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回复: 1

[多媒体展示] 肢解华夏药魂,一场比鸦片战争更隐秘的文化掠夺正在上演

[复制链接]

208

主题

151

回帖

150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507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农 于 2025-4-1 16:26 编辑

肢解华夏药魂,一场比鸦片战争更隐秘的文化掠夺正在上演

2025-04-01 15:23:23  来源:卫先生2024     作者:卫先生2024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临床智慧。然而,近年来以日本津村制药为代表的跨国资本,通过与中国平安集团的深度绑定,对中国中药产业链展开系统性收割。这种以“合作”为名的资本渗透,正在以隐秘而迅猛的方式瓦解中国中药产业的自主性,导致核心技术流失、文化主权旁落、资源垄断加剧。


  卫先生下面将聚焦平安与津村、健民、盛实等企业的合作关系,揭露其对中国中药产业造成的结构性伤害。



  一、平安与津村的资本合谋:为外资收割铺路的“本土化陷阱”


  中国平安集团自2017年战略入股日本津村制药(持股10%成为第一大股东)以来,双方的合作便呈现出明确的资本扩张逻辑。平安不仅为津村提供资金支持,更通过其在国内的金融网络、健康数据资源和政策影响力,为津村收购中国中药企业扫清障碍。


  注:但据津村2021年年报,平安目前只是津村的第二大股东,第一位让给了日本Master Trust信托银行株式会社。



  资本杠杆撬动产业链控制


  平安与津村成立的合资公司“平安津村”,表面上是“技术合作”,实则为津村在华收购的核心工具。例如,2023年平安津村以2.5亿元的“骨折价全资收购陕西紫光辰济药业,其背后应该有平安资本对地方国企的施压与利益置换,否则2.5亿拿下个老国企是不可能的。


  紫光辰济拥有158个国药准字号产品,包括舒肝快胃丸、风寒感冒颗粒等经典方剂,其生产技术及秘方通过收购直接转移至日方控制下。更值得警惕的是,平安利用其保险业务积累的庞大健康数据,为津村筛选收购标的提供精准指引——哪些中药品种市场潜力大、哪些企业因经营困境可能被迫出售,均在数据模型中被量化分析,形成“资本收割清单”。


  更险恶的是数据殖民。平安好医生3.73亿用户的问诊记录、用药数据,被津村转化为汉方药研发的“人体试验场”。如某女性在APP咨询痛经时,算法推送的津村“温经汤冲剂”已根据她半年前的体检报告调整了白芍比例——这些数据本应守护国民健康,却成了外资精准收割的镰刀。


  这种数据殖民正在摧毁中药的根基。江苏某中医院统计发现,使用汉方药的年轻人普遍认为“中药需要日本技术提纯才安全”。他们不知道,津村在上海的提取车间里,那些标榜“超临界CO2萃取”的设备,原型机其实购自天津中医药大学——而这所大学的实验室,三年前刚接受过平安的“科研资助”。


  注:此次收购虽然最终以国资接盘叫停,但已经是三个月后的事了,这期间津村有没有对辰济158个产品做过什么?目前没有答案。



  津村收购失败后,目前辰济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供应链的隐形殖民化


  津村通过平安的渠道资源,在中国构建了覆盖药材种植、加工、生产的全产业链控制体系。截至2023年,津村已在中国建立70余个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远超同仁堂(不足10个)等国内龙头。这些基地生产的道地药材(如云南三七、甘肃当归)被优先供应津村,导致国内药企被迫高价采购剩余产能,甚至出现“中国药企用日本淘汰药材”的荒诞局面。



  二、健民与盛实: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空心化


  在平安的资本背书下,津村对中国中药企业的收购呈现出“技术剥离+品牌套壳”的特征,核心资产被逐步转移至日方主导的体系内。



  健民集团的“技术献祭”


  2022年,健民集团与平安津村成立合资公司“津村健民制药”,将旗下叶开泰国药(比同仁堂还早的老号)持有的部分中成药批准文号及知识产权转移至合资公司。尽管健民声称“未涉及核心品种”,但其历史悠久的“龙牡壮骨颗粒”生产工艺、儿童用药配伍经验等隐性技术,已通过数据共享协议被日方获取。更严峻的是,津村凭借其在汉方药标准化生产的优势,将健民的传统工艺拆解为可专利化的技术模块。例如,药材炮制中的火候控制、提取物浓度梯度设计等细节,均被申请为工艺专利,反向限制中国企业的技术使用。


  在武汉健民集团的实验室里,日本工程师正将《伤寒杂病论》的君臣佐使之道拆解成246条专利代码。


  2022年津村与健民成立合资公司时,合同里藏着魔鬼条款:所有生产数据需同步上传“平安云”。日本汉方协会副会长山田隆私下炫耀:“我们正在建立全球最大的中医药知识图谱,每个中国老药工的经验都是喂养AI的饲料。”当药都(亳州)的的老药工师傅,还在用祖传的观色闻香法鉴别白芍时,津村的AI系统已能通过光谱分析在3秒内完成评级——而这些数据样本,正是平安医保卡在亳州中医院采集的十万份病例。


  更令人脊背发凉的是文化断代。健民“叶开泰”药坊第六代传人叶明德发现,合资后的培训教材里,《本草纲目》的插图旁赫然印着“津村汉方医学体系”。年轻技工们背诵的不再是“四气五味”,而是JTS(日本汉方标准化)认证条款。当叶老怒斥这是数典忘祖时,日方经理轻飘飘地反问:“你们中国人自己都不用的阴阳五行,能通过FDA认证吗?”



