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斗山斗士 于 2022-12-17 06:28 编辑
‘是’人‘斯’人论
文/斗山斗士
孟子有一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章,这就是《孟子·告子下》,全文如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事隔两千多年,最近因为文中的一个字引起了网上的热议, 并冲上了热搜,这个字就是‘斯’字。
一则怀疑、校勘文教社课本文字的视频,却引爆了全网,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是及于毒教材事件的后续发酵。视频一发,网友们纷纷回忆自己上学时学的是“是人”还是“斯人”。有人调查,百分之九十四的人,学习、背诵、记忆的都是‘斯’人。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记忆的是‘是’人。百分之一的人记不清。有媒体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获悉,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出现过“斯人”。于是“是人”派有人查阅古籍,并拿出十三经注疏本《孟子注疏》、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都写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又有人找来61年以后人教社出版的课本,也证实了人教社所言非虚。而有一位专家没棱两可的表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语言文字流变”。还有位网友说,这是曼德拉效应,是集体失忆现象。真是众说纷纭。“斯人”派也有人从北京、武汉等地方出版的语文课本中、辅教课本《思想品德》中、多种出版物中、书写卷中、借用句中找到了证据,有的还信誓旦旦地说:就是天王老子来了我学过的也是‘斯’人。真是一字激起千层浪!
我记忆当中学的也是“斯人”,读物中见到的也是“斯人”,怎么文教社出版的课本中却是“是人”呢?都不要怀疑!文教社出版的语文课本确定是“是人”,是有据可依的!人们也不要怀疑自己的记忆,你学过、背过、见过的课本读物都是“斯人”,也是有据可依的!这皆是因为文教出版社与地方教育出版社校字产生差异的结果。孟子是战国时人,到南宋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时,已过去一千三百多年了,在这一千三百多年当中,就已经流传着两种印本。从春秋流传下来的书籍文章中,见到更多的是“斯人”,只有个别印本用的是“是人”。所以,“斯人”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形成了主流。朱熹作《孟子集注》时虽采用了“是人”之说,但一人之手,难掩众人之口,一家之词,也难服众人之心。至后的许多民间印本仍保留了“斯人”之说而至今。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也曾引用过这句话,用的也是“斯人”。老一辈的革命家和老一辈的文艺工作者都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们的引用和校勘对此都未提出过异议,可见“斯人”之用在民间已经相沿成俗了。文教社在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入课文时,虽采用了朱熹的校定,但宣传不够,解释不够,督教不够,这才出现地方出版社出版的课本、书籍用字的差异!不管是读“斯人”,还是读“是人”,责任都不在人民,而在于文教社。文教社的责任在于以前管理督教不严,事后解释不清,只用一句【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出现过“斯人”。】来搪塞推责,难服众人之口!但是,现在追责还有用吗?就按文教社承认了宣传不够,解释不够,督教不够,并承担了责任,又将如何呢?至后,我们是该以“是人”为准呢?还是该以“斯人”为准呢?所以,争论已无必要!我们应静下心来,共同探讨这句话到底是用“斯人”合适,还是用“是人”合适。这才是文者之道,这才是文者之责!
是与斯都有这,这个、这样、这些之意,本没有大的区别!但是,‘是’是确定语,是确指。‘斯’是代词,是泛指,兼有你我他,某个人,某些人之意,带有不确定性。明白了字意,明确了词性,然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哪个字用在此处比较合适。此文是一篇议论文,开篇就例举了六大论据:“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然后,笔锋一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翻译成现代语就是:上天将要把大任赋予他们这些人,必先………!这一句是论断,似和毛主席说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样都是确定语。‘是人’在此处指的是他们这些人,所以,此处用“是人”较为合适!若是此文没有开篇的举证,而是劈空就来一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因这是句设问句,‘斯人’指的是某些人,所以此处用“斯人”则更为合适。
虽然孔夫子在《论语.雍也篇中》也有过:“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之句,但此“斯人”指的是‘有的人’、‘某此人’、‘其它人’,而不是确指某个人。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也有过:“微斯人,吾谁与归?”之句,但此“斯人”指的是‘这些人’、‘这种人’、‘这类人’,也不是确指某个人。
惟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指的是: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这样的人,在这里是确指,所以,此处用“是人”较为合适!虽然此处用“是人”较为合适,但不及用“斯人”读着顺口明意!这也许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吧!
人民需要的不是用哪个字的证据,而是用哪个字较合适的解释!事件己发生两个多月了,事也渐已平息,可至今也未见人教社出来做过任何解释!人教、人教,居老子之尊,行不言之教,呜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