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回复: 0

远去8/第二章 河头

[复制链接]

9

主题

0

回帖

10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9
发表于 2025-3-23 14: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
       小远家回到父亲的老屋,户口转为社供应户,也就是口粮由当地社队供应,粮油关系落实到庙湾的第十生产队(简称十队)。麦收季,从晒场背来分得的麦杆草和油菜杆晒干当柴。双抢季,从河岸头接收队里由船从田畈那里摇过来分给每家刚脱粒的稻草,背或拖到门口道地边上晒着;晒干后叠在堂屋一侧,当柴用。生产队分小麦、分稻谷,自取麻袋装满由小队仓库背到家,在堂屋一侧置一只七石缸专门放稻谷。米快吃完了,再联系邻居一起用小船运稻谷与小麦划船到小庙,将稻谷轧成米、小麦磨成粉。有了米糠,开始养鸡,从城里买来几只小鸡,用木条、竹条钉了只鸡笼,放在大门后的一角,由小远负责饲养看管。
       原来老灶头让小叔用,母亲托人请来会打灶的泥水作(即泥工师傅),讲好价钿,即市行情价。在灶间另一侧打一口双眼灶,灶台左右各放一只尺六(铁)锅,中间置一只钢精汤锅(即铝汤锅,考究人家用铜汤锅)。立石板一块用于灰仓,湖泥中加入笼糠练透打起灶肚,几根铁条作灶栅;用篾砖、石灰打起烟囱,再用石灰盖面刷边。旁边再糊一只缸灶,用于炒菜。
       越州乡下人家的大灶有讲究,依墙而砌,灶的大小依人口多少而定,有双眼灶和三眼灶之分,还是一种另类叫带子灶,也就是在双眼灶旁边再加个能安放小镬的灶。
       大灶操作者站位一方叫灶上,烧火人一方叫灶下。灶上一边,以双眼灶为例,两只镬中间一字排列,操作人身靠的叫灶栏,灶栏与镬边是排废水的水界流,水界流一般通出墙外,有个短短的直角梯形出口依附在墙上叫水界巴。灶栏一般木材铺设,宽约十五公分,方便碗碟搁放。镬的另一面,下部是烟柜壁,上部是一个柜型凹窝,叫灶窝膛,内可放锅铲、料斗、印糕扳、幹面杖等炊事用具以及各种调料瓶罐。两只鑊与烟柜壁之间形成的三角区,设有一只汤锅,三眼灶则有二只汤锅。
       从灶下位置看,鑊下是灶肚,是燃烧柴禾产生热量的部位。汤锅大部表面埋在灶体中,只有小部份裸露在灶肚中接受热量,所以汤锅水常只温热而不沸,仅能提供热水,供烧煮时添水、洗漱等用。灶肚有一矩形缺口,叫灶肚门,可递入燃料和扒出燃灰,在燃烧过程中排出热烟,流入空气助燃。灶肚门外部,上是烟柜,下是灰仓。灰仓用于从灶肚扒出的燃灰积储。上部烟柜是燃烧时烟的排放通道。烟柜接通直通屋外的烟囱,从而烟从灶肚门入烟柜,经烟柜入烟囱而排出屋外。烟柜上面与烟囱交接处有一灶司堂,内贴灶司菩萨画像。通常年边有人上门来推销灶司菩萨画像。灶司堂有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横披是:“东厨司命”。前面一平台可放祭灶供品,香炉燭台。烟柜侧面空白处,常绘有锦鲤,蟠桃,冬笋,公鸡等吉祥图案。
       鑊的正上方,有一木架子悬挂在房屋椽梁上,叫镬盖架,用于搁放锅盖,悬挂饭架(竹制)之用。灶下还备有烧火工具:火钳、火添丫叉,有的还配竹制吹火筒。灶上配套炊具有大小和高低分档的镬盖、蒸笼、淘锅、镬戗、铜勺、料斗等炊具。
