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古代诗人对月的描写取材是多元的,其艺术境界随不同境遇而有不同的飞跃与提升,因而是非线性美的理念。所以,给我们现改革开时代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优良的传统与借鉴,值得深思与吸收。
月亮的阴晴圆缺,以及在星空运行的具体状况,在我国古代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境与寄托,因而,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与雅号,例如:
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
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
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别称——《幼学琼林》);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
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
玉蟾(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
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
顾菟(阳鸟未出谷,顾菟半藏身——李白);
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以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感情因素,在诗人各种不同的境遇下可以适时组合,并用不同的艺术手法,烘托出不同的去国离乡的复杂感情与情怀。可以初步总结如下: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或者是诗人哀思的借托以及诗人心境的写照。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诗词。
由此可见,古代诗人对月的描写取材是多元的,其艺术境界随不同境遇而有不同的飞跃与提升,因而是非线性美的理念。所以,给我们现改革开时代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优良的传统与借鉴,值得深思与吸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