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滨,这是我唯一用到的真实姓名。他是个流浪儿,只有6岁的小男孩,整天穿着一身黑色的小棉袄,外面是没有外套的,因不到上学年龄,他不用上学。从冬季进来时就没有给他另做衣服,所以一身油光黑亮的他在院里四处活泼地跑动着,几乎每次见到他都会有他带来的嬉闹欢笑:一个皮实乐观可爱的小男孩。 我比他要大出十多岁,但因其他孩子都有学上,没到入学年龄的他时常会到我身边嬉耍一阵子。 第二年的三月末的一个周末下午,我坐在餐厅敞开的角门旁,在这背着冷风的地方感受着并没有多少温度的阳光。侯小滨伸出红冷的小手和我玩闹着,并看着房檐下那些冰流子上滴下的水滴——它们有节奏地一滴一滴落在屋檐下将要溶化的雪堆当中。有些在阳面小草已经露出了些许绿意,在日光和水的用作下显得格外鲜绿,并能听到从大餐厅传出来的舞曲声声。 第二天早晨吃饭时,人们却突然发现这个野孩子没了踪影,院里院外车站等处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只得作罢。聪明的小孩在这天气仍然寒冷的室外能够挺上多久?我想他不久就会再回到这里来,可越久就越没有了他的声音。如果这年他能去上学,成绩是不会太差的。从此我们就认为再也见不到了,因为这个社会有着大多的传说:被人拐走了。这算是好的传言了。 八年后的一个深冬的傍晚,福利院来了一个个子不高的青少年,要求值班人员让他在院里住上一宿,等明天上班后把他的户口取走。在岗值夜班的人因不认识他而拒绝了他的要求,这个外来的人便和工作者发生的口角,并发生了身体上的冲突。好在都是些拉扯,并无大碍,可从他口中说出的是:“我连牢房都坐过,我现在还怕谁!?” 后来他提到了我的名字双方才算停下了手,我到值班室时两人仍在喘着粗气。等把一切都弄明白,我怎么有点不敢相信他就是那个曾经走失的小男孩。可现实的确就是如此,你能改变它吗?经过我的证明他到了我屋同我在一张床上挤了一宿。这晚他向我讲述流浪在社会上的经历,整个过程我都感到熟悉中的他有了那么多的陌生,话中时常会在无意间流露出些许粗口,但不乏有些稳重在身体里,可已经没了小时候的那股灵气。 他因小时候习惯了在外流浪的生活,一旦走入群居带有条条框框的生活有些不太适应,好似挡住了他年幼好奇探索世界的目光。他那时就是感觉住在这里没意思,没几个人愿意跟他这个鼻涕孩子说话玩耍。他走出的第一站便是人群密集的火车站:有人是饿不死人的。要着吃的日子他没觉得有多么苦,可也有时会饿肚子,忍一下就过去。困了就在火车椅子下面、桥下、水泥管子当中,甚至墙根下随便铺上一块东西就可以。这期间也有大人不注意时随手顺到手的食物。没多久他流浪到了肇庆,因岁数小体力单薄常被“同行”驱逐,聪明的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比他大的流浪者为他撑腰,可代价是他要比那个大个的多跑腿,及上交自己一多半的“收入”,甭管那是要还是顺到手的。可这个保护伞太小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两一起就被一个五人团伙所控制,被指派的任务是以探风踩点为主,要饭为辅。 有活干活,无活时也可聚在一起吃喝玩牌。这些大哥几乎能轮流进小号,再从里面出来。随着地理的熟悉,他在那站住了脚,可团伙成员或是被动或是他主动地换了五至六波,大了的他也成行业中主力干将:除了行业门儿清外,也有了打的能力,对小的们也有了一定的号召力——可身体从头到腿至少留下的十余处的疤痕,而最终在一次偷盗中被群人捉住打了一顿后送到公安部门。未成年犯罪,案情不重,可惯犯的他仍被教养了起来。放出来之后,当地一些爱心人士给他安排了一个蹬三轮车的工作,为此他才回到老院取户口。 第二天他顺利从院里把他的户口带走了,踏着外面厚厚的积雪走了。 我想当初如果要有一份针对他这种心理的干涉和比较完善的人性化管理,可能我那天见到的他应该、一定不是这个样子。 对我们这些孩子的管理:管松了似乎对较顽皮的孩子不起什么作用,管重了又不是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可能记恨到管理者,包括基层的管理者。 我想我们聪明的人一定会想出个如寓教于乐,或现在所讲到的优质课一类的育人方法。 只要方法对路子,生活上有合理的保障,对孩子们科学合理的管理是对他们成长有好处的。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政策管理的细化,流浪的孩子会越来越少,更会有着身心安全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