       镬的大小,以尺寸來分,如大镬尺八,小镬尺四,中镬尺六。遇到过年或红白大事,三只锅同时启用。最大的尺八镬可烧鹅,整只猪头,大块肉,烧粽子等可用。中镬尺六可煮饭,小镬尺四可用于炒菜。同一尺寸的镬还有深、浅之分,各家据需要配置。
       作头师傅在你家干活,中饭得在东家吃。小远母亲借用小叔家的灶烧饭做菜,还叫小远去前桥的小店打来老酒。请师傅吃的菜一般得多做一只,因为越州有习俗:作头师傅吃饭时会将和饭剩下一碗不去动筷,完整地留给东家。
       买来水缸一只,做只木盖,原有老家具中找了一顶条桌,放在灶头一侧用于切菜,下搁上一块木板放砧板薄刀。用水则是拿只铅桶一早直接从河沿头下的踏道里拎来干净河水,倒满水缸,多余则放在灶上的石板上即用。
       蔬菜,有些是从邻居那里买,有时周围邻居也会送来点自留地里可上市的新菜让小远他们尝鲜;再就是去集市上购买。鱼虾,河头有捕鱼船过来可叫住购买,或者到蛟村大桥下的鱼市去买,蛟村是渔业村。出市(赶集)主要是步行八里到西郭门头,那里有商店和摊贩。每月上旬父亲拿到工资就通过邮局汇款过来,有时寄点干海货,如龙头烤、带鱼丝、乌贼干、鲞、海带等。西郭邮局,在吊桥脚的一间平房里,一个柜台、一只木架再加一位女营业员。汇款单或包裹单先由邮递员送到老屋,小远母亲签收后,让小远抽空拿母亲的印章去取,顺便在摊贩那里带点蔬菜回来。
       村里前桥下有家个人小店,离小学不远;经营日杂品,主要有煤油、老酒、酱油、醋、盐、糖、肥皂、草纸、火柴、针线。柜台上摆放着几只大口瓶,内装吃食,瓶外贴着白纸,写有糖果香糕等字样。小远上学空余时,会随几个同学来逛小店,有人会掏腰包买点吃食。
       后来供销社在前村开了家稍大的商店,除日用品外,还有食品、布匹、农具、农资等。小远随同学来这里玩,看到较丰富的另食,如香糕、椒盐烧饼、姜结糖、油三子、京枣、冬米胖等。小远买了一小包京枣,还没回到学校,就被几个随行的同学分吃光了。
农忙前夕供销社专门组织船店经过各村,就近选购买卖更加便利。
       出市还有一处是水路,可到三里外的东镇,但需要事先联系再搭船去。东镇的集市要比西郭门头热闹,店铺也更多。樟村养的猪,主要是用大船送到东镇的生猪收购站。到了收购站的河踏道,将船撑住;前面两人各扯一只耳,后面一人拉抬尾巴,随着活猪发出的“咕喇喇,咕喇喇”的惨叫声,三人将活猪拉扯上岸,歇会再一口气拉到收购台磅上按住称重,收购员估刀头,报“六三刀”,然后用剪刀“嚓嚓”几下在猪肚上剪个标记,记录员在收购单上记下户名、刀头、重量,一联给养猪户;收购员对旁边看着猪的几个人说:把猪拉到栏里。刚才拉猪的三人将猪拉到旁边的猪栏里。养猪户来到后面的结算柜台,将收购单递上,里面坐着的会计“啪啪啪”算盘一打,将付款金额填在单上递给坐在对面的出纳,出纳从抽屉中取出钱说了声:五十三元陆角五分,拿好了;将一叠钱递给养猪户,养猪户数了下说:对咯,谢谢!就离开。后面传来猪的惨叫声,又一只活猪被送上岸来。
