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美丽壮锦 曹慧民
广西是山歌缭绕的地方,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赤子,胸腔里怎么可能不受她的浸染!从军大半生,感觉充满阳刚铁血气质的军旅文化,在它的遥远的源头,也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养份,只是,有着不同的“风花雪月”,那“风”,是铁马秋风;那“花”,是战地黄花;那“雪”,是楼船夜雪;那“月”,是边关冷月。 杨昌雄作为广西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一直执着于壮族传统山歌的抢救工程。他对这项事业的理解,远比我所了解的要深刻的多。他留学美国,受到欧风西雨的洗礼,回过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仍然一往情深,甚至更加刻骨铭心地眷恋。这从另一方面,也反证了在万脉齐涌的文化大潮中,广西壮族山歌有着强大的生机、活力。正如杨昌雄在《壮族传统山歌抢救工程资料集成》后记中所说:“在体验了发达西方国家文化的同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去研究和挖掘,就不可能发扬光大,不可能在今天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全球化突飞猛进,人类精神日趋“沙化”的情况下,广西社会科学院领导的这项文化抢救工程,无异于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文明的金箔!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人不是靠“教”,而是靠“化”的。“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他说,教学作为知识传递的媒介和方式,它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最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最终是依靠“化”成的。“壮族传统山歌抢救工程”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积蓄这种潜移默化的“化”的能量,就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的“水利工程”,它一头连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真善美、精气神,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绿油油的渴望甘霖的心田。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他是通过马车夫、保姆、白桦林和猎人爱上俄罗斯的。我相信,有很多人是听了甜美的壮族山歌,爱上广西的明山秀水的。如果有那么一天,世界上的人们,为一闻壮族山歌来中国,是不足为奇的。那时候,我们就可以说,壮族传统山歌抢救工程造福于民,功在千秋。 壮族传统山歌,是用音符编织的美丽壮锦,它飘动在大地之上,白云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