  盛实百草的资源虹吸效应


  2021年津村以12亿元收购天津盛实百草(现更名平安津村药业),标志着对中药材上游的绝对控制。盛实百草作为国内中药材出口龙头,曾掌握全国30%的优质饮片供应,其建立的药材追溯体系(包括种植地块、农药使用等全流程数据)被津村整合后,形成针对中国药企的“信息不对称优势”。国内企业若想获得高品质原料,不得不接受津村制定的采购价,而日方则通过溢价转售汉方药原料获取暴利。


  这种“资源—技术—定价权”的三重垄断,使中国药企彻底沦为产业链末端的代工者。


  在2017年平安入股津村时,外界将其美化为“中日医药合作典范”。但翻开交易底稿,平安派驻津村董事会的财务专家王立明,实则是这场资本围猎的总设计师。他手中的健康大数据,精准标注着中国哪些道地药材濒临绝种、哪些老字号现金流断裂、哪些秘方传承人年逾古稀——这些本应受国家保护的产业命门,成了外资收割的导航地图。


  当津村用12亿元吞下天津盛实百草时,业内人才惊觉:这家掌控全国三成优质饮片的企业,其种植基地GPS坐标、药材有效成分数据库,早已通过平安的“智慧农业保险”项目泄露殆尽。更讽刺的是,云南白药为保护三七种植技术严防死守,津村却通过平安在文山州的“乡村振兴健康数据平台”,轻易获取了62个村寨的土壤墒情和种植日志。



  三、文化主权的消解:从“中医药”到“汉方药”的话语权争夺


  津村与平安的合作不仅限于资本与技术层面,更包含对中国中医药文化符号的系统性篡夺。


  秘方专利化与历史叙事重构

  津村旗下129种医疗用汉方药中,90%以上源自《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但其通过现代化改造与专利布局,将这些古方包装为“日本传统医学结晶”。例如,大建中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剂被重新定义为“津村汉方”,并在全球申请超过2000项专利。相比之下,中国仅持有0.3%的中药国际专利,且在经典名方专利申请中屡遭驳回。这种“文化挪用”的策略,使得国际社会逐渐将中医药与汉方药混为一谈,甚至形成“中医理论源自日本”的认知偏差。


  健康数据的文化殖民工具

  平安通过保险业务积累的4亿用户健康数据,为津村的汉方药推广提供了精准的文化渗透路径。例如,津村根据中国消费者的疾病谱(如慢性胃炎、失眠等高频理赔病种),针对性研发“汉方调理方案”,并通过平安健康APP进行定向推送。这些方案刻意淡化中药理论,强调“日本技术认证”“国际标准化”,潜移默化地瓦解消费者对中医药的文化认同。


  四、产业生态的恶性循环:从资源流失到创新枯竭

  平安与津村的合作模式,正在将中国中药产业拖入“低端锁定”的深渊。


  研发动力的系统性窒息

  国内药企在津村的挤压下,被迫将资源集中于仿制汉方药或低附加值原料生产。以昆药集团为例,其原本重点研发的三七制剂,因津村控制上游原料定价,导致研发成本飙升,最终转向代工生产汉方药浸膏。与此同时,津村通过合资公司吸收中国药企的研发成果——例如健民集团在儿科中成药领域的临床数据,被用于优化津村儿童汉方药的剂型设计,而中方企业仅获得微薄的加工费。

  人才体系的断层危机


  津村通过高薪挖角、合资公司技术转移等方式,吸纳中国中药领域的核心人才。例如,盛实百草被收购后,其超过60%的技术团队转岗至平安津村,从事药材质量标准制定;而国内药企因利润微薄,无法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导致人才储备持续萎缩。这种“人才—技术—资本”的单向流动,使中国中药产业陷入“失血性休克”。


  五、数据霸权下的终极威胁:健康主权让渡

  平安与津村的合作隐藏着更深的危机:通过健康数据垄断实现对中国医疗体系的隐形控制。

  保险数据与药品研发的闭环操控

  平安健康拥有的数亿用户诊疗记录、用药数据,为津村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中国疾病地图”。津村据此优化汉方药配方(如针对南方湿热体质调整药材配伍),并通过平安的销售渠道精准投放。这种“数据—研发—销售”的闭环,使津村能够快速占领细分市场,而中国药企因无法获取同等规模的数据资源,在新药开发中彻底丧失主动权。

  国民健康信息的战略风险

  中药的使用与中国人群体质特征高度关联,而平安向津村开放的健康数据(包括基因信息、慢性病管理记录等),可能被用于构建针对中国人群的“生物特征模型”。一旦此类数据被用于军事或生物安全领域(如开发基因靶向药物),将构成对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


  结束语:资本全球化阴影下的中药悲歌

  平安与津村的“联姻”,撕开了中国中药最血腥的真相:

  没有硝烟的战争里,资本与数据的合谋比枪炮更致命。若再不斩断这条寄生在中国中药命脉上的资本蚂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终将成为日本汉方药博物馆里的殖民战利品。

  卫先生评:一场比鸦片战争更隐秘的文化掠夺正在上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主题

151

回帖

150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507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带路的导致的伤害,极其严重,比外鬼厉害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