       小远家的廊下也是过路通道,常有阉鸡师傅、磨刀师傅、补碗师傅、捉漏师傅、铜匠担、换糖担等人经过。小雄鸡需要阉割成仙鸡,肉才好吃。每到要阉鸡时,母亲提醒小远看牢并叫住阉鸡师傅。看到挎背包肩搭网兜的师傅经过,小远就叫:“师傅师傅,伢有鸡要阉”,师傅立马站住,说:“哪几只”,小远一指,师傅用网兜“叭”一兜,就捉住几只;然后坐下来,从网兜里捉出一只小雄鸡,然后取出特制工具,在鸡胁下拔去一些毛,用刀开个小洞,再用特制工具绷开,拿个小刀和摄子一捣鼓,然后取出一粒白色的东西,用几根鸡毛堵住洞口就放下鸡,说:“让它们歇一会就不要紧了”,小远在旁边看热闹,母亲付了钱。阉鸡师傅起身,吆喝了声“阉鸡呵阉鸡”,有时附近还有生意,若没人回应就走了。
       “磨剪刀、呛扑刀”这是磨刀师傅的吆喝声,他肩上扛着磨刀凳,凳架上有磨刀石,凳头挂着只小斗桶,凳脚旁还有个小箱子,当然是放工具的。“修缸呵补甏,碗要勿要补”,这是补碗师傅的吆喝声,他肩背着个搭扑,里面是大大小小的工具。“漏要勿要捉,烟灰要勿要掸”,这是捉漏师傅的吆喝声,他差不多是空手党,工具主家出;掸烟灰是指捅烟囱。
       比起阉鸡、磨刀、补碗师傅,铜匠师傅的铜匠担更有讲究,担前头是长方形木柜,几层抽屉里放着工具,如榔头、钻子、钳子、锉刀、凿子等,木柜上端悬空架设的横档上串着十几块铜片,既是“唤头”,又是修补铜器和配备钥匙用的材料。后头是个木架子,上下两层,上层安放一只小炉子,下层堆放煤炭。放下担子干活时,生起炉火,把前担木柜当工作台。铜匠师傅挑担走街串村,不必吆喝,靠”唤头“,挑担一走就发出“罄灵哐啷”,大家一听便知铜匠担来了。
       换糖担是孩子们的最爱,每当“咚咚咚,咚咚咚”拨浪鼓声响起,小孩子们从各家跑出来,围在担前问换糖人:要什么?可换到什么?听到回复后,大家纷纷冲进家去,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有的事先悄悄地将东西藏在某个地方,然后拿着废铜烂铁、牙膏皮、猪骨头、小药瓶,一小团头发来到货郎担前;换糖人接过小孩递过来的废品,看废品能值多少钱就用换糖人特有的糖刀对着糖铲在麦芽糖边沿上用力一敲,“笃”敲下一块薄薄的麦芽糖;这时小孩子盯着,嘴里嚷着“多些多些”,接着立马把麦芽糖朝嘴里一放,怕谁抢了去似的,那甜味真是美极了。
       一天,胖米师傅挑着米胖机和风箱路过廊下,吆喝了声:“胖米胖哉”,家里的小孩们纷纷汇集过来,大人随之跟来;经询问,几家决定要胖,马上拿来米、六谷、干的年糕片排队。师傅将小远母亲提供的晚米倒入米胖机,加点糖精,锁住机尾,将米胖机架好,边拉风箱边摇动米胖机;师傅看着米胖机头里的表针,过了一会,他将米胖机支开,套上麻袋,喊了声:“响哉”,用铁棒一捅机尾,“嘭”地一声,烟雾四起,大家围拢过来,米胖袋里袋外一地,师傅将胖好的米胖倒入小远提供的盆里,母亲抓起一把分送给旁边看热闹的小人和大人。小孩子们吃着嚷着:介好吃咯,真当好吃。有小孩眼巴巴地恳求母亲:伢也要胖;母亲没法,只好回家找东西凑钞票。
       陌生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已是第二年,四年级将读完,班里的女孩本来就少,男孩大多不读帮大人干活去了。五年级只剩下三个学生,老师将小远他们并入四年级,坐在前排学习。老师教完低年级让他们做作业,再来教高年级,这称之为复式班。教室在楼上,学生十多个。五年级的三人只有小远是常客,另两人三天捕鱼二天晒网。
