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不知道《西游记》原著是没有署名的,也不知道吴承恩是怎么成为作者的,更不知道学术界对吴承恩著《西游记》说发起一波接一波的强烈质疑。就连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竺洪波教授也不得不承认,《西游记》作者未成定论,请看《解放日报》文章
以及竺洪波教授发表的文章:
那么,为什么至今还有一些学者故意无视事实,一口咬定吴承恩就是作者?请看当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英德教授怎么说:
下面和大家讲讲,为什么《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一定是茅山道士阎希言师徒。
1、世德堂本《西游记》为什么未署名作者,而是注明“华阳洞天主人校”?
因为世德堂本《西游记》诞生之前,大闹天宫、九九八十一难故事已经具备,最后定稿人华阳洞天主人只是在过去版本基础上校订,所以未署名作者,而是注明“华阳洞天主人校”。
2、华阳洞天是什么地方?
“洞天”一词出自道教,道教有十大洞天之说,如王屋洞天、委羽洞天、西城洞天等等,其中有茅山华阳洞天。检索古籍文库,无论唐宋元明哪个朝代,无论道教经典还是文人墨客作品,数百条检索结果,华阳洞天都唯一指的是茅山,没有一个例外。
3、华阳洞天主人是谁?
陕西社科院已经退休的原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原哲学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胡义成研究员率先指出,结合华阳洞天对应茅山,以及世德堂本《西游记》和全真道的紧密关系,华阳洞天主人应该是茅山全真道士阎希言师徒。茅山过去没有全真道派,是阎希言来到茅山传播全真道。所以,华阳洞天主人只能是阎希言师徒,而不是茅山其他道士。4、黄新卫发现更多证据指向阎希言,非阎希言不能解释诸多谜团
(1)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关于武当山的详细描写,揭示作者必须去过武当山。
阎希言来茅山之前长期在湖北均州武当山(传说真武祖师修行处)修行,阎希言还在均州汉江边修建真武宫。所以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出现孙悟空去武当山向真武祖师般救兵的故事情节,以及对武当山的详细描写。
(2)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出现均州刘全进瓜故事,揭示作者必须长期在湖北均州生活。
刘全进瓜故事最早出现在元代杂剧《刘泉进瓜》,但是剧本内容已经遗失。现在各地还流传刘全进瓜的戏剧、故事、孝歌,内容有较大出入。
如很多戏剧、故事、孝歌并未提到刘全、李翠莲是均州人,有的说是山东曹州人,有的说是陕西户县人,秦腔传统戏《李翠莲上吊》说是陕西长安人等等。曹州刘全进瓜故事没有唐御妹李玉英,而是景春公主。户县刘全进瓜故事也没有唐御妹李玉英,而是名字相同的李翠莲公主。秦腔传统戏《李翠莲上吊》甚至没有唐御妹李玉英对应人物,李翠莲不是借尸还魂,而是直接复活,被唐王认作御妹。
近年来武当山南神道发现《刘全进瓜》手抄本,与世德堂本《西游记》中的故事最吻合:刘全、李翠莲都是均州人,都有唐御妹李玉英。
均州刘全进瓜在鄂西北是以待尸歌形(又称丧歌、孝歌)式存在的,待尸歌是死者下葬前几天,亲属夜间守灵时才唱的。待尸歌平时是不能唱的,被认为不吉利。
不是长期在武当山生活的阎希言,而仅仅是到武当山游玩过几天的人,几乎不可能听闻到均州刘全进瓜故事。
试想,吴承恩或其他人选即使到过武当山旅游,他们会为当地死者守灵吗?
而阎希言是道士,据记载,鄂西北民间死者家属会请道士为死者超度。
可以说,除了阎希言,就不可能从其他作者人选中,找出第二个参加均州死者葬礼的人。
即使吴承恩或者其他人选到过均州武当山,有机会听闻均州刘全进瓜故事,也没有理由按照这个版本写进《西游记》。因为,各地流传多个版本的刘全进瓜,吴承恩或其他人选有什么理由偏偏要把均州版写进书中?
华阳洞天主人、全真道、均州刘全进瓜,能同时解释这三点的,只有阎希言!
