湘南文学》杂志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