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的一个午后,成都火车站。一个中年男子和12个初中学生引起一些旅客的注意——还有10分钟火车就要开了,十几个学生围在中年男子的车厢下,一个也不肯离开,一声声亲切地喊着“李老师”。
火车开始启动了,被称作李老师的男子探出头,伸出手与学生们挥手告别;学生们一边跟着火车奔跑,一边流泪挥手。
两天后,到西安参加教育部骨干教师培训的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语文教师李镇西记录下了那天发生的一切,就像他18年来被学生一次又一次感动后的那样。
18年的教学生涯里,李镇西先后在两座城市的3所学校任教。18年来,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但李镇西一刻都不曾停止过对教育改革的探索,一刻都不曾放弃做一个有激情、有思想的教育者的努力。
“我有激情”
不高的个子,黝黑的脸庞,再加上一副老式眼镜,几套翻来覆去总也穿不够的衣裳,就是这样一个李镇西,一旦面对学生,他总是激情洋溢。
石室中学初2000级3班的学生刚刚参加完中考,这场考试后,同窗三载的同学将各奔东西。但他们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1997年8月28日,第一天走进这个班级时,从李老师那里学到的第一个“概念”——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李镇西对学生们说:“今天,李老师和你们第一次见面……3年之后我们分别时,一定会成为难舍难分的好朋友。那时,你们会因为在初中遇到了李老师而感到幸运,我也会因为在这3年认识了你们而感到幸福!”
有学生回忆说,当时我们还像不懂事的小孩子,可李老师却教给我们这样一句“重要”的话,顿时,我觉得自己的心里像有什么在燃烧,不自觉挺直了腰。
第一堂语文课也出乎所有学生的预料。李镇西并没有上《语文》书上的第一课,而是和学生讨论关于语文的问题。他提了三个问题:“第一,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语文课?理由是什么?第二,同学们认为‘语文’是什么?第三,我(李老师)是来干什么的?”
学生答出第一个问题,后面就卡壳了。这时李镇西告诉学生:“语文”就是“生活”。他诙谐地举了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逗得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对于自己是来干什么的,李镇西告诉学生:“我是来帮助同学们学语文的,是你们学习中的指路人,路还得靠你们自己走。”
激情往往都是一时的,李镇西的激情之所以能够持久,源于他对学生的爱——
为了一次成功的班会,李镇西会调动起全班学生乃至全体家长的力量,只为了传达一个主题——要爱你的妈妈;李镇西可以连续几个星期起早贪黑,编撰、排版、策划班级风采录,只为学生们在毕业大考之后能在第一时间拿到它;每个学生生日那天,都会收到李老师亲自送来的小礼物……
“我有思想”
民主、科学、个性,是李镇西教育思想的精华。
对于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使用频率最高的“素质教育”,李镇西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素质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从1987年第一次在班级实行民主管理以来,每接一个新班,李镇西都要“从零开始”引导新生制定班规。每一个班的学生情况不一样,所以班规中某些具体的条文也不完全一样。但班规的“可行性”、“互制性”的基本原则和民主、平等的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
曾肩负监督李老师是否上课迟到、下课拖堂等“不轨”行为的成都玉林中学初98级6班的谢扬,有这样一段回忆:一天上语文课,李老师给我们讲毛主席的《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分析完课文后,李老师给我们朗读。然而,他那雄浑的男中音刚在教室里回荡了没几句,下课铃便响了。也可能是李老师没听见,也可能是他进入了“毛主席”的角色,总之,他的朗读之声不但没有停下来,反而更加高亢更加浑厚而富有激情……而我却在焦急地看表……“李老师”终于作完了报告,我看了看表:拖堂3分25秒!按班规是该罚唱一支歌或一人打扫教室。我去不去罚李老师呢?今天算是豁出去了。我对他说:“您刚才拖堂了,应该按班规接受惩罚。”“哈哈哈!”李老师一阵爽朗的笑,“你终于来了。我就是在考验你,看你有没有罚我的勇气。好,我认罚!”
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因为李镇西有意的“推波助澜”,不再是一句空话。
李镇西认为,真正的民主教育,要用心灵去赢得心灵;民主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所以,他觉得真正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不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尤其对待一些“后进学生”,更要从每一个人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
平时上课老坐不住的陈元兵,有一次偷偷地在抽屉里“研制”炸药,结果引燃了书包,差点造成恶性事故。严肃批评教育后,李镇西将陈元兵介绍给一位化学老师,让陈元兵“好好从基础学起”,结果陈元兵不但在课堂上老实多了,而且逐渐迷上了化学。
在中国要进行一些个性化的教育改革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总有一些目光会有意无意地盯着“升学率”之类的指标。所以,李镇西在语文教学上也在不停地实践、探索、创新,并逐渐形成自己语文教改的指导思想:立足课堂、面向社会、深入心灵。他说,作为教育者,应该也必须正视考试,并为之全力以赴。但是,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又必须超越考试,因为教育所给予与维系的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我乐于向学生学习”
今年7月,《中国青年报》刊登出李镇西的一篇文章——《教师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他在文章中写道:“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命题至少包括三点谬误——第一,教师的灵魂肯定是比学生高尚;第二,学生的灵魂肯定不如教师;第三,学生的“灵魂”是可以被“工程师”随心所欲地“塑造”的。
在对三点谬误一一批驳后,李镇西说,由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这是教育由专制走向民主所不可缺少的思想革命。他认为向学生学习,就是还教师以真实、给教育以诚实。当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是神而还原为质朴、真诚但不乏缺点的人时,学生会把教师当作可以信任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当了18年教师的李镇西说,18年来,我是在与学生们共同成长;我与学生在“人格互相感化”的过程中,扶携前行。
1994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李镇西曾让学生们给他送上一份礼物——我有什么优点值得李老师学习?并且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钢笔、圆珠笔、铅笔搞起“有奖征谏”——
班长吴冬妮站起来:“李老师,上学期班上运动会会徽设计,你没有征求同学们的意见。”
平时常挨批评的郭坤仑发言了:“李老师有时太爱冲动。那次你拍着桌子厉声斥责林川,写了检讨还请家长,使林川事过很久抬不起头。”
给李镇西提意见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一年后,这个班的学生以出色的高考成绩结束了他们的中学生涯。离校之际,学生向李镇西告别,一张由全体学生签名的尊师卡上有这样一句话:“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永远沟通!”
这样的一句话,应该是学生给予一位老师最高的褒扬;这样的一句话,也是一位教师所能得到的最高的奖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