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10 11: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三爻辞】六三:观我生进退。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这个“观”是自观,观察自己的处境,度量自己的德才与境遇而决定出处进退,时可进则进,时可退则退。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是讲能够度量自己的德才与境遇而决定出处进退,是没有失进退之道的,此与《论语》的用舍行藏的意思是一致的。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文人不一定都到朝廷做官。这里套比古代文人是指诗歌的第三节的这样情形。在当代诗人一如“个人写作、民间立场、中间带”等。
“这些古人很少谈恋爱/娶个叫老婆的东西就行了/爱情从不发生三国鼎立的不幸事件/多数时候去看看山/看看遥远的天/坐一叶扁舟去看短暂的人生”
这节前边已经说了些内容。古代文人一般都坚持“位卑未敢忘忧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作为光宗耀祖的敲门砖。所以他们看“山”看“天”,常常是攀高“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朝廷皇上)”的。既使“行路难”,也常常发神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皇上一召唤,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受挫了才“安能捶眉折腰事权贵,要我不得开心颜?”非“人生在世不称意”,轻易不会“明朝散发弄扁舟”。所以这些文人多也是因为名利熏心才四处碰壁。
这样文人也可以是当过官被贬为平头百姓的。
【观——四爻辞】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在观卦,九五是至尊,是君。“观国”实际上就是观九五,这反映了《周易》作者认为君可代表国家,国与君一体的思想。六四切近于君上,对君上的圣德看得深切,最宜于“宾于王”,即仕进于王朝,在王朝做官,为王朝效力。古代有贤能的人,则人君宾礼之,所以士之仕进于王朝谓之宾。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志愿仕进于王朝,观见国家之盛大光华出来做官,以施展自己的报负。
“他们这些骑着马在古代彷徨的知识分子/偶尔也把笔扛到皇帝面前去玩提成千韵脚的意见/有时采纳了,天下太平/多数时候成了右派的光荣先驱"
应该说诗歌从这一节一直到结尾,作者对“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这些“谦谦君子”的蒙昧迂阔迂腐的一面进行了刻意无情有力的调侃揶揄和讥讽。
在这一节“宾于王”的“知识分子”,“他们这些骑着马”表面威风,但内心胆怯犹疑,所以“彷徨”。他们相对于朝廷无疑于冒风险赌命运玩儿杂耍的可怜巴巴的小丑:“偶尔也把笔扛到皇帝面前去玩/提成千韵脚的意见”。这里的“扛”和“千韵脚”运用的非常好,讽刺意味被形象化了,可感可触。
本来他们也明明知道“伴君如伴虎”;明明知道皇帝多昏庸,朝廷皆黑暗,弄臣多“童观”“窥观”;结局多“有时采纳了,天下太平/多数时候成了右派的光荣先驱”。但是利益驱使他们还是甘愿冒风险。所以这里诗歌在暴露朝廷的本质的同时揭示(露)了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两面性。
“右派”一词的运用,让人想起刚刚过去的中国肃反反右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历史,极具现实的批判意味。
【观——五爻辞】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这个“观”是君上自观。这里这个“生”是动词,“我生”是由我所出,由我所生。君上欲观己,必先观其民方可观己。君上能德化天下,民俗必淳正,民之风俗德行均由我所出我所生。观影可以知表,观流可以知源。所以象曰:“观我生,观民也。”范仲淹强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这些乘坐毛笔大字兜风的学者/这些看风水的老手/提着赋去赤壁把酒/挽着比、兴在杨柳岸徘徊/喝酒或不喝酒时/都容易想到沦陷的边塞/他们慷慨悲歌”
“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这些“学者”哪里是什么“看风水的老手”,哪里是“乘坐——毛笔大字”“兜风”啊?他们是被打成“右派”后再被贬谪流放到一些蛮荒之地。作者是在风趣儿幽默地调侃甚至讥讽。
“提着——赤壁赋”“挽着——比兴在杨柳岸徘徊”“想到沦陷的边塞”,都是用典互文,展示这些文人的才华和襟臆。苏东坡一曲“大江东去”,盛赞周公瑾,感慨自己壮志未酬,矢志不移;柳永遭贬后在“执手相看泪眼”痛苦中展示出别具格调的词风:“杨柳岸晓风残月”。很多文人如陆游一生遭三番罢职,仍坚持理想始终不渝,民族危机沉重的时代“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激越悲壮沉郁苍凉,“慷慨悲歌”,唱出了时代最强音。
前边讲到:《观》卦的以下四爻,刚好和古代文人与朝廷的距离(心理、地理)关系的四种具体情形吻合:在民间、宾于王、当朝、归野。指的也是它们与诗歌节(段)内容的错落对应。譬如“宾于王”中包含“当朝”;“当朝”中也包含“归(在)野”,就如这一爻(节)所讲的内容明显包含后边的内容。这一节中文人们罢黜流放后的“慷慨悲歌”、矢志不移,难道不是比当朝更“当朝”吗?
结合《易经*观》来解读诗歌是很麻烦的。但这样做个见觉得拓宽厚重了诗歌的意蕴;在形式上,譬如仅在结构的理解上看,我们能够避免肤表而进入诗歌的深层结构,感受经典诗歌的更多技术奥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