(3)山西方言揭示作者是山西人
不少山西网民发现,世德堂本《西游记》中有大量山西方言,并表示不解。如有人说:“吴承恩是不是山西人?看了《西游记》后,觉得其中很多语言压根就是山西方言,所以有这样的想法。”
还有人说“据说鲁迅说西游里面有很多是淮安方言,可我是山西人,我发现西游里面也有非常多我们这边的方言,到今天仍在使用,比如:不停当,相跟,我把你个什么什么,胡说散道,什么什么哩,扁食。我是这样理解的,明朝初期曾经有一次大移民,使得山西移民散布全国各地,顺带把一些方言也带了出去。所以说是不是淮安地方的方言,我持怀疑态度。”
过去早有学者杨秉祺、杨中发撰文指出,世德堂本《西游记》中有大量山西方言。
李安纲也曾撰文《为什么说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指出:我们是山西晋南人,在读《西游记》的时候,也发现小说采用了我们晋南的方言系统。而且我们也能够用晋南的方言词汇系统,来解决那些淮安方言词汇系统所解决不了的问题。
黄新卫发现,阎希言是山西蒲州人。蒲州就是今天晋南永济市。
(4)五台山秘魔岩揭示作者去过该地
世德堂本《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提到的五台山秘魔岩、峨眉山清凉洞、须弥山摩耳崖、昆仑山金霞岭,根据百度搜索和检索古籍,发现只有五台山秘魔岩真实存在,其余都是作者凭空杜撰。作者完全可以再凭空杜撰一个五台山不存在的岩洞或山岭名称,可是偏偏这个五台山秘魔岩真实存在,这说明他知道五台山有个秘魔岩。
据记载,阎希言自述家山西,二十七八时行贩燕市(今北京)。从地图上看,从蒲州(永济市)到燕市(北京),首先应该经过太原,再去北京。而五台山位于太原和北京之间,所以阎希言经过五台山是非常可能的。
(5)何道全注解的《心经》揭示作者去过终南山
陈洪发现: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开头的偈语“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显然,《西游记》中的《心经》并非从佛门抄来,而是把全真道士“无垢子何道全”所注解的《心经》迻录过来。不仅迻录了正文,而且把“老何”的“准跋语”中的这篇长偈也全文照搬了。
黄新卫发现,世德堂本《西游记》中还有三处文字出自何道全注解的《心经》。
可是明清注解世德堂本《西游记》的道士却不知道这些出自何道全注解的《心经》。——这说明何道全注解的《心经》流传范围很小,绝大多数道士看不到。
那么世德堂本《西游记》作者为什么能看到?
因为何道全在终南山修行,而据记载阎希言也去过终南山。
(6)阎希言独特的日常言论在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多处发现 据记载,他人向阎希言求教延年冲举方法,阎希言都避而不答,只是“劝人行阴骘,广施予,勿淫、勿杀、勿忧、勿恚(发怒的意思)、勿多思而已。……”
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多处发现“无忧无虑会元龙”、“但要三思戒怒欺”、“千思万虑终成妄”、“ 有缘洗尽忧疑病”、“绝念无思心自宁”、“这一去顿脱群思”、“无虑无忧来佛界”、“喜怒忧思须扫净”、“无爱无思自清净”以及孙悟空打杀喜怒爱思欲忧六贼,与阎希言“唯劝人……勿忧勿恚(发怒的意思)、勿多思而已”高度吻合!
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多处发现“古来阴骘能延寿”、“ 阴功须积三千”、“ 我出家人,积功累行”、“ 万圣千真皆积德”、“这场阴骘胜波罗”、“陛下,从此色欲少贪,阴功多积”、“积功须在慈悲念”、“但论积功累德,老孙送你一场大雨”,以及如来指出南赠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多贪多杀,多淫多诳,”与阎希言“唯劝人行阴骘,广施予,勿淫勿杀”高度吻合!
阎希言不仅身份最符合华阳洞天主人,而且可以非常合理地解释以上现象,其他人选不仅身份难以与华阳洞天主人挂上钩,而且很难甚至无法解释以上现象至少无法同时解释。可以肯定,最后定稿人一定是阎希言!
三、李春芳、李齐芳参与润色
沈承庆提出“华阳洞天主人”是早年在茅山读书的宰相李春芳,可以很好解释书中为什么有江淮方言,作者为什么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还熟知皇宫景象、官府机构、各种豪华美食,还熟悉道教。因此,得到一些学者及很多人赞同,近年来成为挑战吴承恩作者说的最有力竞争人选。
李安纲和胡义成都不赞同李春芳是“华阳洞天主人”,认为李春芳身份不符合华阳洞天主人,也没有能力和动机写出那些高深的全真道修行道理的。对此,黄新卫深表赞同。
但是,黄新卫认为,以阎希言的文学功底,不足以写出书中文笔华丽的诗词赋,其人生阅历,不足以写出皇宫景象、官府机构、各种豪华美食。阎希言不擅长、熟悉这些,就没必要在书中花相当篇幅写那些诗词赋,不必要细节写得那么真实具体,可以不写或者凭空杜撰。就如同他知道五台山有个秘魔岩,于是写进书中。而他不知道峨眉山、须弥山、昆仑山有哪些岩洞或山岭名称,于是凭空杜撰出清凉洞、摩耳崖、金霞岭。于是猜测阎希言校订《西游记》,请李春芳润色,添加诗词赋、完善细节。
黄新卫发现,李春芳告老还乡之后,在三茅洞天乾元观建玉皇阁焚修,与方外之流论养生之术,他不可能不结识修复乾元观的阎希言!他应该是阎希言的大施主、修复乾元观的赞助人,他极有可能是阎希言道门弟子。——胡义成提出的阎希言师徒,这个徒应该包括李春芳,只是过去从未发现阎希言与李春芳的关系。
黄新卫还发现,李春芳弟弟李齐芳精通中医的望色和切脉,还有医学专著,从而破解了世德堂本《西游记》中讲述怎么望色和切脉的片段等中医药知识。
黄新卫还认为,李春芳、李齐芳不仅参与世德堂本《西游记》润色,还参与陆西星《封神演义》润色,所以世德堂本《西游记》和陆西星《封神演义》两书有几十处相同或相近的诗词赋。
四、作者如果是道士,为什么书中猪八戒把道教祖师三清圣像扔进粪坑、为什么很多妖精是道士?是尊佛抑道,还是借佛传道?
一些人认为《西游记》中很多道士是妖精,书中尊佛抑道,作者不可能是道士。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说明他们研究不深入。
黄新卫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解答,请看黄新卫《西游记》考证,发布在中国武当网、四川文化网、山西省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等相关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