       水乡陆路交通十分不便,去城里要路过一条大河,就在蛟村南边,上城要摆渡,一只大木船系着一条粗麻绳,人下船坐好后,自己拉着绳让渡船前行,到岸停稳自己爬上岸去;大人担心通常不让小孩上城。一天老师说:蛟村大桥明天开通迎接国庆。大家都兴奋起来,喊道明天去看热闹罗。第二天中午小远中饭吃完马上赶到学校,一帮人就出发了。转出大队间,进入石板路,两边田畈晚稻生长良好,一望无际的稻田使人兴奋,这帮人跨过化龙桥,进入蛟村。蛟村比樟村小多了,走过园地,穿过两边人家屋的石板路,突然一条大河出现,左边就是新建的水泥大桥,近二百米长,桥下有几个桥墩,高高地将桥面顶起;桥两边是水泥栏,二米多宽,两边水泥阶梯连接大石板路面,甚是雄伟。大家走到桥上东张张西望望,东是辽阔的梅山江,西是官渡,桥下不远外有道竹箔,这是一种竹制鱼栅,防止鱼逃荡,用竹片编成竹帘,用水底的竹桩固定,并装有箔门,以便于船舶通行。桥南是一片田畈,再往前是观村;北首自然是蛟村了。大家从桥北走到桥南,下桥再走上桥到桥北,四面再望了一下,就下桥回学校了。
       学校组织进城有几次,主要还是清明节、看电影和参观。清明前一天各班制作花圈和小白花,次日一早,在老师的带领下分班级排队步行进城,去龙山烈士陵园扫墓。上城看电影,则是在老师带领下排队步行进城,来到大街中段的县前街鲁迅电影院,观看教育片。小远他们的对外参观,是步行到大街后端,观巷参观泥塑收租院展览,小远了解到地主的剥削手段以及当年恶霸地主的凶狠与残忍。
       秋天到来,气温恢复常态,河头端着吃饭的人又多起来了,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专门盯的是吃啥和饭,其实差不多都是干菜或短或长而已。
       烧饭时,淘好的米下锅加适量的水,放上饭架,上面放碗霉苋菜梗、小鲫鱼、乌干菜、手揑菜、碗缝中塞几块蕃薯、烧半小时左右,待镬边溢出米汤浦干,等七八分钟烧个饭镬煲,稍后揭开镬盖,一股霉香、干菜香扑鼻而來,小鲫鱼上撒上葱花又是一香。先啃香香糯糯的焐蕃薯;吃好饭,贴着锅底还有更香的镬焦。若是煮饭前动过油锅(用油炒过菜),那形成的鑊焦,嫩黄而不焦黑,味道更纯正。一发现鑊焦,有小孩子们你抢我夺争着吃。
       一天傍晚,一个中年男子拎着一袋东西走进台门经询问来到廊下,小远看到惊喜地说:“李叔,您怎么来了,怎样被您找到伢家的?”,小远母亲迎了出来,请他进入灶间,倒茶烧点心,李叔看到小远兄妹均在,很是高兴,“呵,长高了不少”,“乡下过得还好么?”随着聊起家常来;李叔将网袋的几只新鲜梭子蟹倒出来,说:“这次来越州开订货会议,顺便带了几只蟹,大家尝尝,刚从渔船上弄来的”,母亲让小远将蟹清蒸,自己做了饭炒了几只菜,倒了点老酒,全家围着李叔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餐,饭后,李叔看了看小远的家,对小远母亲说:“嫂子,我要回去了”,小远母亲说:“有些夜了,路不好走,让小远陪着你去”,李叔说:“嗯,诺勿话,我也要小远陪我去,招待所住一晚,那里不错,明天一早让他自己回来”,母亲说:“好咯”。小远就陪着李叔回城。已过傍晚,两人走石板路过石桥再还是走石板路。过前桥出樟村,到蛟村,过蛟村大桥,穿过观村,过雷达部队、渎村、油库,爬上铁路桥,下去便是西郭门头;过吊桥,越过马路,左拐进入内马路,过锅厂、汽车站、大修厂、大通学堂,过府山桥左拐,沿山脚;一路上一大一小边走边聊,天黑下来了,一个大门映入眼帘,头抬起一瞧,门框上书:越州专署交际处。两人跨进门槛,小远惊讶:呵,园林。这里原是五百年张园,有假山、石池、石桥、牌坊,雕花的木楼,桂花树发出阵阵花香。李叔领着小远走到住宿的房间,让小远洗脸洗脚先睡觉,他要去开会。第二天一早起,洗漱完毕,李叔领小远去了餐厅;早餐品种丰富,豆浆、油条、春卷、小笼、肉包、面包、稀饭、油汆花生米、什锦菜、酱瓜,小远还是第一次品尝春卷,记忆犹新。饭后李叔送小远走出交际处,小远告别李叔回家。
