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3|回复: 0

苍天法眼(14)

[复制链接]

727

主题

68

回帖

394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48
发表于 2020-10-12 15: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四节:只是为了妹妹
妹妹这个词,对王老师是陌生的,但谢灵琳这个活生生的人,王老师又是熟悉的。尽管,灵琳已经在成了上过电视的反面教员,成了货真价实的犯罪嫌疑人,但王老师仍然决定将她当作妹妹
谢均曾经无数次告诉王老师说他妹妹从小就不安份,老是出事,当然,灵琳小时候出的事都不大,都在法律的框架内,从小一看,到老一半,从这个意义上讲,灵琳小时候的性格为她长大以后的出格奠定了基础。谢均每次告诉王老师小时候不安份,王老师都不好意思细问下去,比如问是什么事,灵琳又做了什么等等。王老师总是认为打听人家的过错,尤其打听一个小女孩的过错,没有必要。现在,王老师以写信的形式,分析了灵琳的铸错根源,可以说是理论上深刻的批判,在这一点上,王老师俨然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史无前例的教育和批评。是否太过火了,王老师认为批评就应该让人感到疼,
                                                      00019
比如医生给病人开刀,哪有不疼的。
现在,除了有时上课,课余时间王老师就用来拯救妹妹了。而病假期内,王老师更是在为妹妹奔波了。尽管灵琳现在还没有判刑,但这是早晚的事。王老师现在想的是灵琳刑满出来以后的工作。王老师认为,灵琳出狱后不可能找一个公开的工作,她还将面对许多债主的讨债和追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韩江不落网,从韩江那里追回钱款的希望也会越来越小。
为了让韩江早日落网,王老师也曾在庙里烧过香,求过菩萨,王老师的真诚,可以从王老师跪拜菩萨额头触地上看出来,现在,时间一天天过去,菩萨似乎还没有到显灵的时候。王老师希望能在新区或县区为灵琳找一份工作。因为有了这个想法,王老师就借机开车到新区,他在新区找到劳动局,找到那个介绍工作的大厅,大厅里有通红的字幕在屏幕滚动招聘信息。王老师又到附近中介打听了租房子的价格,又去附近超市看了可以购买的生活必需品。好象灵琳没有几天就会出来工作。
终于有一天,王老师找到女子监狱,在周围溜达了一大圈,好象灵琳没有几天就会放出来,好象灵琳出来后会面临两班人马的争抢,一班人是债主,其中包括姚芳之类凶恶的一班人,还有一班人就是谢均和王老师。为了灵琳的工作,王老师后来还参观了艺术展览馆,想找个什么工艺品好让灵琳躲在什么偏僻的地方加加工。王老师找了一位办厂的同学,希望投资,将来可以安排灵琳到厂里当工人。当许多打算落空后,王老师想到了创新。近一段时候报纸上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导颇多,这让王老师看到其中一线商机。
江州晚报的一篇报导说,江州市800万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150万,占总人口的18%,老龄化程度位居全省第一。据调查,江州市主城区一个区,仅有5家公办的养老院,有床位200张,而民营养老院有18家,有床位400张。
为了寻找商机,王老师找了报社的季主任,让报社开了一则介绍信,介绍通讯员进行有关老龄化问题的采访。王老师的采访是为了寻找商机,而寻找商机,还是为了妹妹。王老师先调查的是民办敬老院,在郊区,王老师的感觉是有点挤,王老师采访的时间正值上午九时左右,老人们都起床坐在院子里,由护工帮助洗脸。老人中有能够自理的,也有不能自理的,费用自然不多。王老师想,如果灵琳出来,在敬老院工作,没人认得出,还是比较安全的。
王老师又采访了一家退休公寓,公寓的主任介绍,公寓早已客满,还有很多人登记排队想进公寓。王老师最大的收获是采访了民政局和几个街道办事处,从他们那里查到了全市孤寡老人的基本情况,回到家里,王老师又分别进行了名单的整理,他把8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而且又有私房的作为采访对象,想了解老人是否想进敬老院,如果老人们想进敬老院,那么,王老师则可以安排他们进,而房产则可以出租,也可以出售抵敬老院的生活费。为此,王老师专门在新华书店购买了有关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专著,学习了有关法律。王老师希望能在老龄事业上有所创新,能找到一条致富的路,以后灵琳也好走。
王老师采访的李奶奶,87岁,患有高血压,每月有900元的退休工资,也有一小套住房。当李奶奶介绍她的儿子早年去世,仅留下一个孙子,泪水夺眶而出。孙子在外地工作,常有电话来,可她平时在家,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而行。一个人烧煮,一个人看病,一个人独守电视,无言应对电视里多彩的世界。
