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山子影 于 2025-4-21 11:12 编辑
简介
文丨山子影
他是一个讨厌说话和在古皖国故园
种植密密绿篱的人,他黎明般的面容
有他内心另一种颜色
他预谋过炼丹湖里的山,如蓬莱仙岛
山蒙水朦。在山林深处
追寻李白的足迹,从字里行间感受
诗仙的咏叹
绣口一吐,就半个唐朝
他桃李芬芳
却在门前更种花。梦呓拉得很长
一条蜿蜒的曲折路径
不断上升的肉体,聚集的云岚星月
金属的性格,海绵的心
敏锐至最薄的笺纸
你的忽略里藏着一种纵容
你的直接里含有昏暗数点。他在
与谁争论不休
有关心灵底线,情感纯净
有关戒律,甚至前世今生。他握纲提领
不肯弄脏任何一丁点叙事的
节奏与色彩。将会有人记得
曾经有一朵浓重的烟雾,被一个
潜心笃志的人,在上空
用文字的阳光,刺穿
今天,他站在白云山上再次审视
脚下的羊城
诗画一样硕大的远方变得苍茫
他曾在师院校园,懵懂中
丢失过一本线装书,一个从七十年代开始
就从唐风宋雨中走来的人
2025-4-21 06:15
注:著名诗人余光中《寻李白》中的“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有歧义之嫌。有时,歧义可能是有意为之,借以产生特定的文学效果或修辞目的,但在诗歌表达历史问题时必须清晰、准确。只是到了余的后文“另一半,让给杜甫去沉吟”才形成互文,构成完整的语境。
笔者认为,杜甫和李白的诗歌共同表现了一个真实的唐朝。仿写因一字之差,也许表达力有所消减,但却避免了歧义,并留下了空白。这正是逻辑思维在诗歌表达历史问题时的具体运用。 |
|