       冬天来临,离小远他们最期盼过年不远了。不管如何,各家总是积攒最好的东西用以过年请客,过年也是人们对生活的希望。
       进入腊月,人们开始忙起来了。小远母亲听邻居们的意见,先准备做酒,因为以前有做甜酒酿的经验。小远将队里分来的糯谷背到轧米厂轧成糯米,准备一只缸及稻草编出的盖,酒药捣碎备用。借来蒸桶,糯米蒸好凉水一淋倒在缸内,洒上酒药拌均,中间挖个窝,盖好草盖,周围用稻草塞实保温,几天后酒香飘出,开盖看窝里水满,再按比例加上从大河江里取来的活水,搅拌一下盖牢保温;待米饭上浮发酵透,用手一醮放在嘴里品尝,成了;撤去保温,便可食用,随吃随吊。母亲还灌在瓶里送邻居品尝。酒糟也是好东西,早饭做酒糟板糊头,用酒糟做糟肉糟鱼干。
       接下来将晚谷轧成米、浸米,准备做年糕。轧糯米粉(燥粉),小远家则是磨水磨粉,石磨手工带水夹浆磨,袋口扎牢,米浆流入布袋,扎紧挂在梯子上沥水;次日一早取出后直接用或分成小块晒干后装入饭锡锅以后用。
       接着就是掸尘,“二十掸尘甭捡日子”,屋里屋外,竹稍绑在晾衣杆上掸篷尘。废旧东西一次性处理,屋外收旧人吆喝声起,小孩子乘机捞实惠。掸了尘,则趁有太阳,洗洗刷刷,衣裳床单被单枕套、饭盖饭架板凳桌椅,道地上遍布竹杆,杆上晾满衣裳床单被单枕套。
       几户人家合拼舂年糕,选择主家,有时也会轮流。请师傅来做,大灶烧着,年糕粉蒸熟,倒在石捣臼里,一个用木制捣杵舂,“嘭嘭”,一人用双手在水盆里醮水捧一下杵头,再迅速将糕团翻个身;舂透后,那个醮水人将糕团倒在干净的木板上。年糕师傅将糕团搓揉几下搓成长条摘成小团,帮手们接过小团搓成条,然后用印糕板一按成年糕,摊在晒匾上冷却后叠起。年糕师傅的巧手一搓一捏,做成糕鸡,取乌豇豆做眼睛。小孩们则趁热拿起一条年糕往嘴里塞,一边喳呼着:贼好吃。
       事先买好粽子箬苎麻,烧开水泡棕子箬,冷落浸透洗净,廊下桌上放着铜盘脸盆再加大海碗,铜盘里放箬叶麻丝,脸盆里则装着糯米加小碗,大海碗内盛满红枣及乌豇豆。几户人家围在一起裹棕子,红枣棕用来请菩萨祭祖,白米棕、乌豇豆棕自己吃。晚上淘锅大灶大柴烧包好的棕子,早上捞出沥水数个搓扎成串,十二只一串,若有闰月,有一串得十三只,然后将它们一串串地挂在晾衣杆上。
       进入廿一二,赶集购年货买新衣裳。集市上摆满各种摊位,琳琅满目。诸如服装鞋帽箱包,春联年画红纸灯笼,蜡烛清香元宝,生屠即活的鸡、鸭、白狗(鹅),猪肉牛肉,青菜萝卜茭白芋艿段笋藕菩荠黄韭等新鲜蔬菜,河鲜海鲜,黄鱼鲞明脯鱼干等干货,腌菜酱瓜榨菜咸蟹咸带鱼等腌货,瓜子花生罗汉豆番薯片年糕胖等各种炒货,红枣桂圆荔枝莲子栗子柿饼藕粉香肠火腿等土特产,白糖红糖香糕酥糖京枣小烧饼等副食品,豆腐豆腐干千张油豆腐素几等豆制品,老酒酱油米醋红酱等酿造品,还有碗盘筷杯煤炉铁锅锅铲锅盖饭架火钳蒲扇等日用品。摊位前站满了人,家庭主妇、中年男子、青年男女、老人小孩一齐来到,到处人山人海,人挤人。
