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下关位于保定小西门外,从交际处门前的十字路口,向北为金台驿街,向南便是西下关。1971年初春,我和淑媛搬进了西下关3号大院,开始了在这里的新生活。大院里共住着9户人家,都是底层劳动者,其中有两位年长者是马车三队的,一辈子赶大马车。还有两户干脆就是拉架子车的,靠卖力气挣钱吃饭。余者全是企业职工。我和锁柱夫妻俩门口挨门口,他在铁路机务段工作,是修理火车头的技工,在我准备婚房的那段时间,他主动过来帮了我很多忙。他们家是这条街的老住户,西下关沿街都是平房,居住的全是平民老百姓。唯独路东北端有一片青砖瓦房,那是有名的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即“红二师”。 1932年,中国共产党北方局领导的二师学潮运动,就发生在这里。学生队伍从西下关出发,打着横幅标语,高呼口号,走上保定街头。反压迫、反饥饿、争取民主自由、争取民族解放。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震慑着国民党当局。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当局,派军警开枪镇压,打死打伤青年学生多人,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和同情。从此,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西下关街曾是青年学生们洒热血的地方。现如今,古朴典雅、带着书香味的师范学校大门口,依然存在,一排排跨廊檐的平房校舍历历在目。红二师七六烈士纪念碑、铭刻着历史的铁证,竖立在西下关南端路东,即一亩泉河与西护城河交汇处。一亩泉河入市流经这里,河面上最早有一座石拱桥,青石板桥面,青石拦杆,桥下可行船。过石拱桥西南方不远处,候河至此汇集,候河上有一座小桥,名曰“寡妇桥”。听老人们讲,抗战时期,八路军武工队经常活动在这条街上。到了晚上,日本鬼子紧闭城门,龟缩在城里不敢出来,端着枪在城墙上来回走,八路军武工队就潜伏在西下关街上,窥探敌情,传递情报等活动,与日本鬼子城上城下近在咫尺,隔护城河不足百米。寡妇桥一带早年地势荒凉,又有林木遮掩,是武工队人员通往山区的出入口。老百姓吃尽了日本鬼子的苦头,纷纷暗里掩护武工队同志,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 听人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在西下关居住期间,邻居们和睦相处,没有发生过矛盾。家住北屋的小苑,是个刚过20岁的女孩子,她和淑媛不仅是一起进厂一个车间上班的闺蜜,在厂里还同住一间单身宿舍,现在下班回家又同住一个大院里。她是我们家的常客,每每说起厂里那些闺蜜们的事,和淑媛就唠叨得没个完,高声一阵子,悄悄低声一阵子,说到开心处,两人乐得合不拢嘴。西屋住娘家的小两口子,有一次吵起嘴来,两人嗓门都不低,邻居大妈们想上前劝说几句,老岳母摆摆手说:别管她们,随她们去。到了傍晚,一家人又坐到院里一起吃晚饭,早已烟消云散了。应了那句话:小两口吵架不用劝,过一阵子气就散,家长里短没反正,拌嘴权当家常饭。 1972年元月,我们的大女儿降生,插上门的两人世界,变成了三口之家。孩子哇哇的哭声,使得这个家充满幸福感。院子里几位老婶子、大嫂子,过来亲抱孩子,教淑媛如何喂孩子,月子期间的饮食等,都嘱咐得清清楚楚。我为女儿起名上户口,办理粮食关系。等孩子稍大些,抱着孩子常到护城河边上玩。那时候,师范学校操场没有围墙,七六烈士纪念碑处绿树成荫,环境幽静,距家门口又不远,是抱着孩子常去溜达的好地方。那年国庆节,我搬家离开西下关街,一辆拉车装载了全部家当,淑媛推着竹子小儿车,坐上八个多月大的女儿,锁柱大哥帮我拉车,一直把我们送到新家。过后我多次回西下关看望老街坊。四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人,都已步入老年,西下关那段日子,街坊邻居的情缘,一直封存在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