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野村夫 于 2023-6-9 14:59 编辑
第二十九回:高阳狂生郦食其投奔刘邦 献策民以食为天陈留夺粮(下)
然而,郦食其却并不看好项梁,他认为项梁虽然势力暂时强大,作战勇猛,声望极高,却并无远大志向,目标不明确,难成大事,并没有去投靠项梁,依然四处游荡,终日饮酒,天天喝得烂醉,最终为了生计,便在陈留县混了个看城门的差事。
然而,郦食其却不忘时时观察天下形势,他早就听闻刘邦为人仗义豁达,爱惜人才,善纳众言,深得民心,所以对刘邦的动向格外留意。郦食其认为,刘邦虽然当下实力不强、尚无多大名气,却是个可以成就大事之人,于是认定刘邦就是那个值得自己辅佐之人。当听到刘邦来到高阳的消息,郦食其便立刻前来起义军营地投奔刘邦。 刘邦本就不喜欢舞文弄墨之人,当他听萧何说郦食其是当地一名小有名气的儒生,满腹经纶,自视甚高,便从心里瞧不起这个郦食其。听见护卫通报郦食其前来求见,刘邦便打定主意故意捉弄他一番,看看这个“高阳狂生”郦食其究竟有多大能耐。 郦食其跟随护卫一直走进刘邦的居室,一进门顿时一怔。只见刘邦衣衫不整,头发凌乱,大咧咧地坐在卧榻上,伸着两条腿,正让两个侍女为他洗脚捶腿,郦食其看了心中十分不快,不由得皱起眉头,脸上现出不满的神色,并不对刘邦行大礼,只是挺身抱拳,说道:“高阳儒生郦食其前来拜见沛公!” 刘邦抬头看一眼郦食其,继续洗着脚说道:“嗯,你好啊郦先生,久闻大名,请随便坐,不必客气。” 其实,刘邦并没有叫仆人为郦食其备座,分明是故意怠慢这位来客。 郦食其哪里见过有人如此无礼,敢于这般轻慢自己,他看着刘邦,忍不住发怒道:“我曾听说沛公不爱读书,轻视文人,举止粗鲁,今日一见果然如此。沛公欲领兵西征,志在攻取咸阳称王关中,而今见沛公对待宾客如此傲慢无礼,不讲规矩,岂是成就大业之作为?依老夫看来,沛公的举止哪里是抗暴秦、打天下,您的言行举止分明是帮着朝廷皇帝攻打起义军矣!” 刘邦听郦食其毫不客气地说出这番话来,不由得心中一惊,方知这郦食其绝非一般夸夸空谈的儒生,确有真知灼见,急忙让侍女退下,自己穿上鞋子,整理衣衫站立起来,对郦食其躬身施了一礼,正色说道:“刘季有礼了,方才礼数不周,多有怠慢,还望郦先生原谅。先生请入座叙话。”遂将郦食其引入客厅入座。 刘邦知道郦食其嗜酒如命,遂命人端来酒菜,请郦食其坐在上座,二人边饮酒边纵论天下大事,谈得甚是欢畅。刘邦见郦食其果然知识渊博,通晓韬略,说起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不由得对眼前这位老先生刮目相看,于是向郦食其讨教西行良策。 郦食其端起酒杯一口喝干,抚着胡须回答道:“禀沛公,实不相瞒,起义军目前的情况老夫也略知一二,愿向沛公进言!” 刘邦说道:“请先生不吝赐教!” 郦食其略一思忖,对刘邦说道:“王者,以民为天,若一个君王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则离败亡不远矣;而民则以食为天,百姓有田地粮食,方才民心稳定,拥护君王。如今大军行军作战,也是同样道理,军队不可一日无粮,将士没有饭吃,必然军心涣散,斗志丧失,无法战胜敌人。沛公率大军进攻关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必须有充足的粮草供给,不然则寸步难行。陈留乃秦军屯粮之地,距此地仅六十里,因为紧靠秦军重镇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因而驻军不多,且皆是地方武装。依老夫之见,沛公应该首先全力攻下陈留,夺得粮草物资补充军需,然后再图西进,方可无虞!” 刘邦听了郦食其的建议,感到郦食其见解精辟,指出了问题的要害,对郦食其十分赏识,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即采纳了郦食其的主张,召集众将部署攻打陈留的事宜。
第二天,在郦食其的指引下,刘邦率起义军连夜自高阳县发兵,向西北方向急行军六十里到达陈留,趁天色未明,向陈留城发起突然进攻。陈留的秦军防备松懈,又是地方军战斗力不强,遭到突然袭击尚不知这股敌军来自何处,略作抵抗便弃城而逃。起义军进入城中,果然缴获大批粮草物资,解决了急需的军粮问题。刘邦大喜,为表示感谢,当即封郦食其为广野君(84),请郦食其留在自己身边担当谋臣。
郦食其见刘邦果然仗义宽厚,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十分感激,遂将自己的兄弟郦商(85)找来介绍给刘邦,劝说郦商辅助刘邦反秦。郦商也早就敬佩刘邦的为人,见兄长已经追随了刘邦,自然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兄长郦食其的建议,投在刘邦麾下为将,并将随身带领的五千人马一并交与刘邦统一指挥。刘邦一天内接受郦食其与郦商一文一武兄弟二人,十分欣喜,遂封郦商为起义军大将,领兵做先锋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郦食其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民以食为天”论断的人士,该论断高度概括和揭示了古代君王治国安邦之本,即大力发展农业,首先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社稷才能安定,江山才会稳固。郦食其的这一重要贡献永载史册。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84)因巨野县东北有座广野亭,因而刘邦封郦食其为“广野君”。 (85)郦商(?―公元前180年),高阳(今河南杞县)人,郦食其之弟,西汉初年名将,在汉中独自领兵平定陇西,侍奉汉高祖、汉惠帝两任皇帝,屡立战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