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九月这天,刘邦正在宫中批阅大臣们的奏折,相国萧何、都尉陈平进来禀报道:“启奏圣上,边境来报,近日北方匈奴军队屡屡犯我大汉疆界,大肆抢劫百姓的粮食财物,造成人员伤亡!” 刘邦听了拍案而起,愤怒地说道:“这匈奴贼寇实在猖狂,不让他们吃点苦头绝不会有所收敛,看来我朝与匈奴这一战怕是要提前开战了!” 刘邦一边说着,一边察看着宫中悬挂的大幅军事地图,问陈平道:“匈奴骑兵常从何处犯我边境?” 陈平走上前来,手指地图说道:“禀圣上,匈奴人大多在代国的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带越过长城入侵我朝边境。” “代国,平城......”刘邦凝视着地图沉吟片刻,头也不回地问萧何道:“萧相国,代国不是朕的兄长刘仲的封国吗?” 萧何施礼答道:“正是圣上的二皇兄镇守代国!” 刘邦将目光从地图上移开,在宫中来回踱了几步,不满地说道:“哼,没用的东西,竟然让匈奴人从眼皮子底下窜入我大汉境内。立刻传朕的旨意,命代王刘仲率部队向匈奴发起进攻,让他狠狠地打,务获全胜,扬我军威!” 但是,汉高帝刘邦高估了自己的兄长代王刘仲的军事能力,刘仲生于丰邑,长于丰邑,自幼种田经商,哪里懂得战略战术,接到刘邦的诏令后,刘仲立刻亲率代国军队长驱直入进入匈奴境内,向一处匈奴军营发起进攻。 谁知攻入这军营才发现竟是一座空城,刘仲得知这一消息,方知大事不妙,急忙下令撤兵,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只听见一阵号角响起,匈奴骑兵从四面八方呐喊着围了过来,向汉军发起进攻。经过一番激战,汉军大部被歼,代王刘仲在护卫军保护下,杀开一条血路,仅带领数百人侥幸逃出重围,退往洛阳。 汉高帝刘邦听说代王刘仲被匈奴人打得大败而逃,丢了代国都城平城,几乎全军覆灭,不禁大怒,立刻下诏予以严斥,并削去二兄刘仲的代王封号,贬为“合阳侯”,令其迁往合阳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食邑不过千户,仅排在一百四十五位功臣榜之一百四十四位。 首次出击匈奴不利,让汉高帝刘邦看到了匈奴人的强大实力,因为此时尚未做好军事准备,刘邦只好暂时放弃征伐匈奴的打算,着手调兵遣将,加强北方边境的防御。 刘邦想到的第一个有能力领兵抗击匈奴人的将领就是韩王韩信,其实,刘邦之所以想到韩王信,还有另外一个顾虑。 韩王信驻扎在封地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因境内有颍水而得名),此地位于中原腹地,西距洛阳不过二百八十里,北距军事重镇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仅二百里,南面四百里是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东面三百五十里即是帝王之都陈县(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交通便利,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正是为此,汉高帝刘邦考虑到韩王信一向勇猛善战,颇有军事才能,其军队训练有素,他若是产生背叛之心,占据中原交通要道拥兵自重,则对于大汉安定极为不利,这让本就对异姓王怀有戒心的刘邦愈想愈感到放心不下。 除此以外,当年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面临绝境,刘邦手下爱将纪信、周苛先后为国壮烈捐躯,唯独韩王信为了活命临阵变节投降了项羽。后来韩王信虽然逃出来重新回到刘邦身边,刘邦也未予追究此事,但从此对韩王信却心存芥蒂,无法释然。 于是,刘邦借抵御匈奴人入侵之机,下诏将韩王信的封地调换为太原以北地区,建都于平城以南六百里的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刘邦命韩王信行使代王职权,在代地驻军防备匈奴人入侵,同时撤销韩国建制,将原来的韩国设置为颍川郡。 韩王信自然不愿离开有帝王之气、地处中原腹地的韩国故地,对汉高帝刘邦的这道诏令极为不满,认为这是皇上有意贬低自己,趁机削夺了自己的王号,不由得心生怨恨。但是韩王信不敢违抗皇命,只好忍着怒气率领军队离开韩国都城阳翟,向北迁移一千里来到晋阳。 韩王信抵达晋阳之后不久,便上奏朝廷,称都城晋阳远离北部边境,不利于指挥作战,请求将都城移至晋阳北面五百里的马邑城(今山西省朔州市),当年秦军大将蒙恬驱走匈奴人,曾在此地建立马场,饲养放牧军马,因而得名“马邑”。因为马邑南依长城雁门关,地势较高,北面是山地,由马邑向北二百八十里便是匈奴人占领的代国都城平城,在此地驻军可依托山地和秦长城为屏障,居高临下监视匈奴人的动向,便于抵御匈奴军队入侵。 汉高帝刘邦见韩王信主动提出将都城北移,靠近边境指挥作战,十分欣慰,当即准其所奏,韩王信遂率军驻扎于临近匈奴的马邑城,此时的韩王信认为靠前部署防御,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匈奴入侵,将匈奴军队阻挡于长城以北。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182)博士,战国时期设置的官职,帝王的顾问,掌管古今史事、典籍等。 (183)百越,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因部落种姓繁多,故称“百越”,即现在的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广大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