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1|回复: 4

小议宋词韵律变化的启示

[复制链接]

74

主题

63

回帖

7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86
发表于 2023-1-16 20: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议宋词韵律变化的启示

    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反映出中国诗歌在形式美发展历程上的新转折与亮点。因为,经唐代诗人的不断努力,其创作过程终于改变了诗经、楚辞、魏晋南北朝古诗所呈现出的散句模式,并向整期排列的句式过渡和艺术与音韵美的进一步提纯。其时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诗歌采用整句的形式成为主流,且盛况空前。
      唐朝之后诗歌又呈现出整句向散句的回归,在句式的选择上,宋词比唐朝的格律诗灵活,当然,元曲又比宋词灵活。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宋词便逐渐兴盛,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从前代诗歌中吸取滋养并在民歌中获取灵感,以及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寻求内容和形式美的进一步和谐,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 例如:
      这种形式美的转变就体现在诗此格律的提炼和放宽过程中。自南朝沈约创“四声说”起,由《切韵》、《唐韵》到《广韵》,诗人对音律美的追求,使诗韵的辩别越来越细。可以说唐朝到北宋之间,诗韵的要求最为严格苛细,但诗歌艺术一旦出现过于形式化的倾向,就会束缚思想感情的抒发。因而,怎样突破其形式或对法度的放宽,就会从诗人的个性化行为转化成社会文艺群体的共识。《宋书•谢灵运传论》有云:“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沈约这里的“高妙”告诉我们,铅华落尽、浑然天成是诗歌的最高境界,绝不是人为的刻意雕琢。
      南宋以后的诗韵出现逐步归并和放宽的趋势就典型说明了这种状况。由《集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到《平水新刊韵略》,就实现了由206韵向106韵归并这个质的飞跃。说明宋代诗人力争摆脱前人法度的束缚,并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虽然宋朝出现了众多大诗人和一大批优秀的新诗篇,宋诗却没有超越唐诗的成就感。但宋代文人无愧于时代赋予的创新精神,他们选择了词这个能抒发个人和时代情感的新载体,并达到与唐诗相提并论的高度。这种困惑与创新,和现今我们面对传统诗词的困惑与探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将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为燕乐而创作的歌词,但逐渐脱离音乐,成为一种新的长短句诗体。宋人的理性的思考,使他们不把词作为格律诗来严把“门槛”,在创作上给自己留下极大的自由空间。
      词和格律诗都讲究平仄押韵,但词在押韵方面却可平可仄,还可以换韵。词的句式特别灵活,既保留了整齐的句式,如《木兰花》是八个七字句,《浣溪沙》是六个七字句,又大量采用长短句,而且长短句的组合形式多样。词人在抒发情感时有很多词牌可供选择。表示了词相对于诗,在用韵和句法的使用上增加了自由度。这可能特别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灵活、多变的节拍与音韵的需要。
   词的灵活还体现在宋人对原有词格的打破,宋人在创作时既遵循某些词格的基本形式,又根据文意的需要大胆进行创新。词有偷声、减字、摊破、添字的技法,如《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摊破浣溪纱》、《添字采桑子》。这里既有歌人唱花腔的功劳,也反映了文人迅速接受民间信息的雅量和敢于进行格律单元新组合的创新精神。
   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词《千秋岁》有72字和71字两个格式,张先的“惜春更把残红折”是七字句,而秦观“花影乱,莺声碎”却改为两个三字句。《虞美人》有56字和58字两个格式,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九字句,而晏几道“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叶梦得“我也多情,无奈酒阑时。”却是六三句法和四五句法。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古人可以用停顿来代字,和现代汉语标点符号按字数计算的道理一样。如果这算是一条规律,那么还有哪些词牌的七字句可以变成两个三字句,哪些长句子可以拆成两个短句子,我们不尽应该关注,而且应借鉴。 因为,时代的潮流的激烈与紧迫就需要这样的节拍、韵律与短句,难道不应进行相关的深思。
   古人的创新一般以当时的古乐为参照,因而,现代诗人就应该以现代社会生活的新习俗和汉语声调的变化状况为依据,形成诗词创作的开放文化系统,既掌握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逐步放宽格律,才能多角度地把握诗歌随时风变化的内在规律。在这方面,宋代柳永词的创作过程,给予了我们开创性的启示。
    柳永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社会经过近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处于安定繁荣与丰富多彩的时期、因而能在一定艺术积累的历史条件下,对相应的历史变化与社会生活过程进行艺术的概括与总结是可能的。所以慢词(长调)的全面兴起,并探索新的体式,就成为宋词发展的已新潮流,从事其创作,聆听其演唱,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柳永顺应这一历史趋势,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词的体式,大量创作慢词,并取得了较为卓著的成就。
   李清照在《词论》中写道:“逮至本期,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其《乐章集》中除少数当时流行的小令如【玉楼春】、【巫山一段云】、【少年游】、【蝶恋花】等外,绝大多数都是长调,有不少词调还是他自创的。其中最长者如【戚氏】多至212字,该词音律和谐,优美动听,全词二十三韵,且大部分用平声韵,听起来如泣如诉。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所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与涵量,拓宽了词的题材范围。
    慢词曲折多变的音乐节奏也适合表现更为复杂的生活内容,更有助于词人直抒胸臆和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这种状况,与我们现在改革开放走科学发展的广阔社会现实状况是相同的,其优良传统应继承与发扬。
    当然,柳永对宋词创新的贡献,还在于以浅俗 、明了通畅的家常语言,冲击了宋初“耳熟其音,心昧其意”的士大夫雅词,配以了生动现实生活的新音。既变典雅为理俗,又扩大了宋词的影响层面,故“市井之人悦之”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说明 柳词并非一味浅俗,而是“雅不避俗、俗不伤雅、雅俗共赏” 的新层面。所以,应是我们值得借鉴的一条创作途径。因为,所反映的词语的通俗明快与大胆热烈的感情直白同样适应我们现代的社会生活,因而借鉴古人的创作经验,面向现今的社会潮流,我们的诗歌的创新之路,才会有继承与发展的广阔远景,否则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词至柳永为一变 ——浅谈柳永词的创新;

2.创新,必须把握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36

回帖

81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15
发表于 2023-1-17 04: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词和格律诗都讲究平仄押韵,但词在押韵方面却可平可仄,还可以换韵。词的句式特别灵活,既保留了整齐的句式,如《木兰花》是八个七字句,《浣溪沙》是六个七字句,又大量采用长短句,而且长短句的组合形式多样。词人在抒发情感时有很多词牌可供选择。表示了词相对于诗,在用韵和句法的使用上增加了自由度。欣赏佳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36

回帖

81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15
发表于 2023-1-17 04: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的创新一般以当时的古乐为参照,因而,现代诗人就应该以现代社会生活的新习俗和汉语声调的变化状况为依据,形成诗词创作的开放文化系统,既掌握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逐步放宽格律,才能多角度地把握诗歌随时风变化的内在规律。在这方面,宋代柳永词的创作过程,给予了我们开创性的启示。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63

回帖

7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19: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斗山斗士 发表于 2023-1-17 04:55
古人的创新一般以当时的古乐为参照,因而,现代诗人就应该以现代社会生活的新习俗和汉语声调的变化状况为依 ...

谢斗山斗士版主临帖审核、佳评、推荐!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63

回帖

7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19: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斗山斗士 发表于 2023-1-17 04:54
词和格律诗都讲究平仄押韵,但词在押韵方面却可平可仄,还可以换韵。词的句式特别灵活,既保留了整齐的句式 ...

谢斗山斗士版主临帖审核、赞赏文章观点,知音也!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