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越州西郭门外一村庄,因曾遍地樟树而被称为樟村。村庄四面环水,台门、石桥、石板路、石河坎相联,荡、湾、溇、畈交叉,这是个近二千人的大村。
樟村有点历史。“五改”即农田基本建设时,在溇底曾挖出明代遗物。村内大点的台门有三处,均有过辉煌;除本家外,最大的是大蒋家,就在小学右侧。台门及围墙已经拆除,过高低不一的两块石板大道地,一排四幢五开间大楼房且配有走廊,后面是一直一横的侧楼七幢,侧楼廊下有三个独立的溇底踏道,雨天出河埠头洗衣、洗菜、淘米可不受雨淋。居二是前村的沈家,有三进;一进平屋五间,二进楼房五间,三进大堂屋三间;台门尚保留部分,对着西江;后面是一溜竹园,长满翠竹。
樟村比较大,两条穿村而过的河流将村子分成三块:前村、中村和后村,这三块区域由前桥和后桥相连接。全村溇十多个,人家屋散布在这些溇的两边,地点多以溇取名。溇,水乡普遍存在,它较湾为小,是一种断河头。村中有园地、田地,屋前屋后有竹林、楝树、紫葡萄树及小菜地,屋前葡萄棚、屋侧丝瓜棚。后村有一大片自留地,称大园,是村中最大的园地。绕着大园向北行进,是后溇溇底,后溇北首紧挨着一排人家屋,对岸就没几户人家了。过溇底,北行便出村子,外面是一大片田畈,睛天可望见林村。大园半弧形坡地中间有条小石板路通往华溇;溇两边有几间人家屋,走出这些房屋,便是出村,那里也是一大片田畈,有条较阔的石板路直通小庙;小庙的河对面是洛村地界。
村里有二庙三庵。
大庙在村中部,因有小菩萨数百尊也称百子堂。坐北朝南,九开间大平屋,前有走廊,曾有三官堂、土地堂、关帝堂、百子堂等。南首有株大樟树,盛夏,树荫下凉风习习,睡午觉的人不少。大庙前后均为经改造后的田地,作为大队的试验田。大队被县种子公司认定为“良种繁育基地”,试验组成员经常去东湖农场培训,也有良种培育专家来村指导。
小庙在蛟河西侧,旧称镇龙殿,有三进:平房、大殿和座楼;座楼上曾有一灯塔,夜里守庙人点亮油璃灯,为行船者指明方向及方位。解放后留下的几间平房,大队买来碾米机,通上电,配上风箱和滕箩以及操作人员,成为大队轧米厂,为本村及邻近几个村子提供稻谷碾米及小麦或糯米磨粉服务。
三庵为前庵、后庵和赵家庵。
解放后这些庙、庵慢慢消失。庵仅保留庵堂,多余房屋改为生产队堆积间或整理成住人,和尚、尼姑还俗,成为社员,自食其力或新的劳动力。
樟村是典型的越州水乡,突出的是水和石。水分荡、江、河、湾、溇,后溇西首的后荡是一大片水面,靠近人家屋的水下有一排石暗坎,起“挡风水”作用;有一年大旱,石坎露出,几个小孩可从一端走到另一端。蛟河、西江夹着村庄,东荡、船溇、小溇将村子分为前中后三块。石有石板路、石萧墙、石桥、石柱、石牌坊、石路亭、石屋、石栅栏、石樑、石池、石踏道、石粪池、石窠(坟)、石河坎、石埠头、石渠。萧墙为越州特有,两边石柱凿槽,中间石板直立销牢作为外墙,防火防贼,常见于大人家。萧墙通常是三板,在村中部出现难得看到的五板萧墙,高达3米;据传,此地曾住过李姓阁老,有“石底船坊,画花粪池,马面踏道”之说。石萧墙、石桥、石柱、石牌坊、石栅栏、石樑、石池、石踏道均为台门的遗留。村内屋后的园地里分布着零星的石窠。
后桥北的大园西首的后庵,房屋有三进,右有竹园。庵的左边有个戏台也叫庙台,木大樑木台板石柱,柱子刻有对联,亭台楼阁,有“两龙戏珠”砖雕。庙台坐东朝西,西首有侧楼,专供贵人看戏;台前石板道地,可立着看戏或放长凳坐着看戏;道地的南首是河湾,可划着小船来看戏。每逢重要祭祀日,除烧香拜佛外还有唱戏文(即社戏),还有市集,热闹得狠。这块地方由此就叫庙湾。
