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野村夫 于 2023-11-25 14:17 编辑
第一O二回:刘邦中计被困白登山苦战 缅怀昭君出塞促汉匈和亲(上) 汉高帝七年刘邦在樊哙、周勃、灌婴、陈平随同下,率两万汉军骑兵继续向东北方向疾驰四百里,抵达雁门山(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西北)。刘邦骑在战马上举目四望,但见山峦起伏,崖壁陡峭,地形险要,气势轩昂,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雄伟的万里长城自山脊蜿蜒而建,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便建于此山。人们传说南雁北飞之时,为防备守关的士兵射杀它们,便口衔芦叶,飞到关口上方时,大雁抛下芦叶,在空中盘旋观察,看到芦叶徐徐飘落,无人放箭,大雁这才放心地飞过雁门关。 所以,才有了后来唐代大诗人李贺的《野歌》一诗中“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的名句。然而,大雁最终没有逃过人们射出的利箭,却也令人感到些许伤感! 可想而知,亲率大军征伐匈奴人的汉高帝刘邦,此时俯瞰群山,仰望苍穹,遥想当年战国时期先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兵出雁门关英勇抗击匈奴入侵的往事,怎能不感慨万千,豪气填膺? 雁门关最初是战国时期赵国具有雄才大略的君王赵武灵王为防止外族入侵下令建造的,后来,赵国常胜将军、军事家李牧奉命据守雁门关抵御匈奴入侵,他多次率赵军击退匈奴人进犯,未尝败绩。秦王嬴政三年(公元前244年),李牧组织指挥了著名的赵军破匈之战,率领精心训练的由二十万步兵、骑兵、弓箭手和一千余部战车组成的混合部队与匈奴人展开决战,最终大获全胜,全歼匈奴单于率领的十万匈奴骑兵,创造了步兵多兵种大兵团全歼敌人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此后,匈奴军队竟十年不敢进犯雁门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展现了他气吞山河的战略气魄,派名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出雁门关,大败匈奴,收复了河套一带(长城以北、阴山山脉黄河以南)的全部失地,匈奴人被迫向北迁徙,秦始皇随即下诏将河套地区并入秦朝版图,置九原郡,设三十四县,蒙恬为大秦帝国扬国威军威,被后人赞誉为“中华第一勇士”。 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在他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中写道: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雁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描写的正是古代北疆戍边将士艰苦卓绝,鏖战沙场,不击败入侵者誓不还家的悲壮豪迈的情景。 汉宣帝(刘询)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因为匈奴内部相互攻伐遭到失败,遂率领所部进长安朝觐天子,自愿向汉朝俯首称臣,以求得保护,汉宣帝刘询以礼相待,尊呼韩邪为王侯,予以妥善安置。后来,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匈奴全境,再于汉元帝(刘奭)六年(公元前33年)入长安觐见皇帝,向汉元帝自请为汉朝女婿,汉元帝刘奭欣然允准,便选了美丽端庄的宫女王昭君赐予呼韩邪为妃。 王昭君自雁门关出塞,千里迢迢来到匈奴,做了王后,与匈奴人相处极好,她把中原文化传授给匈奴人,得到匈奴人的喜爱与尊重,汉匈两国和平相处四十余年。 王昭君在匈奴生活了十四年,再也没有回过中原,汉成帝(刘骜)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王昭君病逝于匈奴,年仅三十三岁。去世后,葬于苍翠葱郁的大青山下的大黑河畔(发源于内蒙古卓资县,流经呼和浩特入黄河),汉匈两族人民为王昭君建起了高大的墓冢,墓高十余丈,长约三十余丈,成为汉代最大的墓地之一,由此可见匈奴人对自己的王后王昭君的敬仰。当地匈奴人奉王昭君为神仙,相传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唯有昭君墓上青草如菌,覆盖墓地,因而她的陵墓被后人专称为“青冢”。 古人写王昭君,多悲悲切切,伤感孤独,忧思憔悴,皆不如当代一位名人在他的诗作《谒昭君墓》中说得好: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189) 此诗高度评价了王昭君大义明理的高洁品格和华夏各名族的团结融合。此是后来之事不细说。 话说汉高帝刘邦率汉军骑兵过了雁门关到达代谷境内,四处搜寻匈奴军队。代谷北靠恒山,南倚五台山,除西部低洼以外,三面高山环绕,森林密布,滹沱河自东向西贯穿全境。经过骑兵侦察,得知这一带果然只有小股匈奴军队驻扎于此,刘邦遂下令汉军骑兵发起攻击。 匈奴人略作抵抗,便向偏北方向大约四百里的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逃窜。刘邦见匈奴人不战而逃,似是在愚弄自己,不知是计,不由得怒火燃烧,遂率领汉军骑兵紧紧追赶。不料,汉军追至平城东北大约十里处的白登山(今名马铺山,位于大同城东5公里处)附近(190),匈奴人竟忽然隐匿不见,踪迹全无。 刘邦率骑兵追到此地勒马察看,发现匈奴军队竟突然渺无踪迹,有些讶然,再仔细观看周围,只见山地起伏,草深林密,一片肃杀寂静。突然,不远处一群鸟雀鸣叫着冲天而起,刘邦心中顿时升起不祥之感,急命汉军停在原地,再派骑兵四面侦察敌情。 就在这时,忽然听见号角之声“呜呜”响起,四面杀声震天,马蹄轰鸣,地动山摇,汉高帝刘邦闻听大惊失色,猛然间明白中了冒顿的诱敌深入之计,急忙拔剑高喊:“防御!原路撤退!”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注解: (189)《谒昭君墓》一诗是1963年10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视察内蒙古拜谒昭君墓时所作。坐落于呼和浩特大黑河畔的昭君墓千百年来成了民族团结的象征。 (190)关于白登山之战的遗址,有专家学者考察后认为,白登山(马铺山)仅是一座平缓的小丘陵,无法容纳2万汉军骑兵据守作战。古战场很可能在大同东面10公里的“采凉山”,汉代称此山为白登山,山上适宜驻军和防守,因马铺山(即白登山)属于采凉山的一部分,故称白登山战役也是正确的。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