       廿二三队里杀猪分肉。廿三夜请灶司菩萨上天汇报。廿四五装扮鸡鸭白狗,请大菩萨前剖出。接下来,拣日子请大菩萨(祝福菩萨)、请祖宗也称做冷羹饭。再接下去则是年三十请灶司菩萨句来、烧年夜饭、分岁、放炮仗去旧迎新。
       小远家简单,只是准备自吃的,请菩萨做羹饭比较讲究,小远母亲城里人根本不懂,那就让娘娘小叔费心了。小远家里杀两只仙鸡,一只白切一只虾油,做一小甏鲞冻肉。母亲买来芝麻、板油、白糖,芝麻炒香放凉捣碎,板油风干撕去外衣,将芝麻白糖拌在板油里,用手搓揉,然后捏成团,这就是猪油汤团馅。年廿八父亲回来,由他主做年夜饭。鳗干清蒸凉后撕开去剌;做只黄韭肉丝小炒;包春卷、炸几只春卷;红烧条鱼有寓意:年年有余;放个腌菜开洋汤;端上白切鸡、鲞冻肉,开加饭一瓶归父亲;再开善酿一瓶归小远兄妹及母亲;开吃前,父亲提议:端起碗,为明年更好干杯!善酿甘甜后劲足,小远他们喝完后有醉的感觉。分岁后母亲发押岁钱,新一角纸币每人二张。大家马上将押岁钱放在枕头下,旁边放好新衣裳;然后母亲取出水磨粉打湿捏透成团,猪油馅放在旁边,大家围在一起包汤团、有的包有的搓,整齐地摆在湿纱布上,将多余的纱布一折盖在已包好的汤团上,继续包,直至包足数量,小远家初一吃的是宁波猪油汤团。
       初一早上穿上新衣,向大辈拜年。来到灶间,母亲已在大灶上放好汤团,大家坐下开吃,吃完汤团,小远他们这帮孩子总是拿着押岁钱结伴步行进城。来到大街凑热闹,大街两旁各种摊位,又见人流涌动,小远他们看看停停,谈论着;来到东街热闹场停下,那里有好几处,看万花筒、打枪、套圈等,小吃店里挤满了人。小远这帮人最后各买只吹气泡回家,更好笑的是,在路上待不住就拿起吹气泡比谁能吹得更大,结果悲剧发生,“嘭”的一声,前功尽弃,再没有象上城时的兴奋了。中餐、晚餐往往年夜饭菜肴的再热一下或再添一二只春卷小炒。晚餐后大人往往催孩子们马上回家就寝,称初一是“赶鸡岁”。
       正月里越州家宴即办酒的菜肴共十碗,称“十碗头”。八仙桌上摆好十碗和饭,一桌八人,寓意“十全十美”。
       “十碗头”九菜一汤,充分体现本地菜的特色:咸臭鲜香,也就是醉糟酱霉臭。
       上桌第一碗(二六碗)“什锦(三鲜)”,第二碗“肉丝小炒”,第三碗“醋溜鱼”,接着上“三扣”即:扣鸡、扣鹅、扣肉,是“十碗头”中最扎实重头菜,第七碗“炒时件”,另两碗根据季节随化,最后是盛在大海碗里的腌菜汤。
       什锦:鱼圆、肉圆,配以蛋皮、猪肚片、笋片、黑木耳、肉皮、河虾、葱段等,色彩漂亮,寓意吉祥。有炒什锦和汤什锦两种。
       小炒:黄芽韭菜、笋丝和肉丝加料酒、酱油煸炒而成,盛起时别忘加匙羹米醋,爽口鲜香。
       中炒:九心芥菜(手工自腌)切段与萝卜片、肉片同炒,加料酒、放点白糖,鲜而不腻。
       醋溜鱼:选用鉴湖水系所产的胖头鱼,肉质活络。大鱼头切块,配以萝卜片,放点酱油、白糖,熟时加醋并勾芡,撒上葱花、胡椒粉,香鲜酸甜。
       扣鸡:碗底撒上花椒码上白鲞块一层放点白糖生姜丝后放熟越鸡块,洒上料酒,上锅蒸,上桌时取另一只碗扣上翻到新碗上;此菜鲜美咸香,肉质软滑,风味独特。扣鹅也类似。
