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崂山道士》赏析 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道”是一种信仰,是在以黄老哲学为理论的基础上,承袭了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而演化的一种道教信仰。古代帝王和士大夫们大多信道,认为服用了以道教仙术炼制而成的丹药后,可以长生不老。因此,道与神仙、法术有着千丝万缕紧密相连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于是在民间传说中,自然也就流传了许多求道成仙的故事。《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讲的就是一个富家子弟王生,上山求仙学道的故事。 《崂山道士》故事短小精炼,虽不足千字,却寓意深刻。无论是作品的艺术性或主题意义,在整部《聊斋志异》中均属上乘之作。也是流传最广,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经典故事。 “富二代”王生去崂山拜一道士为师,痴心要跟他学法术。可这位道士慧眼识出王生根本就不是学法术的料,最终也是因王生自己“癞唧唧”的才被道士勉强留在了道观中。道士也不向王生授传什么“法术”,只是让他每天去砍柴。最终王生实在难以忍受,只得向道士辞行。临行前他恳求道士授传自己“穿墙”之术。道士同意了并当场予以指点,王生果然学成。当他兴高采烈返回家中给妻子作演示时,却一头撞在了墙上。…… 《劳山道士》情节内容跌宕起伏,颇有亮点。故事中主角也只有王生和道士二人。他俩的形象刻画的十分生动鲜明,颇有典型意义。 王生打小就迷恋道术。当听说崂山“多仙人”,于是就特意带着书去拜师学法,可却没能真正学到法术,最终以 “头触硬壁,蓦然而踣”了绝这一痴迷。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其人。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告诫人们无论学什么,首先动机要“洁持”纯正,而后持之以恒,否则一事无成。 故事中的崂山道士显然是作者虚构的一个陪衬人物,但这位虚幻玄妙的道家高人却在故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点缀故事情节的关键人物,故而作者对他着墨较多。 道士初次与王生见面,就慧眼就识出此人“矫情”,既不答应收留也没立即撵走,只是让他每天去砍柴,更不对他“略授小技 ”。道士这一招既简单又很高明,实际上就是在暗示王生:你能受得了苦就跟我学,受不了就打道回府,立马走人。 当道士洞察揣摩到王生“不堪其苦,阴有归志”时,于是就自导自演了一出与客人共聚饮酒的法术。这套恍如隔世的法术可谓高深莫测,既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情节发展转折之处。道士此时展示法术是对王生和众位弟子表明:自己不是不会法术,而且高超的不得了,甚至都将月中美人请下来跳舞,还能和客人去月宫中饮酒作乐。但要学会这些法术,并非易事。 对于王生辞行前自不量力祈求学法,道士答应了,而且还在现场指导王生成功地完成了“穿墙术”。之后,他意味深长地对王生说道:“归宜洁持,否则不验。” 此八字看似叮嘱,实际上是对王生痴迷法术的断然否决。作为一个道家高人,道士能随便将法术授传给王生这种既“娇情”又不“洁持”之人吗?即便是对王生授了法,道士所为也只不过是忽悠和安慰一下王生不负崂山之行的心情罢了。 故事以王生返家在妻子面前卖弄法术,却“头触硬壁,蓦然而踣”作为结尾。这似乎有些滑稽可笑,但的确又是王生本人“慕道”的必然结局。可他对此却一点也不作深刻反省,反倒“骂老道士之无良”作弄自己! 《崂山道士》为《聊斋志异》经典之作,故广为流传深受人们所喜爱。国内曾将这一故事改编成同名动画片上映,但结尾却将王生改为学了法术后,竟然穿墙去隔壁邻居家行窃。这一改编与原作大相径庭。王生既然是一个富家子弟,衣食原本就无忧无虑,为何学了“穿墙”之术去作毛贼行窃的勾当呢?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改编,应该以尊重作者原创为准。随意篡改作品内容,不仅有损作者创作的初衷意图,同样也会削弱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主题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