王老师问李奶奶,有没有想过将来老了不能动的时候怎么办?这句提问,让李奶奶眉头拧了结。李奶奶告诉王老师,她曾经去看过几家敬老院,都不太满意,是一种消极的养老的氛围。王老师说,想不想看一下比较好的敬老院。李奶奶说,好的。后来王老
                                                            00020
师就找了个机会带李奶奶去看了两家设施好的敬老院。李奶奶看了以后连声夸好。王老师也想,象李奶奶这样的老人,如果在敬老院生活,可以有所为有所乐。李奶奶说什么时候孙子回家,约王老师去她家聊聊。谁知,一个月以后,李奶奶的孙子很不客气打电话给王老师,警告王老师以后别去他奶奶家,如果再去,他要报警。李奶奶孙子霸道的语气,使王老师对李奶奶以后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多了一份疑虑。
陈爷爷,是王老师采访老人中唯一的男性。王老师敲了半天的门,才听到了里面传来的低沉的几乎听不清的声音。推开铁门,王老师走进了昏暗的房间,仿佛走进了电视剧中一个黑暗的角落,灰尘满目,蜘蛛网网开了一道令人低沉的风景,窗户紧闭,房屋里的霉味让王老师不敢自由呼吸。王老师真想少问几句,然后结束采访,快步离开。但王老师仍对老人抱有希望,不得不坐下,也看不清凳上灰有多厚。一问一答,老人告诉王老师,他有退休工资,有座骨神经痛。王老师问,你看病怎么办?老人说,请侄儿帮忙买药,侄儿工作的地方离这儿也远,帮我买药也不太方便。
看到桌上老人吃剩的烧饼,王老师居然不敢相信在居民区里居然还有这样令人遗忘的角落。其实,老人完全可以安排自己的幸福生活。老人的表态令老师失望,老人说,他不想去养老院,老人选择了一条混日子的方法,老人的选择让王老师感到震惊。
蒋奶奶,88岁,某企业退休工人。她告诉王老师,每月退休工资仅880元,工资要支付保姆工资500元,还要支400元房租。王老师心算一番,几乎透支。王老师问蒋奶奶吃的穿的哪有钱花,蒋奶奶回答王老师,苦苦的,涩涩的。为了看病,吃饭,蒋奶奶曾经向亲戚们借了债,借债多了,无奈只有用卖房的方法还债,不知不觉中,蒋奶奶选择了以房养老的路。她算了一笔又一笔医药费:吐血住院,花去7000多元;去年中风住院,又花去上万元,她不知道剩下的2万元能否用到头。
王老师扯到话头上,问蒋奶奶有没有想到上敬老院,她笑面了,有点腼腆,推说上了敬老院不好烧香敬佛。理由,就这么简单,其实,从道路上说,敬老院是不好拒绝的。看了这些老奶奶,王老师不敢想象,谢灵琳年纪大了会是什么境地。
经过调查,王老师感慨万千,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龄事业的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关心老人的所养、所医、所教、所学、所为、所乐是一项繁杂的社会工程,真正做到实属不易。王老师终于悟出了心迹:作为弱势群体的老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选择不仅受本人传统思想的束缚,更易受到子女在经济利益方面的干涉。王老师在看到老龄事业商机的同时,看到更多的则是绝望……王老师本来的用意是为了灵琳作想的,投资办敬老院,将来灵琳可在敬老院做管理之类的工作,敬老院相对与社会交往清淡,接触较少,适合于灵琳的隐蔽性。王老师最大的希望,就是成立一家老年服务公司,在接受老人的同时也通过法律的途径接受老人的房产,类似于国外保险公司的做法,但又有中国特色。假如老年服务公司能够做大,那可不是小生意,而是一项大事业,如果能做好,王老师可以让灵琳接手,不,应该是接班。
现在看来,王老师面对社会上对老年人经济利益上的争扰,所谓老年服务公司的设想已经坐在机遇对面的跷跷板的另一边了。王老师本来就没有作件件事都成功的打算,他认为,对灵琳这个所谓的妹妹,已经很尽力,已经能和谢均平起平坐了。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讲,作为灵琳的哥哥谢均也绝对的出色。
不管功败成就,王老师还是在调查后的基础上写了通讯,请季主任在晚报上发表了。当王老师拿到稿酬通知单,王老师一丝苦笑,那么多天的采访,花了那么多时间撰稿修改,一篇文章的稿费还不够买汽油呢。王老师的心态很好,吃亏是福,他的十多万元被灵琳借给韩江打了水飘,可他还一反常态,为灵琳请律师花了钱。多少次令王老师痛心动气,王老师在灵琳出事前,没有撕下脸皮,真实地告诉她,自己曾经炒股亏了四万多。
                                                         00021
是十万元亏了四万多,亏损四成多。也许自己的教训能改变灵琳对韩江炒股的希求,也许……事情已经过去,牛已过了河,悔又有何用,对王老师,对谢灵琳,对谢灵琳所有的债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