       扣肉:五花肉切成方块煮熟,皮朝下切成薄片,在油锅过一下使皮有点焦出掉点肉油,放在碗底加点白糖料酒,再放入浸泡洗净的黄花菜或九心芥菜(手工自腌),若用浸泡过的黄花菜打底,则需放点咸头,入锅蒸透,取出来放碗与扣鸡同;此菜入口即花,油而不腻,带有腌菜的咸鲜或黄花菜的清香。
       炒时件:煮熟的鸡内脏,或其他家禽,配以韭芽、豆腐干、笋同炒;体现越州人节俭精明。做“十碗头”要用鸡、鸭、鹅,其内脏俗称“时件”。
       腌菜汤:从腌菜缸里取出腌菜,洗净切成段,放入水,煮开;条件好点可放段笋片或几只开洋,此菜爽脆清口去油腻。腌菜汤端上,人客就知晓这酒席将结束。
       越州人正月里招待人客的点心俗称“十盘头”,与“十碗头”相配。
       瓜子、花生、棕子、年糕、咸盘、甜盘、麻团两盘;其余随化。
       棕子用水煮熟用棕绳解成全刀块;年糕用水煮熟用线解成小块。
       甜盘:白糖,用来蘸棕子、年糕和麻团。
       咸盘:虾油时件,即用虾油浸过的家禽内脏,捞出切成片。
       麻团:以糯米粉为主料,搓成圆子入沸水锅中汆煮,至圆子浮在水面,捞起盛入有白糖、芝麻的盘子中,使圆子均匀地粘上白糖、芝麻;吃起来香甜滑嫩,绵糯爽口。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按当地风俗,人客通常十点过些到,十盘头(上点心)端出,灶头晏饭准备。晏饭吃好,桌子收拢,大家聊天。一会儿,人客说要走,主人会挽留:点心吃了再走。二点多青菜炒年糕或黄韭肉丝炒年糕端上,人客吃完下点心,知道该回去了,双方说些离别语并邀请主人去做客。
       根据请客的次数、人数以及档次,这些食材都得事先准备好。
       初二开始做人客,年前备好的包头和安排,先重后轻外加补上。
       小远家的人客主要是大姑,人客只有他们来,另外上海去不起,一是时间、二是费用。小远三叔几乎年年来老家看望老娘,年底来则年夜饭在娘娘那里吃;年外来则在二哥家吃,三叔的酒量与小远父亲相当,两人也有半天可以吃。正月初头,大姑带着几个儿女来看娘,然后与三叔及小远两兄弟一起去大姑家做人客。这一年大姑没来,三叔及小远两兄弟由表姐表哥领着,先步行到火车站坐上沪甬棚车,即临时改作载人的货车,尽管如此,还是人挤人;到皋埠站下车,沿着铁路步行,到凡江那路叉口左拐走石板路,路坡上望去一条类似纤道的石桥,表姐说:“这是廿眼桥,有廿个桥洞,但伢没数过,估计要多”,小远说:“介窄咯,落雪怎样走?”,表哥说:“积雪有人会扫咯”;走过桥,桥下有棵大樟树,茂密的树枝下是两间小屋,表哥说:“这原来是个庙,现在关了”;绕过庙,向前再过两个小村庄就到丽村。村头便是姑姑家,姑姑子女多,老屋的一侧,廊下打起墙作为吃饭间,里面仅是两间,搭起阁楼睡人。越州风俗:娘家阿侄大人客,三叔及小远他们的到来,姑姑姑夫招待热情,十盘头凑不齐也里弄些咸盘甜盘,麻团花生瓜子、咸鸡胗当过酒坯,泡上茶;小人客待不住,由表姐表哥领着逛向村去。晚饭算不上丰盛但货色新鲜十足,姑夫称之“本质和饭”:自己养的仙鸡现杀白切、自留地里拔来萝卜加上自己的手捏菜做中炒、去村里捕鱼人家买点可现捕河虾做成盐水虾、酥烂的红烧蹄胖,再加三鲜汤一大海,自做的米酒那个香,吃得小远他们直喊:鲜香酥,三叔吃了不想走。小远他们住了一晚次日回家;三叔则留下,多住几日再直接回沪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