庙湾往西不远就是本家汇头,本家台门在此,列樟村台门之三。台门坐北朝南,大门对着西江,两旁有两块旗杆石;旗杆台门在越州可谓是大户人家。台门有三进:门斗、大厅、座楼。台门没门只剩门斗,进去有块小道地,对面是大厅,大厅与二层楼一样高,厅内上方曾有块匾额,上书:懋恩堂,据传是清朝皇帝所赐。东西两边各有七间侧楼,靠右进去有条廊下过道属东首侧楼。台门右后方有个小池,原来作为污踏道用,也就是洗污布头、刷马桶等。台门最后是大池。小池大池全是石板彻成,临河是石栅栏,防贼防强盗;大池的围墙与石栅栏已拆除,直通大河,中间横铺一长条厚石板当桥,大小船可进出。
父亲的老家就在这里,那年去沪市喝表哥喜酒途中小远曾来过,他还有印象。接小远家的船停在大池,小叔及他的几个好友将家具搬上二楼第二个房间,这里即将成为小远的新家。
小远住下后很快熟悉了父亲的老家。老屋两楼两底,楼上他们兄弟各一间住人,小远楼下住娘娘;小叔的楼下是堂屋,共用,主要当过道。连接灶头间有个小天井,石板地;天井南有堵砖墙,墙下有一长条石,象是石樑;边上放着一盆万年青,靠灶头间有个石墩,对面堂前木窗下有个石凳,一边放着几只酒坛;沿北墙是屋檐,通往灶头间;灶头间后是一块园地,有两畦宽,北角有口大石池,对面有株楝树。园地外一条小路,北接道地和楼屋,南通庙湾。大门外原有的坐楼拆掉了,剩下的是一大块石板道地,十一队农忙时当晒谷场,大厅主要部分成生产队的仓库,放着农具及存放稻谷的竹围囤;一角用砖打起墙成一个房间,住着本家的一位远房堂哥,据称当年抗美援朝曾去过朝鲜。
老屋一侧相邻还有三家,五十兄弟俩及他们母亲、雷婶一家和铜匠一家。雷家二男一女,大儿大囡已成家不在这里住,小儿与小远同学,一年后不读了做起田畈。铜匠家一女二男,大囡还未出嫁,大儿子与小远同学,读完四年级也不读了,帮他父亲也就是铜匠做起小工。对面侧楼靠河,两间住着王姓年青俩夫妻,另三间是破旧的空楼堆杂物。台门下侧屋及台门斗住着三户人家,其中有一位五保户。大池西首围墙已拆掉,成石板道地,作为过道;大池北首过道上台阶便是小蒋家,有两楼三底,右侧是三间平房,左侧是围墙墙后搭批屋,住着四户人家。大池北首过道往西便是河沿头,南首原有个双面踏道,后在旁边又铺上几块大石板当作大踏道,北首有个污踏道;河沿头往西,沿园地,过晒场,再过小石桥,就是后溇。
老屋北有批屋住着阿关家,边上一间屋也是十一队仓库;仓库前的过道右侧是间批屋,即小蒋家围墙后的批屋,住着阿美家。阿关,瘦长的男孩比小远小一岁,下面有两个妹妹。阿美,圆脸的女孩,小小远三岁,下面有一妹一弟。阿关、阿美都是小远的队伙即玩伴,不过年过十二三,他(她)们就去帮大人干活了。
台门里与小远年龄相近的也就是六位,除了上面提到的外,还有一家就是本家远房堂哥的小孩,三男一女。大儿子与小远同龄,读到四年级也不读书了。其小儿子经常在廊下玩耍,长得清秀,很会搞;但意外无时不在,一天清晨,大厅一角传来一阵凄惨的哭声:“啊!我可怜的儿啊”,大家关切地望着那声音传来的地方,雷婶过去询问,才知原委:小儿子在田里搞时,不小心踩到棺材钉,那钉有锈,后来知道是破伤风所致。大家赶去帮忙,小远望着在板上挺着的他那紧闭双眼及洁白的面孔,眼泪突眶而出。小远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