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詞句注釋
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當時詩人在巴蜀,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君:對對方的尊稱,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您”。歸期:指回家的日期。巴山:泛指重慶一帶的山。重慶古代屬巴國。何當:何時能夠。盼望之詞。共:副詞,用在謂語前,相當於“一起”。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裏形容深夜秉燭長談。卻話:回頭說,追述。卻,一說還,再。白話譯文你若問我歸家的日期,我還沒有定期!今夜巴山淅瀝的夜雨,卻已漲滿秋池。幾時才相會共剪紅燭,在那西窗之下?再來細訴今夜巴山中,這聽雨的情思。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商隱滯留巴蜀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從詩歌的內容和所表現的情感來看,被懷念的當是與作者關係非常親密的人。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裏,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王晏媄的。李商隱於大中五年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晏媄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似乎更確切些。
作品鑒賞
此詩第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於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隻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並沒有說什麼愁,訴什麼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這個表示願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後“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