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静泊湖 于 2025-1-22 00:01 编辑
第十七回:申包胥拒赏赐退隐山林 楚国为求安全迁都鄀邑(三)
其实,楚昭王站在一国之君的高度,并不赞同申包胥的做法,他对大臣们说道:“申大夫不畏艰险跋涉千里奔赴秦国请求援助,是为忠;七天七夜不饮不食,哀哭连连感动秦毕公出兵援楚,是为义;不肯接受寡人的赏赐,这是不愿以功臣自居,是为廉。如此忠义高洁之举,实在难能可贵。然而,君王赏赐功臣是为勉励其善行与功德,激励众人为国家效力,也是寡人职权所在。如申大夫这般几次三番拒绝寡人赏赐,甚至携家隐匿他方,避而不见,这让寡人今后如何奖赏表彰有功之臣?那些为国立功的文武大臣又该如何自处?申大夫的这种做法委实不可效仿矣!” 然而楚昭王没有想到,他在奖赏以性命保护楚国法典《鸡次之典》的大夫蒙谷时,同样遭到拒绝。 这日,楚昭王召集大臣宣布道:“蒙谷大夫冒着生命危险,在吴军攻陷郢都的紧急时刻,保护了楚国法典《鸡次之典》,保证了朝廷执法有据,社稷安定,论功可比保全了一个国家。寡人决定赐予蒙谷执圭之爵,封地六百畛!” 听了楚王的赏赐,蒙谷谢绝道:“大王,保护楚国法典是微臣义不容辞的职责,我蒙谷不但是大王的臣子,亦是社稷之臣,楚国之臣,如今社稷安定,无所忧虑,我何需爵位官职与功名利禄?恕微臣不受大王的赏赐!” 蒙谷见楚昭王还要封赏他,便辞官隐居于郢都东北五百里的磨山(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从此再不进宫,令楚昭王嗟叹不已。 楚昭王最后奖赏的大臣是几次想杀他的郧邑令郧斗辛之弟郧斗怀。 大臣们听楚昭王竟要赏赐企图弑君之人,纷纷站出来表示反对,向楚昭王启奏道:“大王万万不可开此先例。郧斗怀不顾君臣之道,为一己之私要谋害大王,罪不容诛。大王没有按律惩处他,已是仁至义尽,如今还要赏赐他,这实在不合礼法!” 楚昭王对众臣说道:“此言差矣。以大德灭小怨,道也。(31)郧公斗辛出谋划策,甘冒风险,助寡人安全逃出楚国,安居于郧地,寡人才得以最终返回楚国。自古以来,凡有孝心者多为忠良之臣,郧公之弟郧斗怀冒死也要报杀父之仇,此乃孝道。郧斗怀后来明白自己的做法不当,毅然抛弃对寡人的仇恨,在抗击吴军的作战中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立下战功,对于这样的忠义孝道之人,寡人难道不该奖赏吗?” 注解: (31)意思是,以大的恩德来消除小的怨恨,是合乎道义的。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