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议挖掘中国传统古诗词的美学价值的现实性(修改稿)
美学价值是文学艺术(包括传统古诗词)作品多维度评价尺度之一,内涵丰富多彩。从关于美的经典哲理名言中,我们可知美有三个要素:
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
第二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
第三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托·阿奎那)
●进一步讲,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亚里士多德)●也可以讲一切●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黑格尔)●富于美之中的真要比真本身更高尚深奥(法朗士),因而,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约瑟夫·鲁)。其价值在于●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柏拉图)●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朗吉弩斯)●美本身必须是真的(德国)●失去了真,同时也就失去了美(苏联)●美就是真,真就是美(济慈)
从诗的美学价值出发,我国传统古诗词的创作,如果缺失诗歌的本质特点——先锋性和时代性,就不能反映社会和民众的真实生活,从而写不出代表时代的最鲜活、最强烈的声音,不能吟唱人性、普世和向善的调子和音符,美学价值低下可能是不能否定的事实。因为,不认同社会的价值核心,仅从自我来定位诗词的价值与艺术取向,“为诗而诗,高高在上,孤芳自赏”肯定不会被社会认同,其艺术展现能力必萎縮,呈现一种耗散作用而偏离社会主流,走向社会边缘。
缺少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这种诗,在当今的田园诗、山水诗、咏物诗、酬答诗、节庆诗、旅游诗、探亲访友诗、退休生活诗中确实不少,但和时代特性几乎无关。仅从自我价值来定位古诗词的艺术取向,在“传统”和“现实”的模棱两可中徘徊。因而,“诗词”的任何价值讨论都不会太有说服力,只能自我吟唱、孤芳自赏,意义不大!
其实个性化抒情并不排斥诗人切入社会和人生的群体意识倾向,以强烈深厚个人情感的诗性抒发,才能表现出对社会和人生感受的普遍经验与艺术凝聚和引导力。古诗词就有这种生动的范例,以至咏唱至今。例如:
辛弃疾《水龙吟》中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一协,而且每句都用仄收,就显得格外挺劲,无复婉曲情致,而有悲恨之意。接着:“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也是三句一协,因为第一句用了平收,也就略为和,而起壮音。接着:“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和下半阕的结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虽然前者四句一协,后者三句一协,句法上也有些变化,但每句都用仄收,就构成整体的清壮拗峭、感情起伏难收,无形中表达了一种胸怀豪爽激荡的气势与音韵综合的非线性,真是壮气回环、曲折起伏,音韵难绝。这种创作的基本思想与思路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发扬,决不是简单地因袭诗词的音韵字句。
再以古诗词歌曲为例:它大部分属于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尤其是唐、宋时期及其以后的古诗词歌曲。其歌词精辞妙句,大多咏史叹世,直抒胸臆,寄情山林田园,参破人间宠辱;而曲调又婉转迂回,韵味幽远,表现出一种忧而不伤,哀而不怨的旷达人文品质与美学价值。
现在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急功近利者甚众,几乎没有心情和能力去欣赏真正的美、分辨其价值了。也反映出我们要用鲜明的多变化、快节奏,才能反映与现代社会生活节拍关联的谐美感,或从彷徨、徘徊、矛盾心理中衬托出坚韧探索身影与献生精神,这种中华民族“趁骐骥以驰骋”与“家国有难生死以”的传统献身情怀是引人入胜的,因而我们有责任把现代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告诉社会,使他们感受并沉浸于其中的鼓舞人志向那种愉悦。这和古诗词充满诗意的白话口语的炼字、炼句、语境、意象等艺术手法与美学价值无不相关。这种美学价值与汉语诗歌的字词组合及修辞方法所具有超越时间的延续性无不相关,具有的浓厚现实社会意义是不能否定的。当然实现古典诗词艺术向现代汉语诗歌转化的难度在于向社会大众内心的移情突入,以及对现代口语的诗性表现功能和审美趣味的开拓,也是不能忽视与应迫切解决的问题。
现代文学艺术美学价值的启示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需要,也是老百姓的爱好与追求。所以,对古诗词美学价值包括音律美的欣赏、研究与探索的创作,应该是广义与开放式的,不应局限在封闭式的田园于闺阁的春花秋月之中。当然,文艺诗词的创作,由对社会、人生的咏叹到生命体验的诗性表达,是向多元、个性化抒情与描述的变革与深入,是超越传统诗歌的一突出亮点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但21世纪的我国传统古诗词的创作,并非简单地模仿与复古,应多少添进现代的奋进精神。个人性化的抒情并不排斥诗人切入社会和人生的群体意识的主动倾向。诗人应自我强化融入社会的意识,不能改变对人民关怀与热爱的初衷,因而,穿透时空广漠深邃的生命世界时,仍会带有凝重的历史感、沧桑感。这不能不是现古诗词美学价值的核心与关键,应引起我们对创作古诗词美学价值挖掘的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