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野村夫 于 2023-10-30 12:47 编辑
第八十九回:西楚霸王浴血战死乌江边 垓下大捷楚汉之争见分晓(下)
在这五名封侯的将领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赤泉侯杨喜,可谓是杨氏家族的一颗福星。封侯之后,杨家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延绵不绝,先后出过数位名人高官,杨喜的曾孙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婿,杨喜第八代孙杨震官至东汉司徒(即丞相),第九、第十、第十一代孙分别任太尉、司徒、司空,第十二代孙即大名鼎鼎的东汉文学家杨修,学识渊博,聪慧睿智,曾做过曹操的重要官员郎中、主簿,后因拥护曹植继位被曹操所杀。 七百八十余年之后,杨喜的第二十代孙(杨家第十九代孙、北周隋国公杨忠之子)杨坚,于公元581年登基称帝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公元590年,隋文帝杨坚继秦汉之后再次统一天下,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三百年群雄割据混战的动荡局面。在位期间,杨坚建立了进步的选官制度,发展了经济,开创了辉煌的“开皇盛世”,被少数民族尊为“圣人可汗”。国外学者将隋文帝杨坚与伟人毛泽东、孔子、蔡伦、秦始皇嬴政、老子、孟子等七人列入“影响人类进程100人”名单,名垂世界史册(164)。 令人感慨的是,争得项羽遗体的这五名汉军将领,竟全部是当年归降汉军的秦军骑兵将官,这不得不佩服汉王刘邦的宽容大度和善于用人,以降汉秦军骑兵为核心的汉军骑兵部队继当年的京索之战首胜项羽的骑兵之后,再立大功。 楚霸王项羽战死之后,汉王刘邦命樊哙、周勃、灌婴、夏侯婴等汉军大将率汉军继续向南进军,东渡长江追歼当地楚军的留守部队,夺取了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之后,招降会稽等各地的楚国官兵,楚国最后的抵抗势力很快遭到瓦解,汉军终于平定了楚国全境。 平定楚国后,刘邦正欲班师,却得到情报:地处楚国西南的临江王共尉不愿归顺刘邦,欲拥兵自重,称王独立。刘邦念及其父临江王共敖生前曾是农民起义首领,率先响应项梁起义,举兵反秦,战功显赫,且楚汉战争期间,共敖一直保持中立,从未协助项羽参与楚汉之争,因而对共敖父子抱有好感,便派使者至临江国都城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劝临江王共尉归顺汉国,没有想到共尉以“为楚霸王项羽复仇”为借口,拒绝归降。 汉王刘邦见天下即将统一之际,临江王共尉居然打着为项羽报仇的旗号,拒不接受劝降,胆敢与汉军抗衡,十分愤怒,决定以武力征服临江国。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任太尉卢绾为主将,将军刘贾为副将,率一支汉军进攻临江国都城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试图一举摧垮临江国的军队。但是共尉自恃自己的军队足够强大,占据有利地形,在江陵一带构筑防线,抗击汉军。卢绾、刘贾屡次组织汉军进攻江陵城均告失利,不得已向汉王刘邦请求支援,刘邦见卢绾、刘贾不能取胜,十分恼火,再派大将靳歙率援军向江陵发起进攻。 靳歙不愧为汉军名将,智勇双全,善用谋略,他到达临江前线之后,没有急于下令向江陵城发起强攻,而是首先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对临江王共尉身边的丞相、大司马等多位重要大臣晓以利害,成功劝其脱离共尉,归降了汉王,使共尉不知不觉间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靳歙见时机成熟,率汉军向江陵发起猛攻,在临江军归汉将领黄极中(165)的协助下,汉军最终攻克江陵,活捉了临江王共尉,将其押往洛阳。 临江之战既是垓下之战的延续,也是汉王刘邦统一天下、登基称帝前夕的最后一场重要战役,此战前后历时达数月之久,刘邦深恨共尉不降,使汉军遭受不小的损失,遂下令将共尉斩首示众,临江国遂灭。 至此,除汉国以外,项羽的楚国和他分封的其他十七路诸侯国或灭国,或归顺汉国,历时近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汉王刘邦的全面胜利宣告结束。 垓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最后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它既是楚汉战争的终点,也是汉朝逐步走向安定繁荣的起点。楚汉战争的胜利,宣告了秦末战乱动荡局面的结束,汉王刘邦继秦始皇嬴政之后再一次统一了中国,并且为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年奠定了基业。 然而,俗话说:创业艰难,守业更难,刘邦此后的道路并不平坦,处处充满了坎坷、风波和险恶。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164)有人把国外学者列入“影响人类进程100人”名单中的铁木真(成吉思汗)当成中国人而引以为傲,完全是谬误,铁木真是蒙古国人,蒙古帝国的“可汗”。 (165)黄极中,临江国将军,归汉后曾参加平定英布反叛之战立下战功,列西汉开国功臣榜第113名,受封“邔侯”qǐ,封地“邔侯国”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县一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